《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本质要求,是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的行动指南。围绕“六个精准”,我国各地展开了广泛的制度设计和措施安排,确保各项政策成果精准落到扶贫对象身上,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地区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够精准、分类施策不够精准、资金使用不够精准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六个精准”工作要求,聚力精准施策,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
坚持扶持对象精准,应纳尽纳不浮躁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第一粒纽扣”,是精准扶贫取得良好成效的前提。只有“第一粒纽扣”系对了,后面的帮扶措施才能对得上。
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需要基层通过民主评议和建档立卡来完成,应坚持“应纳尽纳、应退则退”原则。在具体实践中,要克服全面取得脱贫攻坚胜利前的浮躁心理,严格按照“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要求,继续推行“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不能省环节、图形式、走过场,更不能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要和全体老百姓一起算账,要让老百姓认账。”要充分发挥村民民主评议机制在实现程序民主上的作用。民主评议机制不仅是实现精准识别程序民主的重要保障,更是促进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手段。此外,基层干部和扶贫队伍要从更高角度看待精准识别工作,戒骄戒躁,在实践中提升自身治理能力。
坚持项目安排精准,注重效果不盲目
项目安排精准就是要做到因户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找准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
截至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而剩下的贫困人口多存在致贫原因多、脱贫难度大、贫困程度深等特点,且多处于能够实现如期脱贫的“临界点”上。因此,当前阶段的项目安排要更加注重帮扶措施的有效性。要加强产业项目的调研论证,不能让“病急乱投医”的项目盲目上马以及“想当然”的项目随意上马,要着力破解项目造血功能不足、同质化严重、商品化程度不高等现实困境,带动贫困群众走上经济内生增长、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实现项目科学安排和效果提升,要处理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要注重项目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发展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农村产业;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坚持资金使用精准,公开信息不遮掩
落实资金使用精准需要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的整合管理,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长效机制,落实资金使用者的绩效主体责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扶贫资金使用仍不够精准,依然采取“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绩效评价方式;虽然贪污挪用扶贫资金的事件越来越少,但“苍蝇”式微腐败现象仍然存在;资金闲置和资源浪费现象仍时有发生。扶贫资金使用精准的核心在于信息公开。因此,要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按照“谁分配、谁公开,谁使用、谁公开,分配到哪里、公开到哪里”的原则,对省市县各级扶贫资金的分配结果及时公开,对乡村两级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公示。要认识到信息公开不仅是工作程序,更是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切实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环节。
坚持措施到户精准,因户施策不掺水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因此,各地应紧密结合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充分利用政策工具箱,制定切实有效的帮扶计划,尤其要解决重点人群的“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确保脱贫目标顺利实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一些地方干部却把心思放错了地方,出现了“租牛迎检”“喇叭扶贫”“电话扶贫”等现象,影响了帮扶措施的落实以及脱贫成效的提高。实现措施到户精准、开展因户施策,要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问题,克服困难,绝不松懈;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要紧抓责任落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百姓和社会的认可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坚持因村派人精准,压实责任不松懈
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是实现精准扶贫的组织保障。作为原单位选派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后备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在宣传贯彻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开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具有“生力军”作用。
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第一书记的作用尤为关键,但个别第一书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自身定位偏差,有的第一书记存在“外人心态”,认为扶贫工作结束后还要回到原单位,因此始终与村务“保持距离”;其次是思想准备不充分,有的第一书记认为自己驻村帮扶只是“镀金”,因而成为“走读干部”,把工作重心放在自身发展上;最后是实践能力不足,有的第一书记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在处理与村两委关系、党群关系上能力不足,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因村派人精准,关键在于以服务群众为导向,以严格责任落实为保障,该换将就换将、该调整就调整。对于无私奉献、踏实奋斗的第一书记,要减少形式主义的束缚,既不能滥用“一票否决”,也不能随意下达急功近利的责任目标。要努力形成“压力适度、权责匹配”的组织氛围,让第一书记创造更多实实在在的脱贫成绩。
坚持脱贫成效精准,巩固成果不停歇
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这一目标,就要在脱贫成效上下足精细精确的“绣花”功夫,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开展,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现阶段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还需要着力研究新问题、新现象。比如,如何确保扶贫政策稳定,如何提升贫困户内生动力,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等等。总之,要不断总结脱贫攻坚的实践创造和伟大精神,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改善。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新华网,2019年2月19日。
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新华网,2019年2月19日。
③汪三贵、刘未:《“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系列论述探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