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垃圾分类反映生活精致水平

近期,人们广泛关注垃圾分类问题。

表面看,垃圾分类是个认识问题,分类再细,认识清楚就好。确实如此,日本垃圾分类经常被媒体报道,不但细致,而且有固定的投放时间。市民也形成习惯,一切顺其自然。日本垃圾处理得很好,民众也没诸多抱怨。据说,外地游客在日本不习惯的是很难找到垃圾桶。因为其市民已形成了自带垃圾袋、自行处理垃圾的习惯。不但日本如此,不少发达国家也如此。他们早就开始垃圾分类,各类垃圾分类细致,有固定的投放时间。

深层次看,垃圾分类不只是认识问题,背后牵涉到生活方式。垃圾分类习惯背后,要有生活精致化支撑。否则,垃圾难以分类,或者很难做到精准分类。

垃圾分类本质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自己产生的垃圾自行处理,即使不能完全处理,至少也将垃圾纳入到生活过程管理之中。这与以前不一样。以前只顾产生垃圾,至于垃圾如何处理,则是外部的事情。由此导致的结果,生活是一部分,垃圾处理是另一部分。垃圾处理位于生活之外。或者说,生活由输入、输出两部分组成。一般民众只管生活输入部分,输出部分不在生活管理之中。生活只顾占用外部资源,有时浪费也在所不惜。

现在则完全不同。在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消耗多少、浪费多少,越来越清楚了。在从生活输入到输出过程中,就像有一张食物成分表一样,各种成分都罗列其中,尽在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将垃圾清楚分类。在这种分类过程中,自行节约,自行归类消费是很重要的。否则,垃圾分类很难实施。垃圾分类需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支撑。

具体而言,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外向型的生活方式。追求新奇、潮流,占有外部资源。这种生活是外部功能主导,往往出于一种虚假需求,属粗放式生活。一种是内向型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追求外部资源占有的多少,而是从自身定义外部需求。前者往往是对资源的一次利用,后者是对资源的再次利用。前者追求多用多占,品类繁多,后者追求尽量少用,不浪费,减少生活负担。

一些市民吐槽生活垃圾很难分类,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活方式粗放。首先是浪费严重,其次是种类繁多,再次是混杂一起。

精致的生活,一是不浪费。这次上海强推垃圾分类,一些白领坦言,垃圾分类让他们感受最大的就是“都不浪费食物”了。有报道说,一小伙子有半杯还没喝完的豆浆,在被丢进干垃圾桶之前,又猛吸了几口试图“清盘”。本来有块吃了还剩一口的面包,直接塞进嘴里,这才把空袋子扔进垃圾桶。否则可能面临处罚。二是消费种类和数量减少。上海有一名乘客因为找不到湿垃圾桶,直接把手中的红薯皮用纸巾包好塞到双肩包里。如果消费的种类和数量多,这种状况就难以自行处理。

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市民自身的努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社会要有营造新生活方式的氛围和机制。社会需要提供优质的、供市民广泛选择的、适合精致生活的消费产品。

传统生活方式下的产品是功能主导的,主要满足某种功能需求。对于消费主体来说,他追求的是功能满足。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同时,过度追求满足一种虚假需求。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揭示了这种过度消费。这种过度消费,包括对物品的过度占有,对自动化的过度追求。实际上,一个人的基本需求是有限的。也不需要追求完全的自动化,人们可以自行处理的,不需要通过机器代替。

在过度消费下,产生的垃圾难以分类。资源混杂、繁多,浪费严重。譬如,当前食物浪费最为严重,厨余垃圾也最难分类处理。为了方便,随意使用一次性餐具。这是一种粗放式生活导致的。未来,随着垃圾分类持续推进,传统的过度式、重油式食物消费必然改变。食物会更精致一些,吃多少,用多少,还要便于分类。这需要市民自己慢慢养成精致的生活方式,也需要市场提供更多种好的选择,满足新生活方式的要求。

(作者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垃圾分类   干湿垃圾   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