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
·强大的水利工程体系和“景电精神”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富集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文化积淀为水利风景区综合效益的发挥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宣传推广、积极筹划并落实发展规划,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提升了水利风景区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从“救命工程”,到“翻身工程”“民心工程”和“生态工程”,景电人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创业精神,把守初心、担使命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在开发与建设中走出了一条独具景电特色的发展新路,但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在创新现代发展理念、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瓶颈和短板。
·为更好地建设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应以“景电精神”为水利风景区铸魂,讲好景电故事;充分利用景区设施,增加水生态产品附加值;合理规划辐射圈,鼓励更多公众有序参与,实现旅游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做好品牌打造与宣传推广,创新投融资渠道。
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以北180公里,腾格里沙漠南缘,黄河大拐弯处,从黄河沿岸出发,分两线向西北延伸260公里。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依托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以下简称景电工程)而建,以工程泵站为基点,以工程管道、渠道为纽带,串联辐射景电灌区,覆盖面积620平方千米,规划面积76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42平方千米,核心区位于景泰县五佛乡景电工程一至三泵站之间,是多功能综合性灌区型水利风景区。当前,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以“弘扬‘景电精神’,展现戈壁绿洲风光特色”为总体定位,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突出水利风景区水资源、水景观与水文化的特色,优化空间布局,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一心一营五区”空间布局结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关系灌区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不断增强灌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景区建设发展和管理工作仍面临一系列客观制约因素,景区发展内生动力相对不足、当地群众对水利风景区缺乏基本认识、景区发展与地区文化尚未有效结合,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
2019年6月26日—28日,人民智库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社会调查课题组深入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针对景区建设成果和管理成效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搜集整理了景区的优秀案例和实践做法。同时,结合当前时代主题以及景区发展面对的现实问题,围绕如何守初心担使命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行稳致远、如何做好新时代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宣传工作、怎样解决制约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等问题,与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领导小组的主要负责领导和干部进行座谈,并重点了解了公众和当地水利工作者对景区工作的基本认识和期待。
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基础与现状
强大的水利工程体系和“景电精神”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依托景电工程而建。景电工程是跨省区、高扬程、多梯级、大流量的大Ⅱ型提灌工程。设计流量28.6立方米/秒,加大流量33立方米/秒,工程设泵站43座,装机容量27万千瓦,最高扬程713米,干、支、斗渠2422公里,渠系建筑物9126座,灌溉面积100万亩。景电工程以其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被誉为“中华之最”,其强大的水利体系为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和涉水项目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使之成为了一个面向大众市场的水文化密集旅游区。景电工程从规划、设计、建设、直至完工,始终贯穿着“依靠科技、敢为人先、艰苦创业、造福于民”的景电精神,其不仅造就了景电人独特的品格和气质,也成为了当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时代的动力和源泉,并在实践中不断继承、创新、丰富与发展,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富集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文化积淀为水利风景区综合效益的发挥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所在的景泰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景区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景电灌区横跨甘、蒙两省区三市(盟)四县(旗),北倚腾格里沙漠,东临黄河,南靠长岭山,串联起周边丰富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如五佛沿寺、黄河石林地质奇观、永泰龟城、寿鹿山生态风景区和白墩子生态湿地等,形成主题多样的旅游线路。灌区内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全、品质高。长城、大漠、黄河、戈壁、石林、石窟、古堡、森林、草原、湿地、盐池、岩画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交错、色彩斑斓、体量巨大,尤其是“中华自然奇观”黄河石林、明代边防军事要塞永泰龟城、“中华之最”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等旅游资源享誉中外。富集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文化积淀为景区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以及向公众提供更多优质水利生态产品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景电工程的基础建设和区位优势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提升了水利风景区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当前,以景泰县城为中心,南通白银、兰州,北抵银川,西上武威至河西走廊的交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使得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由于其内外交通便利以及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观赏性强,与五佛沿寺等景观形成旅游集群,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游客多方位、多层次的旅游资源需求。除此之外,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所依托的景电工程经过五十年的建设与运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经济效益方面,景电一、二期灌区建成后,从根本上改变了灌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截至2016年底,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是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0.79倍。在社会效益方面,景电灌区妥善安置了甘、蒙两省区移民40万人。另外,二期工程的建设,更是有效地促进了灌区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景电工程以精准扶贫为主战场,以全面落实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提高灌区农业用水效率、引导灌区种植结构调整为基础,全力推进工程更新改造,打好脱贫攻坚战。在生态效益方面,景电百万亩灌区与十余万亩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有效地阻止了腾格里沙漠的南侵。此外,景电工程已累计向民勤调水10.89亿立方米,对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宣传推广,依托水利风景区的巨大开发价值,积极筹划并落实发展规划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以下简称景电管理局)高度重视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从制定发展规划入手,深入分析景区实际,不断研究景区定位,以确定布局理念和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同时,景区先后组织开展了西部艺术家营地、景泰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荒漠彩虹管道灯光秀展示等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旅游宣传推介效果。
此外,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吸引各方投资,全力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成立了景电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积极开展景区建设工作,共同推进景区建设与发展。其次,从各方面加大对水利风景区新型水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一是把景区的建设与发展纳入景电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尽力争取财政资金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二是加强对景区的规划设计与经营管理,使之逐步规范化和标准化;三是成立景区投资开发公司,主要承担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任务;最后,充分利用景电工程现有资源和区位优势,借助“中华之最”品牌效应,积极实行“多方投资、联合开发”的发展模式。由于受目前较为单一的投融资模式影响,再加上水利风景区的发展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目前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还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方面。
从景电工程的接续发展看中国共产党为民执政的初心与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作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景电工程,自建成以来,已接待国内外参观者近10万人次。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应深刻认识和认真梳理景电人的初心、水利人的初心、共产党人的初心,见微知著、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创业精神,把守初心、担使命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力求在新时代作出新作为。
景电人的初心与使命:传承和弘扬“景电精神”,通过建设具有新特点新经验的工程让新思想在灌区落地生花
景泰县是一个“靠着黄河没水吃”的地方,“风沙不断头,十种九不收”,昔日人民过着“背粮去银川,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修建景电工程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甘肃中西部人民祖祖辈辈想水、盼水的需求。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解决了灌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使昔日荒凉的戈壁荒原变成了绿树成荫、粮丰林茂、瓜果飘香的米粮川。景电工程建设时期,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一起来到戈壁荒滩,顶着戈壁风沙,面对缺粮缺水的困境,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让人民有水吃的初心,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完成了“中华之最”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并形成了“依靠科技、敢为人先、艰苦创业、造福于民”的“景电精神”。景电工程的建设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典范,集中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以及积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实现绿色发展是景电灌区永恒的主题,改善生态环境是景电人不悔的追求。景电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就是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景区灌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中,暗渠工程建设的穿越区域为典型的沙漠气候,昼夜温差大,蒸发量极大,风大沙多,供水、供电困难,且沙漠地质条件复杂,风积沙开挖难度很大。但景电人坚守“景电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茫茫戈壁和沙漠间搭建了一条数百公里的输水“生命线”,惠及甘、蒙两省区数十万移民。如今的沙漠暗渠已经成为一条沙漠观光公路,是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每逢节假日期间,景泰县各个机关单位的同志们还自发组织植树活动,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景电人不忘初心,坚持以水利风景区管理和建设为抓手,以水为魂,做活水文章,做好水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为有序引导更多公众参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并通过建设具有新特点新经验的工程让新思想在灌区落地生花。
水利人的初心与使命:民生水利惠民生、水利民生润民心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持,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割舍的保障系统,具有保障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和多重效益。民生水利具有阶段性,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涵盖的内容不同,人民群众对民生水利的要求不同,因此解决民生水利问题的重点和标准也不相同。除此之外,民生水利具有公共性和差异性,涉及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具有广泛的受益面,不同群体对民生水利的期盼各不相同,解决这些民生水利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方法措施也不尽一致。
继景电一期工程之后,景电二期工程以及二期延伸工程使100多万亩亘古荒原、干旱之地,浇上了黄河水,变成了旱年保收、粮丰林茂的新兴灌区,受益群众称之为“翻身工程”和“致富工程”。景电工程不仅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其灌区绿洲还与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构成了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绿色屏障。景电水利人的初心与使命,就是发展民生水利,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并把群众需求放在优先领域、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扩大群众参与,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群众权益。在覆盖面积620平方公里的景电灌区内,分布着几十座工程泵站以及2000多公里的干、支、斗渠和各类渠系建筑物,整个灌区工程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地进行修整,一进入到冬季,附近当地的居民会自觉保护起所有的建筑和设施。受访的主要负责干部表示:“这些居民很多都是从外地移民过来的,他们义务地帮我们看着这些‘家当’,是发自内心觉得这是为他们服务的设施,是真正为他们好的。”
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取向上有新作为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怀着一颗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初心,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带领人民进行了顽强不屈的艰苦奋斗、创造了历史伟业,赢得了亿万民心,凝聚了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景电一期工程建设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又快又好的完成,充分体现党一心为民的情怀。当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志通过团结奋战、艰苦奋斗,彻底改变了景泰县过去要讨饭、外出背粮的贫困局面,换来了景泰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筑牢党长期执政的群众根基。
接受采访的负责干部表示:“景泰川这地方,以前用一个民谚‘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山是和尚头,十年九不收’来形容,所以景电一期工程就被老百姓称为‘救命工程’。”“景电二期工程建成后,我们继续依托灌区工程,给灌区内提供供水服务,通过给民勤补水来恢复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在五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景电工程从一开始被老百姓称为“救命工程”,到之后的“翻身工程”“民心工程”和“生态工程”,不同时期人们对景电工程的称谓充分体现了群众对景电工程的认可与拥护,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随时代变化不断地有新气象和新作为。
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水利风景区是继承、延续和发展地域文化、经济、生态的重要载体。新时代下,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对于促进现代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民生水利,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景电管理局坚持“以旅兴水、以水助旅”的战略方针,充分利用工程现有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建设现代化灌区为重要抓手,统筹安排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开发与建设中走出了一条独具景电特色的发展新路。但是,在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的过程中,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在创新现代发展理念、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瓶颈和短板。
面对新时代对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新要求,仍需深入继承和弘扬“景电精神”,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不断增强景区建设的内生动力
新时代下,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从脱贫攻坚到机制改革,从科技创新到农业现代化,从生态建设到改善民生,都在进行着高起点、高目标的改革与探索。但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在建设发展和管理工作中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例如,景区内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核心区(五佛寺主题公园)土地征用工作严重受阻,景区建设资金筹集困难,以及与当地政府的合作机制仍待创新等。除了客观的制约因素之外,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发展还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当地公众甚至包括一些干部在内,对景电工程的认知度要远远大于对水利风景区的认知度。他们对于水利风景区已有的建设和理念不太理解,对于水利风景区在水利事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比较落后,具体包括:对水利风景区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判断不足,对水利风景区社会需求快速增长的形势缺乏深刻认知,以及对于水利风景区资源的珍贵价值和重要意义缺乏充分理解等。
以上问题或现状在水利风景区建设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是部分干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和进取精神不足,缺乏围绕景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解决制约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未来应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景电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切实增强改革的积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责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沟通协调,靠前作为,动员社会力量,主动破解水利风景区改革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难题,不断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
以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灌区规划引领实践发展,抓住机遇,以“旅游+”迎接全域旅游新时代
通过访谈和现场发放问卷,课题组发现,虽然景区正在积极筹划向水利部上报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相关的发展规划,但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景区的规划管理意识。在问及“为进一步发挥水利风景区的特色,您认为当地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需要优先完善以下哪些方面”时,水利工作者和公众均普遍表示要“加强景区规划管理”。未来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在发展规划中不仅要有效地结合当地实际,有效结合风景区类型、景观空间结构、地理条件、当地历史文化以及特色产业等来合理挖掘景区特色,还要尽快地有效整合资源,使规划尽快落地和有效落实。
在调研中,景区的主要负责干部表示景区发展在“继续创造长期的社会效益、拓展灌区工程核心能力、与当地政府的合作”等方面存在问题,并表达了急切的心情,“我们以最大的诚意欢迎合作方的到来,我们把基础弄好,你来投钱、经营,收益全部给你们,我们只要理论上的一些股份。从经营期的角度来说,前五年或者前十年,效益还不明显,可以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再与我们分享红利”。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所在的甘肃省,生态产业的开局起步已经呈现出了绿色发展的良好态势,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增势强劲:全面打响的“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接待国内外游客已突破3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亿元,增长率分别在26%和30%以上。面对全省的旅游发展态势和各地政府的重视,受访干部也一直在不断地强调,“建设水利风景区的真正受益者是我们的老百姓。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富起来。由于旅游区边际很大,旅游区域一旦建起来,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进行体验、观光和住宿”。
调研组在参观依托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而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区时,发现从周围山区被安置到灌区的受访群众,一提到灌区工程就激动不已;一起到现场的干部则对最新的节水设施和设备很感兴趣,并表示,“景电一直以科技引领为特点,很多技术和专利在当时都是全国领先的,但现在看来,和这些引进的技术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面对新时代对水利风景区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风景区发展提出的新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水利风景区发展提出的新期盼,景区应“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宗旨,综合利用水利设施、水域及其岸线,通过绿化、美化,建设和完善水利科普以及文化服务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此外,景区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处理好水利基本职能和社会服务关系,以及在完善全域旅游规划体系的同时以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灌区规划引领实践发展。
在提炼特色文化、增强地方文化自信、打造水利文化产品上仍需进一步加强,形成以水文化为依托的区域自我特色发展模式
在被问到“您期望中的水利风景区应该具备哪些特色”时,公众和专业工作人员首先高度认可的是“充分体现当地特色的文化特点”,其次,66.67%的受访者认为,要“突出山水和水利的特色”。景电工程强大的水利体系和在实践中不断继承、创新、丰富与发展的“景电精神”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富集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文化积淀为景区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以及向公众提供更多优质水利生态产品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充分挖掘景区的文化底蕴,将“景电精神”传承、融合和光大,打造具有自我特色的水文化及其产品,能为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作为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水利风景区,不仅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当前在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和开发中,对水文化内涵的思考与探索还不够全面,对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文化软实力带来的无限潜在效益还不够重视。未来应尽快突破“画地为景区”的思维桎梏,突破景区景点的资源观念和门票经济的发展理念,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通过跨界合作,创新旅游产品,把各类有价值和吸引力的资源,努力整合转化为景区吸引物,以文化为纽带,形成景区自我特色,营造差异化的旅游体验场景,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
景区宣传推介渠道少,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建设和管理等复合型人才
水利风景区建设是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在挖掘水利风景的独特资源时,从审美、趣味等角度出发,打造山水观光或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一心一营五区”空间布局结构,已建成工程游览区、景电工程纪念园、灌区万亩枣园、梨园、樱桃园生态观光体验区、荒漠彩虹工程、柏林山庄休闲度假村等景观,社会美誉度日益提升。然而就目前而言,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宣传力度不够,景区建设与地方人文历史传承、水文化展示、水科普均未宣传到位,且宣传方式单一,尚未树立品牌形象、品牌营销意识;与区域内其他旅游景区以及旅行社等建立互动网络平台的潜力有待深挖。宣传不到位,不仅导致当地公众对水利风景区的了解不够,也使公众对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和景电工程的认知不足,景区的社会影响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同时,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与管理工作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利、园林、环境、生态和旅游等诸多领域,亟需引入具备水利建设、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等“多专业、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从景区日常管理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现有管理人才多是从事水利管理的工作人员,缺乏对景区建设有着丰富经营管理经验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才,培训及引进人才的计划也没有得到具体落实,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快速发展的短板。
更好建设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对策与建议
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景区是自然河湖(黄河)与水利设施(提灌技术)叠加的典型形态,充分体现了水利资源的富民作用,反映了生态水利的发展方向;第二,景区是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相互交错的示范性景区,“景电精神”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绿色生态休闲对红色旅游形成了补充;第三,景区是精准脱贫与水利扶贫的典型试验区,成功响应民生水利的战略思想,通过水利事业对当地居民进行精准扶贫。
为更好地建设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首先都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强化改革创新意识,积极推进改革措施的落细落实;强化节水优先意识,积极推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抓好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积极推进工程设施的更新改造;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强化水利扶贫意识,积极推进灌区群众精准脱贫;强化生态水利意识,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民生水利,传播水生态文明,推进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把景区打造成现代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示范区。
以“景电精神”为水利风景区铸魂,讲好景电故事
景电工程的建设不仅是一项伟大利民工程,更是几代人的奋斗史,凝聚着水利工程造福人民的初心和景电人艰苦奋斗的初心。要将“景电精神”融入到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中,既能够感染、鼓舞当代建设者继承先辈精神接续奋斗,又能够将“景电精神”作为精神文化产品而进行开发。景电工程地处西北,从大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景观上看不具备明显的特色,在招商引资和景区开发方面存在一定的客观难题。然而景电工程建设初期,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更加困难,景电先辈仍造就出了“中华之最”,在新的时期“景电精神”仍应在推进景区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景电精神”作为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与其他水利风景区相比,更具标志性、独特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的思想文化内涵,可将其作为水利风景区建设中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予以开发和利用。当前将文化和旅游产业相融合已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景区发展越来越重视文化内涵的提炼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景电应当牢牢把握住“景电精神”的文化价值,将其转化成文化产品,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景电精神”可从抽象转化为具象,例如将景电工程的建设史转化为动人的景电故事,转化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产品,最终实现工业、生态、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景区设施,增加水生态产品附加值
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覆盖地域辽阔,具有工程泵站、工程管道、干渠、沿渠路等基础设施,周边生态景观多样,有沙漠、草原、水库、湖泊等自然景观,具有良好的工业旅游开发条件。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实现基础建设的双重利用,降低开发成本,如在沿渠路边林带景观上修建自行车赛道、在泵站蓄水池上增设游乐设施等;还可以对工程废弃物进行二次利用,如已经建成的由管道改建的公共卫生间,管道网络绘画、涂鸦,管道画廊。在此基础上,重点要提升这些水生态产品的附加值,管好用好这些设施,让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对此,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赛事活动增加景区影响力,可以效仿张北草原凭借音乐节积攒影响力而成功打造草原天路景观的举措,或积极筹划越野赛、骑行赛、徒步节等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景区水生态产品的体验感、参与度,但不局限于创造景观和游乐产品让游客体验,还可以将游客参与本身也打造成产品,如游客可认领一段管道网络并对其进行创意涂鸦、参与沙漠绿化种植或者认养自己的沙漠植物等。
合理规划辐射圈,鼓励更多公众有序参与,实现旅游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横跨甘、蒙两省区,白银、武威、内蒙阿拉善盟三市(盟),景泰、古浪、民勤、左旗四县(旗),在灌区群众中享有极高的认可度,不仅解决了灌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更通过多年的生态治理营造出了红崖山水库、青土湖这样的生态景观以满足灌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基于良好的群众基础,景区的目标游客可以考虑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满足当地周边游、郊区游、自驾游需要,以当地群众诉求为核心,提高当地群众的知晓率、参与度和认可度,在此基础上,随着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再向外部城市辐射延伸。
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以水利工程为核心,辐射周边农地,具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在向旅游业延伸的过程中,一要注意对灌区群众进行广泛宣传,使其认识到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的重要作用,鼓励全民参与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允许当地居民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到景区及周边开发当中,比如农家乐、采摘、民宿等;二要形成大景区概念,避免门票经济和单一景点消费误区,打造以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及周边景观为核心的全域旅游示范区,让灌区群众共享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的成果,使居民既是消费者又是建设者,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带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
做好品牌打造与宣传推广,创新投融资渠道
在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同质化竞争激烈,想要打造明星产品离不开精准的定位和品牌营销,因此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也应当重点挖掘自身优势特点,形成自己的品牌。如景区的核心文化价值——景电精神,可以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系统性营销,形成自己的文化标志,即形成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不同于其他水利风景区的独特之处。对于“景电精神”的阐释,不能仅停留在设计一个logo、建造一个塑像上,而是要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全方位宣传推广。同时也要意识到,品牌是一份巨大的无形资产,能够在景区的长远发展中起到裂变效果。
当前缺少投资是制约景电国家水利风景区发展的最大现实问题,但是如果可以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让投资者看到投资的价值,就能吸引更多资本青睐。此外,针对景区目前发展不成熟、招商难等问题,应跳出当前战略投资的方式,积极采用一些创新性的投融资方式,如众筹、承包等,既能号召全民参与,提升知名度,又能获得发展资金,助力景区发展。
责编:贺胜兰 / 司文君(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