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我在云端有个家”

图为翁春芳在迪庆高原进行高空挂缆作业。

雎心阳摄(新华社发)

山峦起伏的迪庆高原上,战略支援部队某旅五连连长翁春芳手扶峭壁,沿陡坡缓缓前行。脚下金沙江波涛滚滚,头顶白马雪山高耸入云,翁春芳和战友每天都会在这条路上维护国防通信线路。

2014年,翁春芳从600多公里外的春城昆明来到五连报到。5年来,他带领全连官兵两次荣获集体三等功,连队连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自己也荣立一等功1次。辽阔的雪域高原,寄托着这名基层带兵人的青春和梦想。

“我们经常一天内横跨上千米海拔,体验四季的气温”

盛夏时节,香格里拉的雪山雄阔壮美,蜿蜒盘旋。山下奔涌咆哮的冲江河,自横断山脉切开一道口子,由北向南滔滔而去。

山脚下,仅有一条不足两脚掌宽的上山小路,可供行人攀爬。小路的一侧,就是悬崖。

常年穿行于此维护通信线路的官兵,早已习惯了这样险峻的山路。外线班长朱建飞说:“这里本没有路上山,这巴掌宽的小路,是连长带着大家深一脚、浅一脚蹚出来的。”

连队维护的国防光缆线路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长达数百公里,沿线海拔最低处1800米,最高处4200多米。巡线护线要穿越湍急的金沙江、澜沧江,翻越高耸的白马雪山。

“我们经常一天内横跨上千米海拔,体验四季的气温。”翁春芳介绍。

2017年,连队负责某河段线路改造,该线路的光缆由山脚的平坦处改迁至半山腰。翁春芳带领官兵第一次巡线至此时,大家看到近60度的山体和悬崖下面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脚下细碎的岩石不断滚落,顿时心里没了底:这里只见坡,没有路。

“我先走,大家跟上!”翁春芳走在前头,沿着光缆的走向,开始往山上爬。他将手中的探路棍不断戳向碎石,在悬崖边上找到可以落脚的地方后,再使劲儿踩实一步,脚下滑滑的松针凹陷出一个脚印。其他官兵跟着他的脚印,一步一步向前挪。

一条最近处距悬崖不足20厘米的“路”,就这样被翁春芳和他的战友走了出来。

如今,“连长开路”已成为五连不成文的规矩。国防通信线路经过的部分地段地形险峻,为了保证官兵巡线安全,翁春芳总是提前研究好线路,每到危险的地方,都走在前面。

“自然灾害多次出现,这条高原通信线却始终保持畅通”

2017年7月中旬,因为暴雨,迪庆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连长,设备报警,某段线路发生阻断!”光端班长李强迅速用设备测算出故障点。听到报告,翁春芳二话没说,带领抢修分队奔向故障点。

车辆行进至滇藏交界处,由于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澜沧江江水暴涨,多段江水漫过国道,加之洪水冲毁多处路段,根本无法辨别前方哪里是路面,哪里是江面。

为尽快赶到阻断点,翁春芳带领官兵小心涉险前进,从冲倒的电杆上把光缆拆卸下来拉到安全地带,迅速对断点进行接续修复。就这样,他们苦干3天,抢修线路断点10余处,恢复了通信。

在香格里拉2013年8月地震后的重建中,需要新增部分标石,但山体坡度太陡,官兵有力使不上。

“我就不信拿不下它!”翁春芳带头把铁钉打进土里提供着力点,三人一组轮流挖,2小时便挖好一个坑。那段时间,他们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一直干到深夜才收工,最终计划7天的工作,仅用4天就完成了。

“5年时间,我们跑了10多万公里的路,自然灾害多次出现,这条高原通信线却始终保持畅通!”翁春芳不无骄傲地说。

“我舍不得离开连队,更舍不得离开亲如兄弟的好战友”

2017年夏季的一天,澜沧江江面波涛汹涌,风力达到5级以上。四级军士长郑成兵吊在横跨江面的绳索上,一点点向江心移动。

索上作业摆动幅度大,危险系数高,郑成兵坐在一块不足一拳宽的登高板上,在江面上随风不停摇晃。

他的腰间系有一条保险绳,绳子的另一端就系在岸边的翁春芳的腰上。“一旦我‘失手’坠落,这条绳子很可能把我们俩都拽到江水中。”郑成兵说。

回忆起来,翁春芳觉得这只是一件“分内”的事。“我在云端有个家,连队战友就是我的家人。他们有风险,我必须一起承担。”翁春芳说。

翁春芳来之前,连队艰苦环境和高原反应,让不少官兵“吃不消”。

“带兵就是带心。这里条件艰苦,要让他们有归属感,就要把连队建成我们的‘家’。”搭菜园、围猪圈、清鱼塘……在翁春芳的带领下,五连的凝聚力越攥越强,去年9月份满服役期的4名上等兵全部留了下来。

“连队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连长闭着眼睛都知道是啥样;官兵们心里头在想啥、在盼啥,不用说他都一清二楚。这样的连长,我们怎么舍得离开!”战士杨星感慨。

去年,营领导考虑到他落下了“高原病”,家人又在昆明,就询问他是否要调过去。最终,翁春芳还是放弃了这个调动安排,“我舍不得离开连队,更舍不得离开亲如兄弟的好战友。”

[责任编辑:赵楠]
标签: 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