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的破局之道

核心提示: 人类与产品、技术和工艺间的关系,在逐步深入的数字化转型催化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新时代对工业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出了转变、调整的适应性要求,需要人才供给体系从人才及人才素质的需求端入手,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动态素质模型,完善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实现人力资源体系的供给侧改革,培养满足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创新人才,应对时代变革。

【摘要】人类与产品、技术和工艺间的关系,在逐步深入的数字化转型催化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新时代对工业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出了转变、调整的适应性要求,需要人才供给体系从人才及人才素质的需求端入手,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动态素质模型,完善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实现人力资源体系的供给侧改革,培养满足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创新人才,应对时代变革。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人力资源  产学研结合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逐步深化。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全社会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转型亟需应对的挑战。传统人力资源体系需从产业及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人力资源体系的供给侧改革,为企业及社会提供匹配数字化转型需要的人才,实现人才及人才素质的有效供给,全面助力企业乃至经济的转型升级。

数字化转型对传统人力资源体系提出挑战

员工代际转换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出挑战。随着人口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80后”“90后”新生代员工成为知识型员工主力军,“00后”也将逐步登上历史的舞台,他们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互联网时代“原住民”,基于异质性的社会环境、物质文化条件、教育背景等,新生代员工在个人特质及偏好方面同传统型员工间存在巨大差异,显现出不同的择业观及价值观,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提出更高要求。如今随着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逐步深入,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断更新,员工的代际更替及思想的与时俱进,都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挑战。

技术更新迭代对传统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挑战。数字化转型要求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重新构架业务流程、商业模式、用户体验、产品与服务,其本质是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同时,基于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的新经济,其创新周期、技术转化周期都大大缩短,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益模糊,互联网颠覆性地改变了人类与产品、技术和工艺之间的关系,将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置于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跨学科网络化应用情境中。时代的变革对高级生产要素提出了打造复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ICT(即信息、通信和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的新要求。为应对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对现阶段人力资源体系进行变革,这对于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商业模式变革对传统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提出挑战。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带来企业、产业及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互联网+X”的模式持续颠覆着传统思维定式和传统商业模式,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支撑传统产业的各个运营环节,浸润全价值链增值链条,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及变革传统商业模式。变革之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快速变革创造大量新兴领域的跨界人才需求,同时对高级生产要素的创新能力、即时响应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高质量人力资本价值增值源于高效能、优结构的人力资本投资,而传统的人力资本结构单一,主体缺失、意识缺位等问题逐渐显现:不能正确认知人才的资本属性,相比人力资本投资偏向更为稳定的物质资本投入;对人力资本投资内容,即教育、培训、科研开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内容安排的结构科学性有待考究;个人、家庭、企业及社会为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全要素,对人力资本投资并非企业或单位的单一投资主体责任,投资主体结构缺位和意识淡薄造成人力资本投资效率低下。可见,现阶段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尚不能匹配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生产要素的素质能力需要。

新时代人力资源体系的供给侧改革

构建动态素质模型,实现企业人才良性流动。以优质绩效表现和企业发展环境为依据制定的动态素质模型,可以明确清晰地呈现员工良好完成工作需要的素质,而基于动态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够迎合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供给,同时实现企业人才良性流动,助力企业快速发展。动态素质模型是匹配企业发展战略和核心文化、顺应企业发展趋势及环境、立足企业对人才的有效需求而构建的具有简单易行、灵活改进特点的人才标准。通过明确核心岗位相关者对优质绩效的界定,进一步确认优质绩效者具备的核心素质及权重,作为制定该岗位素质模型的参考依据。

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共筑新时代人才发展生态。要全面构建专业多元、结构合理的人才生态系统,特别是注重促进数字化转型推进的人才培养,要以新兴产业从业者为新时代人才的广义界定,以ICT产业、行业需求为发展标准,以职业院校、高校为依托,联合行业产、学、研专家,构建产业认同的职业认证体系,以ICT基础设施平台核心企业为生态体系的载体,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机构的组织及体系优势,面向ICT从业者、新工科学生以及意向从业学生、开发者、业务合作伙伴等行业全生态要素,结合个性化需要,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进行科学、系统且符合认证标准的结构化教育。通过人才联盟促进人才可持续性流动,赋能产业链条、个体,坚持从上至下优化人才生态,自下而上改善创新生态系统,渐进式革新人才队伍,为产业、行业人才赋能升级,夯实人才基础,助力生态伙伴构建人才梯队,优化行业内部人才结构及人才发展生态,实现多方共赢,成为中国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引擎。产、学、研合力共筑新时代人才发展生态,从供需匹配角度实现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从需求端构建新时代人才的胜任力模型,为随时代变化的技术及能力需求匹配动态的胜任力模型,形成随市场及时代变化的人才需求和职业认证标准,使得人才及人才供给侧对需求侧的变化能够即时感知并及时响应,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调整,实现对需求侧的有效供给,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效度,形成供需和谐的生态体系。

完善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实现人力资本有效增值。始终以培育顺应数字化转型及应对社会经济变革升级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构建覆盖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育体系,提升人力资本投资意识,完善投资主体,调动人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充分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的提质增效。全面认知人才的资本属性,平衡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性与存量递增性的收益周期博弈,立足社会经济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等投资主体的长期发展目标,均衡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投资比例,利用人力资本的杠杆效应创造获取更为丰富的物质资本。充分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完整性,完善新时代人才发展生态系统的生态位,提升人才发展生态系统的丰富度和复杂度,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系统应对变革的灵活性和弹性,提高人力资本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尊重人才发展需求的差异性,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的供给侧改革,个性化匹配人力资本的差异化需求,有效提升供给的有效性。基于人才需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充分提升投资效率,实现人力资本的有效增值,全面助力中国数字化转型。

(作者分别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竞争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实困难与理论突破研究”(项目编号:16AJL00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海生:《跨界融合:“互联网+”背景下“新工科”的发展逻辑与建设目标》,《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

②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郝杰:《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

③李桂英:《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调整》,《绥化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责编/贾娜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