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差异性与包容性

核心提示: “一带一路”建设为文化交流和对话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契机。在文化交流中,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更要注重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差异性使很多文化都显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气质,文化的包容性使得世界不同文化以“和合”为本而具有世界性。要以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为文化交流和对话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契机。在文化交流中,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更要注重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差异性使很多文化都显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气质,文化的包容性使得世界不同文化以“和合”为本而具有世界性。要以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化包容  文化差异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是文化包容的前提,同时,对待文化的差异不能简单粗暴地消除和遮蔽,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的理念去融通。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气质;文化的包容性使得世界不同文化以“和合”为本而具有世界性,即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具有世界性的元素莫过于人类情感中的真情、真性,这也是各种文化互通的重要基础。“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性,更要注重文化的包容性。

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大力弘扬中国文化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时常常无所适从,文化“入超”现象比较严重。以影视文化领域为例,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势挤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中国电影竞争力不强,且难以输出。2001年电影《卧虎藏龙》的获奖,让中国人在影视领域有了文化自信。《卧虎藏龙》荣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同时也是华语电影史上第一部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在1993年陈凯歌凭借《霸王别姬》曾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也是中国影片首次获此奖项。之所以李安《卧虎藏龙》如此被称颂,盖因其所获奖项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喜宴》《饮食男女》《英雄》等都入围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但只有《卧虎藏龙》披荆斩棘、一路冲刺问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有如此高的地位,因其是颁发给年度最佳非英语电影的奖项,被认为是给予电影出品国的荣誉。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借力造势,有效融通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以互相包容的姿态构筑世界文明大厦。

文明需要文化去显现,文化需要文明的内在支撑,这也要求我们必须有优秀的文化产品去传递文明,使“看”得见的文化彰显“看”不见的文明。例如,电影作为文化产品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在传递文化价值和构筑社会主义文明强国等层面意义非凡。电影的画面、台词以及幕后人员的行为方式等都是文化彰显文明的方式。桌子的意象在电影中也不单纯是一个家具,相对于西方长方形的西餐桌,中国的桌子大多是圆形的,在电影中也希望看到一家人围绕桌子吃饭的情景,这似乎是我们中国人最典型的家的符号。同样,婚礼中女方父亲将女儿的手交给男方,以及电影中儿孙绕膝跑等镜头,都是中国人心中“家”的符号。在当下经济主导与权力合谋的强国主义政策下、在文化碰撞与包容并存的国际软实力激烈竞争下,以中国电影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以文化包容理念和文化大国形象登上国际舞台具有重要意义。要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以“和合”为理念

文化交流和传播是目前国家形象提升的一项重要手段,而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有内外两向维度,向内是人民团结、定国安邦,向外则是弘扬文化和彰显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合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也是“一带一路”建设文化交流和国家平等对话的基本前提之一。历史上,中国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互鉴。我国唐代玄奘印度之行、鉴真的六次东渡,以及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是文化交流、会通的典范。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

文化包容不是文化统一,文化自信不是文化霸权。在一些人看来文化包容就是单纯的一种文化涵盖或辖制另外一种或多种文化,便不自觉地与文化霸权联系在一起。文化霸权是文化层面的殖民主义思想,是人们强制给文化戴上的枷锁,不符合人本性中对文化的渴求与认知心理。文化包容不是政治策略上的强制性行为,而是符合人类学和思想认知层面的关于人本性的认知和原理。文化包容的哲学原理是文化的共通感,即符合大众普遍追求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会在大多数人心中留下同样的印象。在包容的过程中,文化中心论误导人们认知活动,想去主导或压制其他文化,以至于产生绝对化的一元论调。文化的包容活动是一个追求人类真情、真性的过程。霸权文化表面是包容,实则是侵略,名义是接收,实则是抵制。而且,霸权文化背后是对人类认知和生命体发展的漠视,是不符合人类进化论和道德发展的行为。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以“和合”为理念,不是文化霸权,也不是霸权文化。

文化交流互鉴,推进“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文化的传播、交融和共享

文化的多元性不会放大文化的差异性,而是增进了人们平等交流对话的渴望和携手前进共建美好世界的愿景。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与他者之间的区别,不能简单以消除文化差异性的狭隘思想去理解文化包容和文化共同体的含义。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是文化包容的条件,文化包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要正确认识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文化包容要以构筑本民族和国家的外部形象、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前提,即目标是指向全体的人类,而不是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国家,应该是“和合”共生。

“一带一路”建设为文化交流和对话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契机。“一带一路”不只是商贸之路、外交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文明之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多元的文化形式。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搭建友谊合作之桥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要通过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来增进沿线民众的了解,推进“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文化的传播、交融和共享,使得民心相通、增进互信,推动沿线国家、地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打破地域壁垒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藩篱,促进文化交流,通过“一带一路”新举措推动共同发展。在看到“一带一路”对文化促进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文化碰撞产生的火花,以积极包容的心态和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文化融合的协调发展。要构筑平等对话和交流的良好环境和条件,防止文化的差异性、排他性导致文化殖民主义,也要拒绝文化包容面具下的文化霸权主义。要以平等开放的姿态推动“一带一路”走向前进。

(作者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张晰:《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插上翅膀 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青年网,2018年9月14日。

②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2019年5月15日。

责编/于洪清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包容性   差异性   文化交流   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