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外事工作,强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外交新思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体系。该体系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理论创新,体现出中国外交独特的包容共享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以及在维护民族国家利益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发展观、邻里观、安全观、秩序观、全球治理观。在外交实践中,党对外事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对外交往力度加大且外交实践创新,使中国大国外交理念的传播更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桥铺路。在2019年的外交舞台上,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任重道远。

【关键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合作共赢 全球治理 新型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0.0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体系,为开创大国外交新局面确定了基本原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全面强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理念,对拓展和深化外交战略布局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对外关系中,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扩大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和思路更加清晰。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上升,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也不断提升。

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深化外交战略布局

近年来,中央多次召开高规格外事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党对外事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基本原则,更加强调我国外事工作要有统筹谋划、驾驭全局、操作实施的能力。这些重大外事工作会议的召开,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反映出中央从战略高度观察和分析国际问题,为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谋篇布局。

加强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顶层设计。2018年5月和6月,中央密集召开外事工作会议,把加强党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放在突出的位置,体现出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高度重视。根据中共中央2018年3月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任委员会主任,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委员会职责就在于强化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是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领导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外交工作涉及范围、领域迅速扩大,包括国家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我国与世界各地区的联系空前紧密且互动频繁,外事工作力度大大加强。这是一个大国崛起之必然。为此必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到相互协调,形成有机联系。要在党的统筹领导下,提升对外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从而使我国外事工作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保持平稳发展。

明确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对外关系积极布局。关于周边外交工作,中央高度重视,积极统筹、规划。在2013年周边外交工作专门会议上,中央在总结经验、研判形势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把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紧紧联系在一起。以此理论指导实践,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外交方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关于中国整体外交工作,要维护好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央2014年外事工作会议指出,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要重视各种风险和挑战,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外交工作的重心是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外交工作重点布局于周边外交、大国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多边外交等领域。

确立“十个坚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内核。习近平外交思想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回答了新时代做好对外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的对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核心是“十个坚持”: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十个坚持”涵盖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宗旨、原则、使命和任务。每一个“坚持”,都具有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外交工作中的探索和创新,也是今后外交工作的指南。其强调的每一个领域,都需要艰辛的付出,需要以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分析形势、处理问题,抓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有利条件,开展中国外交工作。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外交工作也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便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全方位推进我国对外工作。

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的构建与创新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与实践有了飞跃式的提升,取得了瞩目的外交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外交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和灵魂,如: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等外交思想理论;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外交又顺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以战略的眼光构建新理论、新观念。

创新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观,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点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领导人开始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早在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便提到了“命运共同体”。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巴西国会发表演讲,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主题就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和目标。从国与国之间的命运共同体、亚洲区域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更加开阔,意义更为深远,体现了中国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理念:面对世界的各种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命运与共、同舟共济、包容共进、多元共生、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由此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令世界困扰的问题,表明了中国着眼共同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为基石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2017年2月,联合国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中,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联合国倡导的发展、和平、安全原则相适应,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当年11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又一次被写入联合国安全决议,表明了中国对全球安全治理的责任和担当,彰显中国理念的世界影响力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的高度认同。

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各国可谓安危与共、唇齿相依。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中国选择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交往新路,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真正倡导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创新邻里关系原则,突显包容、共享的发展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史中,重视周边外交是一大特点。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后不久,周恩来总理就把周边外交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传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并且明确讲:远亲不如近邻,愿意与各国“求同存异”。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与领土接壤的国家大都建立了外交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确立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基本实现了正常化。进入21世纪,除了印度和不丹以外,我国与周边邻国的陆地边界问题都已解决,达成双边陆地边界划定协议。美国奥巴马政府时期,为维护以其为主导的亚太安全体系、防范中国挑战其大国主导地位,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在我周边区域加紧活动,插手东海、南海等问题,致使我国周边问题呈现复杂化态势。我国周边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双边关系,不仅涉及到我国的国家安全,也会对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产生示范效应。为此,视周边为“中国的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的认知下,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研究周边外交工作,在外交方针、思路、理念以及实践中上实现创新。

提出“亲、诚、惠、容”新理念。新时代中国外交除了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以外,还突出体现在创新理念——“亲、诚、惠、容”上。这是一种新的外交思路,就是要让周边国家真正感受到中国的友善与亲和,与周边国家打交道时表现出真心诚意,与各国互利互惠、友好合作,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推进双边与多边合作。同时倡导正确的“义利观”。习近平主席2014年7月在韩国首尔大学讲到国际合作时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先做朋友,再做生意”。回国后,他在当年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讲到:“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坚持正确义利观,不搞我赢你输、我多你少,这反映了亲、诚、惠、容的核心理念;表明外交既要讲原则、也要讲情谊、讲道义。习近平主席多次表示,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这与西方国家指责中国的发展搭了他们的顺风车的狭隘眼光相比,更显示了中国博大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

中国的外交思路反映了周边外交在我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中国的态度和诚意:着力深化与周边国家互利共赢的双边、多边外交格局,把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机遇与各国分享,实现共同发展。

创新国际秩序观,做国际秩序健康发展的建设性力量。新时代的中国国际秩序观不断创新发展。随着中国国力的崛起以及国际秩序的变动,我国的国际秩序观也发生变化,由过去仅提出国际秩序存在不公正、不合理之处,到积极参与改革、维护和建设国际秩序。这一调整是巨大的,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更加富有建设性,更加有利于打造中国发展的良好环境。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说,“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二战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1]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时,谈到两国将共同举办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活动,他表示,两国要“维护好第二次世界大战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2]再次提到要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外交部长王毅2015年2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公开表示,“中国是当代国际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和改革者”。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认知和定位发生调整,从过去对现行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调整为“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时说,“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将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3]这不仅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弘扬,更是对我国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立场的宣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国际组织中,参与国际制度建设,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中国已经加入几乎所有政府间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国际机构中担任要职,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大大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角色也发生显著变化,从国际秩序规则的服从者转变为规则的改革和制定者。

新时代中国国际秩序观的提出,是及时的、必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战略性调整。第一,有利于大国间增信释疑,为中国和平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要让国际社会了解到,中国虽然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但并不想另起炉灶,不会做现行国际秩序的挑战者,而是要与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创造良好的国际生存与发展环境。第二,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秩序,防范亚洲军国主义的复活。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战败国,波兹坦公告决定了对日处理原则,确立了战后亚太秩序。而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及右翼势力极力掩盖和歪曲侵略历史,实质是对战后亚洲秩序的挑战。中国作为战胜国承担着保持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责任,为此,“我们没有理由去挑战在战胜法西斯基础上建立的国际秩序,也没有动机去推翻自己全面参与其中的国际体系”。[4]第三,有利于更好地改变国际秩序中不合理的成分。在现有国际秩序下,中国权衡利弊,只有逐步加入现行国际体系下的各种国际组织中,在接受既定游戏规则的同时,才有可能以渐进方式,逐步改革现有国际秩序中的不合理和不公正,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调整和变革中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国际秩序健康发展的推动力量、建设性力量。

创新全球治理观,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思想。2013年至2018年,他有62篇国内外讲话都谈到全球治理问题,希望为应对当今的全球性挑战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往的“全球治理的规制和机制大多由西方国家所制定和确立,全球治理在很大程度上难免体现发达国家的意图和价值”。[5]而今天国际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因此,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能够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全球性问题的增多,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复杂性突出,也需要各国联手治理和应对。中国特色的国际治理思想,明确了国际治理民主化、法治化的新思路,强调世界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要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由各国共同治理,不能大国说了算,更不能搞大国霸权。

中国之所以提出要承担全球治理责任,一方面,全球性经济、政治、军事、安全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乃大势所趋;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和复杂,中国的世界角色发生变化,中国国家利益包括海外利益维护的需求急剧上升,中央指出,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6]为此,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态度明确为积极参与和引领。

未来10年一定是对全球治理体系重塑的1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抱有期待。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深刻体会就是: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也愿意通过自身发展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思想的中国方案,表明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担当以及“天下共治”的治理理念。

中国外交实践彰显合作共赢之特色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实践服从于外交方略与目标,更注重务实合作、开放共赢,从而使我国外交更具魅力和亲和力。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共谋发展、务实合作、开放包容为追求和特征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宏伟设计,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动作为,也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务实行动。“一带一路”建设以战略眼光布局陆地和海上,犹如两只腾飞的翅膀,张开双翼,让古丝绸之路穿越历史、重放异彩。

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10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迄今已5年多时间了,该倡议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经济合作平台。以往几年“一带一路”建设完成了总体布局,勾画了一幅“大写意”蓝图。其建设路线呈多方向的伞状分布,各条线路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在沿线国家、重点区域展开,同时在开放性原则下,辐射越来越多的国家。今后我们还要绘制细腻的“工笔画”,要在具体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支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更大成果。2018年,“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速度和建设成果是明显的,我国的朋友圈继续扩大,又有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签署文件总数达到140多个。“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得到这么多的支持,关键在于我们不搞“一言堂”,不拉“小圈子”,追求“高质量”,注重“守规则”。事实证明,“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了红利,为促进全球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国在北京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次主场会议为70周年大庆再添光彩,并为70周年庆典拉开序幕。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彰显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担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明确主张结伴不结盟,在不结盟的前提下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国外交任务之一是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对外关系的调整,我国提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新形势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需要。以合作共赢作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不仅着眼于大国关系,也关注与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适用于国际关系的各个领域。王毅部长曾表示,上合组织是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开创了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关系模式。所谓“上海精神”的落脚点就是谋求共同发展。2018年6月,上合组织在青岛举行了扩员后首次峰会,习近平主席提出“五观”,即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概括总结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对于发达国家,推进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力求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争取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其中,对于既属于大国关系、又属于周边关系的俄罗斯,中国继续保持元首年度互访的传统,两国领导人犹如老朋友一般,每年多次见面,加强双边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合作。2018年,普京当选新一届总统后,将中国作为新任期首个出访的国家,进一步提升了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对于周边国家,按照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一带一路”建设首先受益的就是周边国家,通过互联互通和项目对接,共享发展成果,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及中国其他国家领导人,还有外交部长王毅,马不停蹄地访问周边国家:柬埔寨、俄罗斯、越南、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蒙古、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老挝、印度等,周边外事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存在岛屿争议的双边关系明显缓和。

对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引领南南合作,免除了最不发达国家所欠的债务;宣布建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以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2015~2020年我国在减贫、农业、贸易、生态、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领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六个100”项目支持;[7]还提供了600亿美元,用以支持对中非的“十大合作计划”,[8]等等。2018年,更是中国外交的“南南合作年”,从中拉、中阿到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对话呈现全覆盖的特点。中国由上个世纪倡导南南合作,到今天在行动上对南南合作发挥引领作用,凸显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与担当。

运用多边外交舞台,坚持多边主义立场。多边外交是国家间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渠道,是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稳定的重要基础。“多边外交”是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的,指三个以上国家参与的外交活动及其机制。世界上最大的多边机制是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也是重要的多边机制。随着各国间联系的日益密切以及全球性问题的凸现,多边机制下的多边外交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外交方式。多边外交机制强调各方利益的协调及对各方行为的有效约束,促使各方通过平等协商与国际合作实现利益共享和责任的共同担当。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运用多边外交舞台,如联合国、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东盟10+1等,开展多边经济、政治、文化合作。中国始终重视维护联合国权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在国际规则下积极参加有利于周边国家、新兴国家以及世界中小国家经济发展的多边合作。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推动设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为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为促进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格局凸显于多边外交关系中。

近年来,国外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在西方大国的引领下愈发活跃。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政策,推行单边主义外交,接连宣布退出联合国《全球移民协议》、伊核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万国邮政联盟、《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朗普把“美国优先”政策展现为美国利益至高无上的单边主义行为,将单边主义外交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2018年10月,李克强总理与参加上合组织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的各国总理,共同就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达成一致立场,对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发出和音共鸣,表达了走合作共赢道路的决心。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相继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外交场合,明确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行为,表达坚持开放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立场,发出支持多边主义的声音。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任重道远

在2019年的国际舞台上,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任重道远。

2018年逆全球化思潮异常活跃。西方有大国为一己之利,不惜扰乱全球贸易秩序,与诸多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展开贸易战。单边主义、零和主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等等,继续在国际社会发酵,给世界的稳定与发展蒙上一层阴影,对于传导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也是极为不利的。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在多边国际合作机制,发出了抵制的声音。2018年10月,上合组织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各国总理就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达成一致立场。2018年10月举行的第十二届亚欧首脑会议,主题就是“全球伙伴应对全球挑战”。

中国虽然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二,但是软实力建设尚需下大力气。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一个国家经济落后的时候,增强国家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乃当务之急。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体量已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时,软实力建设便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大小、国际地位强弱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央深改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要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把弘扬中华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借助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传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大量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做支撑,由此增加各国的认同感,促进经济贸易合作,增进政治互信。中华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充分运用和整合中华文化资源,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我国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

美国政府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尽管目前双方都在寻求谈判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两国间贸易领域的分歧较大,根本解决中美贸易问题还需要智慧和时间。由于美国奉行“美国优先”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对外政策,不论谈判结果如何,中国都需要有长期的应对准备和举措。我们坚持相互尊重,以协调、稳定为处理双边关系的基调,同时在双边关系中守护好、维护好我国的根本权益,将对我国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表达了主动扩大进口、推动贸易自由化的立场。2019年3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时也强调,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政府对外扩大进口、继续开放市场的方针不会改变。2019年,我国外交工作将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统筹兼顾外事工作的各个方面,改善和搞好周边关系、大国关系,以及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积极促进全球伙伴关系,在推进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实践的进程中,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思想研究”[18AKS024]及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会谈》,《人民日报》,2013年3月23日,第1版。

[2]《习近平会见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人民日报》,2014年9月24日,第1版。

[3]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第2版。

[4]王毅:《为了中美友好合作 为了世界和平发展》,新华网,2015年9月16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9/16/c_1116585333.htm。

[5]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第31页。

[6]习近平:《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 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4日,第1版。

[7]即100个减贫项目,100个农业合作项目,100个促贸援助项目,100个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100所医院和诊所,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

[8]涉及工业、农业、基础设施、金融、绿色发展、贸易和投资、减贫惠民、公共卫生、人文、和平与安全等领域。

参考文献

习近平,20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习近平,2018,《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俞可平,2003,《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the Great Power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i Ling

Abstract: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hina's foreign affairs, strengthened the concept of great power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ideas on Chinese diplomacy, and formed a distinctive diplomatic thinking system under the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he system has distinct features, rich connotations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reflecting the unique concept of inclusive and shar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China's diplomacy, as well as the win-win concept of development, neighborhood, security, order and global governance on the basis of safeguarding national interests. In the diplomatic practices, the Party leads the foreign affairs work in a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manner, the foreign exchanges have expanded, and the diplomatic practices have been innovated, so that the publicity of China's idea of great power diplomacy is more approachable and appealing. It also paves the wa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human community with shared destiny. In the diplomatic arena of 2019, China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It has a long way to go to promote the great power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build 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Keywords: great power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n-win cooperation, global governance,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作者简介】

卫灵,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中国外交。主要著作有《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邓小平外交思想探究》等。

[责任编辑:周于琬]
标签: 中国   大国   外交   实践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