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前沿理论 > 正文

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研究

近代学科意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这一时期的相关论著注重借鉴西方思想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但因深受传统学术的影响,研究的重心仍然是中国学术思想史。胡适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按近代学科体系研究哲学思想,开创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范式。“五四”运动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启了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关系角度切入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的新路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一种崭新的历史哲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社会进行考察,从事实出发,历史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从经济上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突破了传统史学的政治史框架,形成了“以‘社会形态’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史学范式”,代表了现代历史发展的方向,“实为史学界开一新纪元”,从而被广泛运用到历史学的各个领域。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李大钊、郭沫若、侯外庐、郭湛波、嵇文甫、吕振羽、杜国庠、赵纪彬、张岱年、蔡尚思等人依靠唯物史观的指导,探索社会历史对于社会思想的基础性作用,力图在历史的演进中揭示出思想变化的规律,同时通过对历史上中国思想事实的阐明,验证唯物史观的普遍真理价值,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从此别开生面。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的撰著就已成为一股重要潮流,唯物史观被运用于思想史研究的各个领域。蔡尚思在他的思想史研究方法论著《中国思想研究法》中指出,自己接触的各种思想,“最广大精微者,却只有辩证法唯物论和唯物史观”。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研究最具典型意义,他强调以“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论断”阐释历史思想,用新的观点清理贯串数千年的思想史,这种“方法”“论断”“新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系统学习和一系列的思想改造,唯物史观被广大学者所接受。这一时期,苏联学者的观点、方法得到普遍借鉴,苏联哲学权威日丹诺夫将科学的哲学史解释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对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唯物主义传统的发掘以及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斗争规律的探讨成为哲学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着力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版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侯外庐主编的《中国哲学简史》是这个时期重要的思想史成果。侯外庐等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是包括哲学思想、逻辑思想、社会思想等在内的迄今最完整的中国思想通史著作,基本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范式,并由此逐渐形成“侯外庐学派”。

改革开放前,我国思想史研究取得的最大成绩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成为思想史研究的主流,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中国思想史研究确定了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为主线,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方法论的原则。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也产生了某些教条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过度政治化等问题,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所引发的思想解放,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一个大的历史背景。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倡导,中外学术交流也不断深入,极大地扩展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空间。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者重新研究和探索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进程和规律,他们对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更加丰富、完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尊重历史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克服研究方法的单一性、片面性与庸俗化倾向,使哲学史、思想史研究重新回到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轨道上来。

随着回归学术的呼声越来越高,学术界开始注重发掘传统思想智慧的精神特质及其现代意义,深刻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的成就之一可以称为学术史的回归,侯外庐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卢钟锋的《中国传统学术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学家通过对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在以往思想史研究领域内,不断注入关于社会思潮、文化变迁方面的内容,不断拓展中国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视角、方法、对象和范围,从而使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思想史研究日益丰满。在中国宗教史研究领域,以任继愈为代表的学者以马克思主义认识宗教现象、宗教问题,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史研究的新领域。

进入21世纪,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包括思想史研究在内的中国学术,进一步向着枝繁叶茂的繁盛局面迈进。中国思想史研究繁荣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对于历代思想家的专项研究呈现前所未有的全面推进态势,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这一态势的集中体现。张岂之主编的《中国思想学说史》在侯外庐与其他前辈的著作上继续前进,不仅继承了前人重视社会经济分析的科学方法,同时扩大了观察视野,注意当时社会经济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思想观念在文化形式中的渗透与表现,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展。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中国社科院启动了《中华思想通史》项目,贯通上下五千年,涉及各民族文化,着重勾勒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思想发展变革,集成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传统。项目启动伊始,就将构建中华思想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作为重要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史研究领域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在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研究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运用阶级分析理论及方法,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的人民性。其间形成的理论与方法为我们在新的时代开拓中国思想史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唯物史观的思想观念源于现实生活过程的原理,为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如学术界所判断,21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将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研究,突破认识的局限,开辟新的领域,攀登新的高峰。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研究,将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阐明各种思想文化现象的本质,揭示其发展演进的历史规律,探寻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内在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不负于历史和时代的思想文化贡献。

作者:杨艳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责任编辑:赵楠]
标签: 思想史   马克思主义   中国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