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社会治理参与主体也逐步由一元主体向多元共治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让各主体充分发挥作用,整合力量,从而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周刊编辑部梳理了当前各地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方面的实践探索,选取了五个较为典型的地方实践案例,以期为各地更好推进多元主体共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提供参考借鉴。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制定“三个一”模式 打造社区公益生态圈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积极探索“三个一”模式,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思路,健全一套制度,搭建一个平台,培育一批社企,着力撬动社会资源,增强社区“造血”功能,构建社区公益生态圈。
建立健全一套体制机制,着力提升社区发展治理水平。一是成立社区发展治理专门机构。设立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负责顶层设计、资源整合、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督导落实等相关工作。二是完善社区发展治理政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构建“1+6+N”政策体系,其中,“1”是“社区发展治理30条”,“6”是指在社区发展治理中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的6个配套文件,“N”是主要用于指导具体工作的配套文件。三是健全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机制。完善年度工作计划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信息报送和发布制度、重点任务督办制度等,积极推进街道职能转变。
创新搭建一个综合平台,有效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活力。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的原则,在四川省率先构建一个“管理规范、运作专业、开放多元、活力透明”的资助型社区基金会。一是坚持科学化研判,精准定位发展目标。二是坚持专业化运作,着力提升基金效能。三是坚持多元化参与,积极构建共治平台。按照 “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组成社区基金会理事会、监事会,搭建多类型互促平台,以基金会成立大会、项目推介会等各类活动为载体,助力企业开展品牌推广,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公益赞助,构筑合作共赢之路。
培育发展一批社会企业,探索构建社区公益可持续发展模式。一是坚持“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社企培育工作。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题小组,强化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有力保障培育发展社会企业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坚持“内外结合”,不断培厚社企发展土壤。制定武侯区发展社会企业的纲领文件,拟制扶持办法,优化社企发展环境。三是坚持“先后有序”,稳步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在试点单位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对社区创办社会企业的做法和特色亮点进行总结,不断积累社企培育发展工作宝贵经验。
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探索“1+4”改革经验 建立小城市治理模式
徐霞客镇是明代杰出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故乡。该镇于2003年11月由原璜塘镇、马镇镇、峭岐镇三镇合并组建而成,是江阴市区域面积最大的镇。自改革开放以来,徐霞客镇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实力较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江阴城市副中心和现代新型小城市。
为切实解决在小城市发展进程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徐霞客镇积极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围绕建立“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要求,逐步探索形成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和“镇村治理一张网、便民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指挥调度一中心”的“1+4”小城市治理模式改革经验。
“1”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强化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党委对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监督全覆盖,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建设,党员教育实现了“全覆盖”;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实现了“全流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员监督实现了“全透明”;加强党的群团建设,党群共建实现了“全方位”。在党建的强大引领下,具体工作取得了“4个1”的突出成效:
一是镇村治理“一张网”。通过将原本各条线的网格进行整合与再划分,打造成了设置合理化、内容系统化、配置精准化、运行一体化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二是便民服务“一窗口”。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政务服务中心开创了“四个办”的特色功能,即“一窗办”“网上办”“延伸办”“督着办”。三是综合执法“一队伍”。徐霞客镇打破了原有的条线限制,实行队员相对分工、综合执法,以实体化网格为基础,以全能型队伍为主体,以现代化网络为支撑,以制度化“双随机一公开”为内涵,推动高效执法。四是管理服务“一中心”。其中包括建立大平台,依托实体化网格,将指挥中心打造成一个信息高度集成的功能复合体;实行大监管,通过清单管理、定位管理(移动终端可实现轨迹回放)、节点管理和绩效管理四种方法,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进行监察;整合大数据,以网格化为基础,以网格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形成信息闭环管理。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凤新街道:推进“四化”建设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2017年以来,广东省潮州市致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以湘桥区凤新街道为试点,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四化”建设,积极探索操作性、适用性、推广性强的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支撑。
一是当好“全科医生”,实现基层治理职能综合化。为进一步拓宽基层社会治理职能,切实提升社会治理的综合化水平,凤新街道进行综合管理与规划,街道综治、信访、城管、环卫、安监、消防等社会治理相关职能部门进驻到街道综治中心,实现社会治理的“一站式”集中办公、管理和服务,将过去单兵作战的独斗模式转变为立体联防的共治模式,实现基层治理的协同合作。
二是配好“网格服务”,实现基层治理服务网格化。按照街道综治中心、村(社)区、村(居)民小组及工业(学校)园区划分为三级管理网格,各个网格之间做到边界清晰明确,不遗漏、不交叉、无缝隙。根据中心城区的社会管理需要,大量增配义务信息员,实现“一格多员”的要求,网格员队伍的组成也由村(居)两委干部的单一来源向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派出所警员、治安巡防队员、城管队员、企事业单位治安管理人员等多种人员延伸,有效拓宽了网格员队伍的群众参与度,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的服务广度。
三是建立“指挥中心”,实现基层治理平台智能化。凤新街道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通过大数据的运用,形成数字链条,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对相关软件进行了系统升级,增加了视频监控、统一指挥、综合调度、实时管理、网络跟踪等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功能,打造了符合区域实际的智能化社会治理管理服务平台。
四是动员“党政群团”,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建立健全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将辖区内各级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其他“两新”党组织联结起来,形成工作合力。探索成立基层治理促进会,将辖区内的行业龙头企业组织起来,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充分引入社会服务,发动义工、社会服务员参与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既扩大社会治理的覆盖面,也有效提高特殊人群管理、弱势群体服务等特定领域社会治理的专业性。
重庆市永川区:建设“乡贤评理堂” 开启乡村善治新格局
近年来,重庆市永川区农村人口净流出增多,同时大量农村精英“离土又离乡”,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居多,导致农村社会治理人才短缺、社会治理主体弱化。农民群众在农村事务中“失语”,重义轻利的乡村道德观念被侵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普遍存在,亟需新乡贤群体回流并积极参与治理。
为此,重庆市永川区尝试从中国传统善治文化中发掘矛盾纠纷化解的新思路,从新乡贤群体中提炼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举措,以乡贤评理堂建设作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基层善治体系的重要一环,开启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尝试,探索了一条依法治理、以德治理、民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新路。
一是维护公平正义,让乡贤评理堂成为推动法治的坚实平台。永川区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运行,赋予乡贤评理员普法宣传员、人民调解员职责,让乡贤评理堂成为普法主阵地、矛盾化解地。同时,乡贤评理员的工作不是“和稀泥”,而是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
二是涵养文明乡风,让乡贤评理堂成为深化德治的重要窗口。乡贤评理员德高望重、为人楷模,是言传身教的标杆、道德引领的榜样,通过他们的嘉言懿行维护公序良俗,让家风更和美、民风更淳朴、乡风更文明。
三是激发民主活力,让乡贤评理堂成为促进自治的有效载体。乡贤评理员从群众中来、由群众推选,是党组织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可靠力量,在乡村治理中能有效发挥进得了家门、坐得下板凳、拉得上家常、建得起感情的优势,明确符合条件的乡贤评理员成为乡村治理网格员,收集社情民意,凝聚民智民力,让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蔚然成风。
永川区通过打造以乡贤评理堂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模式,将传统的乡贤文化进行时代化、制度化、系统化的设计,将德治和法治、自治和法治融为一体,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和可复制性,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法治乡村的有益探索。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依托联勤警务站 构建警民共建共治共享新家园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街面作为公共安全空间中的最基础一环,与各项治安要素相关联,在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中至关重要。面对群众对公共安全服务更高层次的多样化要求,有效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动员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对群众的服务和对社会公共安全事务的管理,实现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当前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方向。
近年来,浙江省嘉善县围绕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融合社会化、智能化、法治化、专业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在城区治安“咽喉”部位高标准布建9个联勤警务站,并赋予街面警力“屯兵点”、反恐处突“桥头堡”、群防群治“主阵地”和24小时服务群众“便利店”的功能定位,形成了街面警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家园”,有效提升了人口密集区域社会治安驾驭能力和创新服务群众能力。其中,警民互动、联勤联防,打造群防群治“主阵地”,实现警民协同的社会治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网格化巡逻防控。以全县村居防控队、平安志愿者、“老娘舅”“和阿姨”等群防群治队伍为班底,扩充消防、物业、居委会等力量组建“善警联盟”,以联勤警务站为“屯兵点”,打造街面警力动中备勤、单位保安联勤联防、社区力量网格巡防、平安志愿队伍错时补防的群防群治新格局。
二是社会化联调纠纷。将“警调衔接”机制向联勤警务站延伸,在医院、学校、商贸圈等重点地段的联勤警务站设立人民调解室,并在原有司法调解基础上,创新引入公益律师援助服务、点单式调解服务以及“老娘舅”“和阿姨”等“善警联盟”调解力量,打造社会化联调的警调衔接新模式。
三是互动式采集民意。依托街面联勤警务站周边广场、商场、公园等,举办善警夜市、警民恳谈、平安来敲门等警民互动活动,在宣传各类安全防范知识的同时,广泛收集民意,及时掌握收集并上报一些苗头性线索,做到“早预警、早报告、早处置”。
(资料来源:人民网、禅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潮州政府网站等;文中相关数据,除特别说明进行最新更新外,均直接引用原资料中数据)
【整理:臧雪文(见习) 司文君(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