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党员干部理论武装虚化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理论供给与工作实践相脱节、理性认知与实用方法相对冲、信息流稀释与理论碎片化相并存等党员干部理论武装虚化的困境。为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又能够学以致用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有必要深入探索有效的破解之策。

【关键词】党员干部队伍  理论需求侧  理论供给侧  实践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理论供给侧的理论创新与工作实践相脱节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和方向。然而,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走的是前无古人的道路”。所以,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实践,就需要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约9.5%,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对理论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更高的理论创新要求既体现在理论创新的速度上,更反映在理论创新的质量要求中。因为,理论创新总是以当前既有理论的最高水平为最低标准,只有建构了超越当前既有理论的理论,才是创新。这也就意味着每次理论创新都是对理论巅峰的超越。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于创新理论的指导需要越来越强烈,理论创新的难度却越来越高。由此,对创新理论的需要与创新理论供给之间的矛盾就被凸显出来。仅以经济理论创新为例,早在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命题。中国的政治经济学领域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见能够与亚当·斯密《国富论》影响力相当,从理论假设到理论论证再到理论实践的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虽然林毅夫、张宇等经济学者都认识到西方国家理论不能解释中国经济奇迹。但是学术界在面对新时代中国经济新常态转型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时,所使用的学术话语、分析模型、评价指标等仍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主。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创新理论供给不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解释力不够,以至于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党员干部队伍对于市场功能的定位、改革成果的归属、经济发展和政治定力的关系等问题疑惑不清。所以,学术界的创新理论供给与党员干部们工作实践相脱节是导致理论武装虚化,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与工作实践相脱节的最直接的客观原因之一。

理论需求侧的理性认知与实用方法相对冲

从理论需求侧而言,党员干部队伍对于科学理论的理性认知与其自身在实际工作总结的实用方法之间的对冲,是导致理论武装虚化的又一症结。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从当前党员干部队伍构成来看,整体文化知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绝大部分党员干部具备透彻学习科学理论的能力。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对于科学理论的理性认知却与实际工作中的实用方法相对冲。例如,从生态文明理论理性认知的角度而言,党员干部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强生态环境监管的重要性。然而,当涉及到地方现实的经济效益和政绩考评时,却通过“无检查周”“下限执行处罚”等实用方法的政策变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为环境污染开绿灯。由此可见,作为理论需求侧的基层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更多的是从实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学习的成本和收益评估中决定是否真学真用。只有当:理论实践收益>现行实用方法收益+学理论成本+理论验证成本,党员干部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好理论、用好理论。这也正是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

从本质上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管用的”理论。而一部分党员干部之所以学而不信、学而不用,归根到底还是没有学精学透。他们无法从马克思主义的宏观视野系统化整体性地去认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而陷入了对狭隘的地方性既得利益视角下实用主义方法路径的依赖,最终走向“迷信”实用方法的路径锁闭而无法自拔。由此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脱节,把学习理论当作装点门面的工具和自我炫耀的资本,满足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理论学习的虚化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则是形式主义的各种套路,地方性既得的蝇头小利最终成为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和战略布局的最大阻碍。所以,科学理论的理性认知与实用方法之间的对冲就成为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夯实党员干部队伍理论根基所必须突破的瓶颈。

科学理论在传播中面临信息流稀释与理论碎片化并存的困扰

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夯实党员干部队伍的理论根基,还要高度关注互联网这一重要变量的影响。人类已经进入网络化生存常态,互联网是当下正在直接影响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成效的最大变量之一。互联网互联、迅捷的特性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这有助于党员干部及时获取和学习科学理论知识。

然而,网络在加快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手机等移动网络终端的迅速普及使得网络传播必须以最少的文字承载更多的信息量,才能赢得受众市场。而且,基于人类认知习惯,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影音图片等感性信息更容易被网民接受。这种巨大的碎片化互联网信息洪流强力稀释着新时代党员干部队伍的理论学习效果。科学理论本身是对某一科学领域所作的系统解释的知识体系,由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组成,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总结,是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学说体系。这就决定了科学理论必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抽象性特征。而网络信息碎片化、标题化、形象化的传播张力却容易将科学理论撕裂和肢解。这将导致断章取义的理论“切片”,穿凿附会的理论“歪解”在网络中膨胀泛化,最终影响到科学理论的严谨性和有效性。长期浸润在这种网络传播中,对科学理论一知半解的党员干部却以为自己掌握了全部真理,碎片化的理论将难以经受工作实践的检验,由此带来的将是党员干部对科学理论的困惑和质疑,科学理论最终也将在“支离破碎”的网络传播中走向式微。

如果说网络信息碎片化、标题化、形象化传播对科学理论本身形成了内在化冲击,那么网络强大的信息流则是稀释科学理论的外源性因素。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最大变量直接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并降低了信息发布与传播的成本。网络媒介在极大降低信息发布与传播成本的同时,却使信息传播监管难度呈几何级数陡增。信息洪流每天都在席卷网络,而科学理论则很有可能在网络信息流的稀释下被虚无化。因此,在网络传播时代,探索让互联网由最大变量变为科学理论传播的最大增量,通过网络传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使马克思主义由国家意识形态主导走向网络意识形态主流的有效方法,就成为新时代夯实党员干部队伍理论根基的必然举措。

新时代夯实党员干部队伍理论根基的有效对策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新征程上,“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而要坚定全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以科学理论指明方向,凝聚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需要探索夯实党员干部队伍理论根基的有效对策。

针对理论供给侧的理论创新与工作实践相脱节难题的破解对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破解理论供给侧的理论创新与工作实践相脱节的关键在于:专家学者的理论创新、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都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调查研究,在深入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工作经验及时地总结升华为理论创新成果,从而保证创新理论的供给速度和质量都能跟得上基层实际工作的需要,并能够为党员干部的工作实务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从而保证党的事业推进到哪里,党的创新理论就发展到哪里;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到哪里,理论学习就要跟进到哪里;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就一定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中国实践,将该思想作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坚实理论基础和强大思想武器。

针对理论需求侧的理性认知与实用方法相对冲的解决之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学而不信、学而不用,归根到底还是没有学精学透,没有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整体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视角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所以,在理性认知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仍然是实用主义优先。对此,不仅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而且要将理论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上。立足当前,广大党员干部就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才能使全党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上向党中央看齐,始终保持广大党员干部在政治上的坚定性,并以开阔视野、战略思维去分析问题,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实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的要求,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增强学以致用的本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坚定党员干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增强党员干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

针对科学理论在传播中面临信息流稀释与理论碎片化并存困扰的化解之法。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增长与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要化解科学理论在传播中面临信息流稀释与理论碎片化的困境,就需要党的理论宣传部门“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具体到科学理论的网络传播工作,就需要党的理论宣传部门在增强网络信息资源驾驭能力的同时,提高网络舆情研判水平,讲求引导艺术,从党员干部的认知特点出发,运用网络传媒新技术,以图文并茂的网络语言,“萌态亲民”的表情符号、VR技术来丰富理论的传播形式。通过嵌入式的软性传播增强党的理论的亲和力。但要强调的是,科学理论的网络传播不能为了满足受众的感性体验而“降解”理论。更不能以稀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浓度为代价赚取网络点击率,而致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沦为网络意识形态“浮萍”。党的理论宣传部门要在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网络逻辑推理、辩证分析等理性认知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其理论品味、审美和鉴赏水平;并通过严谨精巧的网络议程设置保证理论传播的整体性、连贯性。而为了使党的理论不被网络信息洪流所淹没,党的理论宣传部门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还要积极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回应网络问题、问政、问责,以此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疆界,释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网络传播魅力,启迪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自觉,使马克思主义由国家意识形态主导走向网络意识形态主流,并在不断中国化的进程中始终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作者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2016年四川大学青年学术人才基金项目“网络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应对宗教传播的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kqx201610)和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青人才”培育计划“新媒体时代信仰发生机制及其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018SQRC01)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李祥峰

[责任编辑:周小梨]
标签: 出路   困境   武装   党员   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