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荒山绿 河水清 百姓富

延安退耕还林二十年,生态效益凸显

一辆汽车行驶在绿树成荫的延安市吴起县走马台村的山道上。

新华社记者 陶 明摄

核心阅读

自1999年起,延安吹响绿色冲锋号,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走过20年的生态环保路,延安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52.5%,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

荒山绿了,河水清了,百姓富了,红色圣地上演了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的绿色传奇。

车行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峁之间,绿色竟是主色调!

难以想象,20年前,这里是另一番景象:沟壑纵横,秃岭荒山,漫天风沙……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诗人贺敬之在《回延安》中写下的美好诗句,变成了现实。

生态蓝图绘到底

雨霁云散,吴起县南沟村水库,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一艘载满游客的游艇在水面上划出一道弧线,野鸭惊起,飞向岸边。

南沟村原党支部书记闫志雄拿起手机拍下了这一幕,“山绿了,水清了,我们现在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湖面上碧波荡漾,四周群山环绕,头顶蓝天白云,让人神清气爽。

20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山上没有树,羊吃过的地方都是一片黄,春季黄沙漫天,夏季洪水肆虐。”闫志雄感慨。

如何破解?1999年,延安掀起“绿色革命”:20年来,延安退耕还林面积1077.46万亩。

退耕还林后,闫志雄带领村民将南沟村建成了景区,村民入股分红,“今年最多的一户分了1万多元呢”。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南沟村尝到了甜头,农家乐、民宿、采摘体验等特色项目,让这里成为当地的“网红村”。

面对成绩,延安没有止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一场大雨过后,站在吴起县寨子湾村海拔1680米的太皇山上,放眼望去,满山遍布着油松、山桃、山杏,如同一排排“边防哨兵”挺立在毛乌素沙漠南缘。

老党员李树和年过六旬,是寨子湾村民,也是一名返乡创业的“创客”。他的创业项目是让山变绿,让村民致富。

不顾家人朋友反对,李树和一头扎进村里,一次性流转全村退耕地2.5万亩,踏上漫长的“绿山”之路。

黄土高原上干旱少雨,造林难度可想而知。2015、2016年,连续两年干旱少雨,李树和的上万亩油松全部枯死,损失高达200多万元。

继续坚持还是放弃?“选择了就坚持做下去,种树不能盲目,还得因地制宜。”修路、建蓄水池、请专家,他总结失败经验,最终选择了山桃、山杏、柠条等经济林种。

“山坡盖被子,农民赚票子。”靠着愚公精神,5年来李树和累计投资600多万元,2.5万亩林木势头良好,部分山桃、山杏已经开始挂果,村民已经尝到了甜头。

一片果园养活一代人

“植树造林就能过上好光景。”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说。

辛户村在半山腰,20年前这里仍是荒山。“山上光秃秃,远看一面白。卷着尘土的大风每年持续两个多月。”回忆当时的恶劣气候,张延刚感慨万千。

“农民有活路,林木才有生路。”退耕还林后,张延刚就考虑带领村民种苹果。

“栽苹果树前几年都没收入,怎么办?”村民刚开始有顾虑,张延刚敢想敢干,从外地取经,自己带头种。

退耕还林的补贴,解决了挂果空档期的收入问题。2003年,张延刚的60亩苹果园收入超过10万元。村民们眼红,一片片果园紧接着建了起来。

山变绿了,沙尘天气不再来了。辛户村也成为当地有名的苹果村,现在人均年收入5万元。

“一片果园养活一代人,我这苹果树都10多年了,现在要提升品质。”在自家的果园里,张延刚时而俯身拔草,时而抬头伸手触摸苹果。

据延安市林业局统计,20年来延安市累计发放退耕还林补助112.8亿元,全市80%以上的农民直接受益,苹果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

2019年,延川、延长、宜川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693个贫困村脱贫退出,延安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20.5万人下降到去年底的10034人,贫困发生率由13.2%降至0.66%,全市整体脱贫摘帽,告别绝对贫困。

“夫妻哨”坚守14年

从黄陵县城驱车一个多小时,进入延安市桥山林业局双龙林场。在海拔1470米的山头上,付红建和妻子王俊英在瞭望台上守了14年。

见到付红建时,他正在瞭望台上观察周边的浩瀚林海,妻子站在一旁。

付红建是“林二代”。2005年,他登上林场西山瞭望台,成为一名瞭望员。早上8点到晚上10点,每隔一个小时,就要用望远镜观察3.3万公顷的林区是否有火情,工作枯燥,但责任重大。

“孤独,有时候十天半个月都没有说话的人。”上山之初,付红建也想过放弃。

“后来,我也跟着上了山,陪他说话,给他做饭。”王俊英话不多,却用实际行动支持丈夫。

付红建摸索出了识别烟火性质的“二十四字诀”:观两面,察浓淡;分季节,析晴雨;别粗细,测远近;观动静,区缓急。他已记不清报告火警的次数,林海的郁郁葱葱就是对他工作的最大褒奖。

夜幕降临,山顶的瞭望台灯光闪闪,像一座灯塔守护着绿色的森林。如今,夫妻二人种的山楂树已经结出了红彤彤的果实。“还会坚持下去,到退休。”山楂树旁,付红建语气坚定。

20年来,延安市营造林面积2216万亩,森林抚育341万亩,1893万亩天然次生林得到保护和发展。

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说:“路子对了,就不怕征途遥远。这条退耕还林的生态环保路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我们将继续用延安精神来治理我们的山川,让延安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责任编辑:王驰]
标签: 荒山   河水   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