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福利中心标准化建设之革新服务模式

2018年,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民政部、省民政厅和市民政局关于标准化工作的决策部署,以试点项目为契机,全面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经过一年的推进实施,福利中心已建成符合实际需求和机构特色的标准体系,并顺利投入试运行,餐饮、评估、照护、康复等服务模式革新升级,成效显著。

优化养老护理服务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福利中心颐和养老院入住老人高龄率、失能率逐年增长。目前院内老人平均年龄已高达84岁,而高龄伴随着不同程度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老年病,对护理、餐饮、娱乐等各项服务要求更趋于专业化和精细化。养老院标准化建设重点在于对护理工作软硬件进行升级优化,筹建护理站、招聘专业护士,革新生活照料模式。在“蓝衣天使”的用心守护下,在院老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全方位专业护理服务。

打造温馨便捷型标准化设施站点

如今进入颐和楼大厅,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护理站点。以往养老院的护理工作皆由颐和康复医院承担,在标准化建设的推动下,养老院组建了内部护士站,提升软硬件资源的同时,避免了跨部门沟通响应的不便捷。

标准化建设对各项服务场所建设都有明确细化的要求,护理站点亦不例外。养老院借鉴医疗机构模式,在相应楼层专辟护理站点,设有治疗室、处置室,结合标准和实际工作需求配备药品冷藏柜、氧气瓶、紫外线消毒灯等设备,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按照“五常法”收纳管理,次序井然。

除了规范设施资料管理,护理站以“高效率”为核心,巧妙地将“护理工作台”前移,要求护士巡房携带必备设施工具,成为楼层内的移动“工作点”,在有限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护理任务。

组建专业暖心型标准化照护团队

为了保证标准化建设顺利推进,中心在启动初期组织多次外出调研,团队改组是调研学习的重点。经过数月的招聘筹建,“升级”后的照护团队包含生活照料员和专业护士两大主力,前者负责日常照护,后者负责专业护理。两者相互配合,为老人们量身制定护理计划,监测各项生命体征,通过“三查七对”保证老人用药安全,24小时站内值班更是为老人编织了一张无缝安全网。

“爷爷,早!有什么能帮助到您的?”“姑娘,我量一下血压。”“我担心我母亲忘记吃药,帮她都一份份分好了,还是不放心,现在太好了,你们这边有护士代发药物,以后就麻烦你们了!”“没问题,请您签一下委托发放药物约定书,再把药物交给我们就可以了。”

这群80、90后的新进护士,不少都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部分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也具备扎实的功底。她们的加入,优化了照护团队年龄结,使护理服务更为精细专业。

实行优质规范型标准化服务操作

护理项目看似琐碎平常,实际都大有学问。“就拿鼻饲来说,之前要测量鼻饲液温度,确保在38℃-40℃之间。操作前必须与老人沟通好,取适当卧位,至少得用三种方法来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护士小王解释道。

标准化建设改革后,专业护士挑起“技术护理”大梁,也是生活照料员(护工)的定心丸。“真要谢谢护士小龚,前天晚上要不是她在场,我真不知道怎么办了,”生活照料员刘阿姨心有余悸:“晚上九点多,孙老太突发心脏病,脸色苍白,全身冒冷汗,我赶紧按床头的呼叫器。小龚很快就到了,立即给孙老太服用硝酸甘油,打电话给值班医生,联系家属。小姑娘年纪轻轻,遇事镇定,还能吃苦一点都不怕脏,老太太一度恶心呕吐,她也不嫌弃。”家属很快赶到把老人送去医院救治,很是感激:“多亏养老院处理得当,我们家老人安然无恙。”

院内“知识小讲堂”将培训教学移至老人床头,每周定期开展护理知识理论培训和实操训练,以“传帮带”形式提升团队整体水平。“给老人翻身时,要把老人的前臂和双手并拢,翻过身后,要及时解开不能叠放,防止两只胳膊互相压迫。翻过身后必须用三个枕头固定:背上垫枕头保持稳定,双腿垫枕头防止磨擦和压迫,老人怀里抱枕头防止胳膊叠压。”随着每堂课的讲解,护士们将晨间护理、喂饭、翻身、洗澡等项目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手把手交给生活照料员,院内照护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升级儿童养育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希望福利院的孩子和祖国其他孩子一样健康生活,幸福成长,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孤残儿童比重已达99%,为了让孤残儿童,尤其是脑瘫、智障儿童快乐成长,儿童服务标准化紧紧围绕养育工作开展,探索针对特殊儿童的融合发展模式,让孤残儿童也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成长。

创新康教一体的课程模式

孤残儿童能力的提升一直是福利中心努力的方向。借着标准化建设的东风,儿童服务突破固有框架,一改以往康复和早教分离的局面,从标准体系建设之初就重新梳理残疾儿童服务提供,打通康复早教服务,使得康复训练效果有了明显提升。

骄骄是一名发育迟缓的儿童,通过康复训练后坐、立、行走等运动协调能力都已有很大提高,但继续康复课程已很难让她的能力再有提升。标准化实施后,社工组对骄骄的能力情况开展个案评估,总结康复训练效果,根据娇娇的年龄、认知等情况制定方案,介入早教学习。从康复班进入早教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骄骄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都不断提高。

依托康复室、早教室、感统训练室、烘焙教室等硬件设施,福利中心创新开展康教融合课程,规范康教服务,将单纯康复训练和多元化的早期教育相结合,通过教授数数、画画、唱儿歌、手工制作等多元早教课程,提升儿童语言、认知等多方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康复训练已达到良好效果的残疾或智障儿童融入早教班,和能力相对强的儿童们一起接受更多早教课程,充会发挥儿童潜能,满足儿童发展需求。

提供规范化和个性化结合的餐饮服务

儿童阶段正是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的快速生长期。为了让孩子们有健壮的身体,儿童养育规范格外关注餐饮服务。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将膳食服务纳入标准化体系中,从原料采购、加工到食品留样、送餐服务都依据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了更为细致的规范,确保服务对象能安心享受舌尖美味。除此以外,针对孤残儿童的特殊体质,福利中心发布了儿童饮食照料服务规范,规定了儿童饮食照料的环境、人员要求和就餐操作流程等,集餐饮服务规范化和个性化于一体。

根据规定,每周五营养师都会忙碌着制定食谱。季节变换,孩子们的食欲和饮食偏好都会跟着变化,如何让孩子们在不同的时节吃得健康又有味,就成为儿童福利院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营养师最关注的事情。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养师依据每个孩子的身体特征,针对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营养所需,按照每周营养供给量表对食品进行科学营养搭配,添加时令菜品,精心制定营养食谱,同时定期检测儿童身体指征,根据成长状况和饮食情况反馈,及时调整膳食,确保品种多样、荤素均衡、营养全面。

微课堂助力标准体系落地运行

标准体系精髓在于贯标执行,为巩固标准化建设成果,推动各项规范标准渗透管理服务,经多轮研究探讨,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启动“微课堂”系列培训,促进全员更为深入透彻地掌握标准化制度和流程规范,进一步加强贯标力度,为实际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参与群体更为广泛。微课堂目前是“每周一讲”,各岗位人员积极参与。不同于传统课堂,微课堂不仅仅由外请专家授课,各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也参与其中,结合实际选取重点制度规范制作课件,轮流主讲。参训人员全面覆盖,从中心领导延伸至一线人员,有效启发开阔员工思路,形成互学互进、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二是课程设置更为精巧。课程内容务实,主要围绕标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以实用型和常用型的核心制度、常用规范、操作流程为主。自2018年10月份开课以来,微课堂已开展了35期培训,内容涉及养老院入住管理办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儿童养育标准、财务预算审批和报销规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安全与应急管理、质量考核实施办法等。授课形式灵活,可理论讲解、可实操示范,保证培训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座位采取“圆桌”格局,为参选人员提供了充分的交流互动空间。课程结构合理,每节课时长约40分钟,主要分为两个环节,授课讲解和互动讨论并重,颠覆了单向灌输知识的形式,参训人员自由提问甚至提出质疑建议,避免讲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三是学习形式更为多元。一方面,微课堂坚持领导引学和集中研学,中心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在培训过程中提纲挈领,对重点难点进行强调总结,同时主动引导全员在交流研讨环节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巩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福利中心坚持向内挖掘和向外借鉴,普及强化内部制度规范的同时,时刻关注行业动向,与标准化研究专家和同批试点单位保持沟通交流,组织人员前往多地福利机构调研学习,汲取经验,为微课堂提供更为充实的研讨素材。

经过近10个月的课程实践,福利中心上下对体系的内容结构和核心重点有了更为熟悉的掌握,制度规范与实际操作的链接更为紧密。

社会不断在发展,形势不断在改变,标准不断在提高。标准化工作是提升管理服务的有效手段,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次性”工程。虽然目前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标准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在探索磨合阶段。中心在启动初期就做好了打“持久攻坚战”的心理准备,以不断进取的姿态在标准化建设道路上坚持下去。

[责任编辑:王驰]
标签: 革新   标准化   福利   模式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