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流行词语、网络红人……近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成为人流、信息、资源的聚集地,也成功地“渗透”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2009年诞生至今,十年间,微博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社交平台发展从追求速度广度到传递深度温度的成长历程,并在“社交”之余,探索出一个“新经济”的发力点。
拉近时间空间距离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应以什么样的单位来衡量?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在地震发生5分钟后发布速报,11分钟后发布来自震中的照片,19分钟后发布正式测定的震级信息,30分钟内陆续发布震中位置、周边人口和城镇分布情况、周边地形图等信息,40分钟后发布来自震中的视频。相关政府部门的账号,也在地震发生后快速做出响应,及时跟进相关信息。一场以分钟为刻度的灾情与信息传播的赛跑就此展开。
其实,不仅仅是重大灾情,扶贫济困、社会公益、突发事件,都是互联网关注的焦点,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上,这些“焦点问题”往往能够吸引大量读者,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平台的“正效应”。
2014年2月到2015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副院长兼胸外科主任、无锡市肺移植中心主任陈静瑜曾三次在微博向机场和航空公司“喊话”,帮助肺源完成异地转运,引起公众关注。2016年5月6日,《关于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知》印发,明确航班延误时,除天气因素等不可抗力外,由航空公司协调承运人体捐献器官的航班优先起飞,尽量缩短人体捐献器官运输时间。4天后,全国首例绿色通道供肺转运到无锡进行手术。
社交平台的作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还传递着社会的“温度”,并推动着公益事业走向全民化。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1月,微博上线媒体辟谣平台,并在同年11月正式升级为媒体政务辟谣共治平台,权威媒体及公安、网警、发布类等有辟谣能力的政务账号集体入驻,直接参与到平台内容治理当中。
这十年间,微博也逐步成长为政务新媒体平台,打通了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拉近了政府部门与公众的距离。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首次将微博列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之一。如今的政务微博,其功能已经涵盖信息公开、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微博上的政务账号已经超过17.6万个,各级政务微博实现了从发布到问政再到行政的综合价值升级。
打破文化传播界线
互联网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扑面而来。微博作为社交属性鲜明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平台,更是成了“流行文化”的策源地。在每一年的流行语中,如“锦鲤”“佛系”“C位”等,不少是来自微博。微博的全民参与性,奠定了微博上的流行文化全面融入公众生活的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微博对流行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流行语上,还有对流行方式的改变。
一方面,流行文化呈现“自下而上”的推动力。在社交平台上,普通人成为流行文化的创造者。2018年的流行语中,有50%由网友原创,微博平台上更有一批优秀的创意者,他们创作的内容获得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流行文化,为创业者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大量对某个领域有独到见解或丰富知识的人,通过在微博持续运营积累粉丝,成为这个领域里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不断创造和引领流行文化,为个人和社会创造出更大价值。
传统主流文化也在积极拥抱网络流行文化。2013年,故宫首次面向公众征集文化产品创意,推出“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萌系”产品。2016年1月,有网友在微博建议故宫淘宝跟海尔合作“冷宫”冰箱贴。同年7月,故宫淘宝转发自己的微博,配上“半年之后”的文字和“冷宫”冰箱贴图片,点燃网友热情,“冷宫”冰箱贴多次售罄。
在“创造”网络红人的同时,微博也在积极引导网络红人群体参与正能量传播,让粉丝经济发挥社会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还能够有力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有效提升中国的“软实力”。美食博主“李子柒”,在国外一些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500万;擅长制作搞笑发明的“手工耿”,被不少海外主流媒体关注……普通民众中涌现的网络红人,向全球网友展示中国文化,以个人魅力吸引了众多粉丝,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民间力量”。
构建粉丝经济的基础平台
粉丝认同网络红人发布的内容,愿意模仿网络红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网红经济。而网红经济的本质,是粉丝经济。
区别于传统意见领袖,网络红人的商业变现依赖于互联网和粉丝。电商和移动支付的发展,为网红经济搭建了基础设施,微博等社交平台,成为网红经济的基础平台。而随着社交平台的发展,粉丝经济从娱乐圈向生活消费的各个领域扩展。
譬如,主打网络红人个人IP的品牌,从女装、美妆等少数领域逐渐向母婴、宠物、美食、运动健身等领域扩展,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又如,传统产业的新兴品牌,借助粉丝经济和社交传播快速成长,持续冲击着行业的固有格局,使中国在全球相关产业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2011年,小米进入手机行业,用四年时间就成为中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企业;到2018年成长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厂商和第二大智能穿戴设备厂商;到2019年,仅用8年时间,就成为全球最年轻的500强企业。小米的成长历程中,“米粉”是重要驱动力,早期的小米,更是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了好口碑。
有学者指出,众多消费平台的数据显示,粉丝人群的平均购买力比非粉丝人群高30%,而在品牌线上营销活动的转化率方面,粉丝人群是非粉丝人群的五倍。
在粉丝经济诞生、发展的过程之中,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微妙变化不容忽视:一方面,粉丝的态度会反向对品牌和产品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品牌和消费者关系的终点变成起点。
业内人士指出,围绕微博平台的粉丝经济,大大推动了公众日常消费的个性化,或加速了新品牌的成长,或令品牌形成持续成长的能力,不断提升经济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