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乡村治理 > 正文

吉安:红土地带头富起

“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69岁的红军烈士后代左秀发家住井冈山黄洋界脚下的神山村。聊起摘掉“穷帽子”的好日子,老人家精神抖擞地笑道:“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来了后,我们家和我们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吉安、井冈山、南昌等地调研考察,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让为人民共和国诞生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老区发展得更好。殷殷嘱托,言犹在耳。3年多来,老区人民找准路子,用对方子,迈稳步子,喜报频传。2017年2月,井冈山在全国592个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同年11月,吉安县退出贫困县行列。

近日,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一路回访,看红土地上的脱贫攻坚战热火朝天,老区人民的致富小康梦近在眼前。

一座村庄点燃希望火种

8月下旬的一天,时过正午。群山环绕的神山村,游人如织。站在挂着“成德农家宴”招牌的二层楼房前,老板娘彭夏英目送一拨客人远去,额头淌着汗水,脸上溢满笑意。

“农家乐挣七八万元,民宿挣四五千元,土特产能卖一两万元,合作社分红3000多元。加起来,我们一家年收入超过10万元。”彭夏英掰着指头,细数现在的生活多火红。而在3年多以前,他们一家还是住着土坯房、以种田为生、年收入不到1万元的贫困户。

变化始自2016年。那年2月2日,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神山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雪后初霁,寒冷中孕育着浓浓春意。总书记走进这座藏在深山的村庄,和村民们一起打糍粑,给贫困户送年货,还在彭夏英家中坐下来同夫妇俩算收入支出账。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真挚热情的话语说进村民们的心坎里,点燃了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那年春节刚过,彭夏英一家瞅准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机会,开办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也是从那时起,神山村的“神奇之变”拉开序幕。

3年多来,在产业扶贫、安居扶贫、保障扶贫,尤其是旅游扶贫的带动下,神山村经历了“资金变股金、旧房变新房、山区变景区、无助变有助”的巨变:原本两三米宽的进村土路拓宽成5米多宽的柏油路;逢雨必漏的土坯房翻新成白墙红柱的簇新小楼;开农家乐、卖竹制品、带游客体验打糍粑,家家户户的腰包都鼓了起来。2018年,神山村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8万元。

从封闭落后的贫困村到脱贫攻坚的样板村,神山村让井冈山崇山峻岭间的大小村庄看到了富起来的希望。

“有特色产业,有红色故事,有政策支持,就有致富的路子。”2016年6月,胡林才从茅坪乡党委副书记兼任神山村工作组组长的岗位调任荷花乡乡长。总书记的嘱托和神山村的经验是他带到荷花乡的两个“锦囊”。

如今,在荷花乡大仓村,红色培训、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有效结合,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民宿于今年4月建成迎客。“这只是开始。乡里其他5个村也已积极行动起来了。”胡林才说。

一项产业铺就致富通途

走进吉安县永阳镇江南村,一眼望不到头的果林围绕着村子,绿意盎然。

“这是我们的井冈蜜柚基地。柚子已经挂了果,10月就能上市了。”江南村党支部书记胡乾元望着满枝硕果,眼里尽是期待。

近年来,江南村探索建立了一套村干部领办、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户统筹参与的“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家家种蜜柚,户户是股东”的产业发展新局面。

老百姓能从井冈蜜柚中尝到多少甜头?永阳镇党委书记彭恩全算了一笔增收账:“一亩地能种33株蜜柚树,一株蜜柚到了盛果期,保守估计结果200颗,每颗一般1.5—2斤重。按照这两年的行情,每斤可卖2—2.5元。”算下来,农民种植蜜柚的收益远远超过了种田。

“2016年,我家脱了贫,靠的主要就是井冈蜜柚。”坐在自家敞亮的小院里,江南村村民王金龙嘴角藏不住笑。他家曾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后来,在村干部的鼓励下,他贷款1万元,在村里的蜜柚专业合作社入了股,平时还到种植基地打零工,既能挣钱又能顾家。“今年,我入的5股估计能得5000元分红,往后形势会更好。”

要脱贫,更要提高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摘掉“穷帽子”之后,吉安的扶贫干部将目光放得更长远。“脱贫的根本在产业。只有产业找准了、做实了,老百姓的脱贫致富才有持久性。”彭恩全说。

这些年,吉安探索形成“一户一亩井冈蜜柚、一户一亩横江葡萄、一户一个鸡棚、一户一人进园务工”的“四个一”精准扶贫经验,让老百姓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发展产业得“现金”、入园务工赚“薪金”、资金入股得“股金”。“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让农民学得到良法、拿得到良种、找得到市场、分得到红利、看得到希望。

“全村蜜柚种植已从2016年的800亩左右发展到如今的1100多亩,新增2个种植基地和1个蜜柚分拣销售中心,吸纳农户入股158户,全村72户贫困户已全部入股。2021年进入丰产期后,预计户均增收超过1.5万元。”胡乾元说。

不仅是江南村的井冈蜜柚,横溪村的横江葡萄、神山村的黄桃、坝上村的猕猴桃……扶贫扶到了点上,吉安致富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一种精神迸发无穷力量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3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时,凝视着陈列室和忠魂堂里开国元勋和革命先烈的照片,深情说出的一番话,在陵园管理处副主任李正莲的心里回荡至今。

李正莲在陵区工作了23年,父亲曾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研究员,爷爷奶奶都曾参与井冈山革命斗争。生长于斯,眼见这片红土地历经天翻地覆的变化,李正莲对血脉中流淌的红色基因以及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有了更深的体悟。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年,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今天,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们脱贫致富的过程中依然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李正莲说。这几年,来陵园参观学习的游客明显增多,平均每年都有150多万人。“我们既要讲好过去的故事,也要讲好今天的发展。”

如今,在井冈山,无论是市区,还是乡村,红色印记俯拾皆是,红色旅游方兴未艾,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如火如荼,井冈山精神有了更多生动注脚。

“沉下心来,从本地特色中找灵感、找思路。抓住井冈山‘红’‘绿’两大优势,做好脱贫致富的文章。”走在大陇镇大陇村案山组干净整洁的石板路上,望着两侧墙体上精心绘制的红色历史故事油画,镇党委书记刘继光感叹,短短几年间,大陇从破败不堪的“贫困留守村”蝶变为游客络绎不绝的“红色文艺小镇”,发展原动力正是坚定执著追理想、实事求是创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这样的传承与发展比比皆是。坝上村利用当地红色资源,研发“红军的一天”体验教学课程。源头村保留红军过去的“挑粮小道”,让游客身临其境,重温“朱德的扁担”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大仓村修复当年毛泽东与袁文才进行“大仓会见”的旧址,将其打造成红色培训教学点、美丽乡村示范点和全域旅游新景点……

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历久弥新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脱贫致富的星星之火已经燎原。

[责任编辑:韩冰曦]
标签: 吉安   红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