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东清远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当地农民兜里有钱 心头有劲
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出发,沿广清高速一路北行,不过60多公里,便进入了凤城清远。华灯初上,一江两岸的城市美景令人着迷:一座座高楼在绿荫葱茏中拔地而起,纵横交错的公路四通八达……一座繁华的现代化都市跃然眼前。
城区若此,下辖北部山区市县、曾经“老少边穷”的广阔乡村又如何呢?日前,记者来到连州市丰阳镇畔水村,眼前的情形令人惊喜:新建的亭台廊圃和田、园、山、水相互交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在对口单位“产业帮扶+乡村旅游”古村保护性开发下焕发新生……
一直以来,“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这是广东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真实写照。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重点在农村。眼下,清远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将乡村振兴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路径,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破除信息壁垒,聚焦产业振兴
走进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黑山村,只见草木丰盛,鸭壮鱼肥。黑山村“乡村新闻官”雷健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卖力地推销当地特产清水鸭。不到一个月,8000多只清水鸭便销售一空。这是以往黑山村村民一年的销量。
清远是农业大市,向外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破除农产品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帮助农户打开销路,是清远首创“乡村新闻官”措施的初衷。从2018年8月9日首批8名“乡村新闻官”走马上任至今,清远市已在286个行政村聘任“乡村新闻官”308名。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清远正在以广清一体化为重点,加快入珠融湾,带动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新闻官”,只是清远助力农民精准脱贫、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一招。
此外,清远还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挥市场机制,将带动模式和紧密的利益联接起来,将“几根绳”拧成“一股绳”。
在全市94.1%的贫困人口实现预脱贫基础上,清远提出以“3+X”产业体系引领乡村产业发展,举全市之力重点打造清远鸡、柑橘、茶叶三大主导产业,各县(市、区)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发展一个特色产业,推动规模化发展,争取用5—8年时间,实现清远鸡年出栏量2亿只以上、柑橘种植面积100万亩、茶叶种植面积100万亩。
激发村民活力,共建美丽乡村
“没想到,我外嫁不过3年,村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脏乱差的落后村变成整洁亮丽示范村。”近日,英德市桥头镇潭坑村张屋村小组一名外嫁女回娘家探亲时,对村里的变化又惊又喜。
这样的蝶变,在清远广大村庄比比皆是。在产业振兴中脱贫增收的农民,对村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需求不断攀升;同时,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也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清远找到了一个有效激发村民自主建设活力的政策——以奖代补,即政府扶持资金实行先建后补、验收通过后拨付。村民创建热情和积极性得到调动,实现了从“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
清远还实行“梯度化创建”,推进“整洁村、示范村、特色村、生态村、美丽田园”五个梯度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清远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自然村12603个,完成率达到82.2%。省定贫困村中20户以上的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清远成功创建美丽乡村2951个,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地区”。
探路乡村善治,注入振兴动力
“清远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发展、管理、服务‘四个功能’,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清远市委书记郭锋说。
通过将“支部建到村组”,有效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重大任务中的作用发挥;同时以自然村为单位组建村民理事会,在党组织领导下激活基层自治,清远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党建引领农村有效治理、引领农村建设发展的新路子。
阳山县杜步镇东江村委会元江村小组深处山区,发展滞后,全村528人,承包地分成700多块,耕种效率低下,导致长期撂荒。在党支部书记陈天房带领下,全村534亩耕地按照每户两块地进行了重新整合,并引导土地向大户、公司流转,集约经营,使原本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升级为以连片开发、规模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整盘棋都活了。
目前,清远已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村、组两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以制度形式确立了农村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建成基层党组织13232个。全市农村党支部团结带领村级组织、村民群众整合土地166.5万亩,整合普惠性涉农资金7.35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长久动力。
伴随涉农公共服务的重心下移,民生服务也延伸到乡村。“村代办员制度”自2015年起延伸为“全省首批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同时跟进网上办事、多网合一改革。“如今,我们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服务,大家心气更顺畅了。”阳山县岭背镇犂头村村民欧金素感慨。
农民兜里有钱,眼中有景,心头有劲。一幅城乡一体、共同富裕的时代画卷,正在清远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