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基层工作切莫陷入事务主义

部分基层干部应付理论学习,陷入事务主义

自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干部队伍知识化、专业化方针以来,对经济、政治等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也纳入各级干部理论学习的范畴。各级党组织在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这些年,笔者经常参与基层干部的各种理论培训工作。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基层干部非常珍惜这些学习机会,将各种问题带到课堂上来,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上去。但也有些基层干部说:“你们这些专家学者讲的是大道理,而我们这些做基层工作的,要解决的是具体问题,知道或不知道这些大道理都和实际工作关系不大。”因此,有些基层干部将理论学习作为一种需要应付的差事,不能学以致用,陷入了应付各种检查和考核的事务主义。

这种事务主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工作中缺乏竞争优先意识和创新精神,精力主要放在事务性工作上,宁愿采取旧方法进行技术性的修修补补,也不敢创新思路,采取新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依法行政已经提出数年,个别基层干部依然没有尊重和保障权利的法治意识,遇到问题不是诉诸司法裁判,不是走正当程序,而是采取原有的软磨硬泡,利用亲友关系施压的办法,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这种因循守旧的工作思路,源于对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无知,自身盲目自大,不愿接受新理念。还有一种不敢创新是源于对创新带来的风险的恐惧,当前基层治理环境的客观条件是原因之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干部的管理中更加强调要严格组织纪律,加强了对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问责,有的采取追溯性问责的办法。这就导致个别地方政治生态中,“不出事逻辑”和“甩锅心态”盛行。在问责环境和信访的双重压力下,办事就要使用资源,使用资源可能就会面临审计的风险;解决问题又容易触动特定群体的利益,而触动群体利益若引发上访等,地方官员则面临维稳问责,甚至陷入被动局面。因此,个别干部认为办事容易出事,碌碌无为反而求得平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为当前一些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心态:循规蹈矩的事务不会出错,创新突破矛盾则有很高的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基层干部是被动陷入事务主义的

应该说,基层工作事务主义现象的产生,有着现实的客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基层干部陷入事务主义,并不是主动而是被动的。基层干部队伍本身对事务主义也是抵触的。问题是,当前基层工作中程序化要求较为繁琐,容易带来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具体来说,不仅在城市基层治理中要按照精细化的要求,各个方面都要建档、制作台账、信息数据录入、实时监测。而且在农村治理中,依然要求填写各种繁琐的表格,规范化行政演变成了程序化行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调研中,一个突出现象是基层针对扶贫的繁琐考核,陷入了文牍主义。

同时,部分地区对基层工作考核存在严苛化问题。审计、督查和检查过于频繁,事权的下沉变成了职能部门“甩锅”给基层,基层干部几乎经常加班应付各个部门的大考核、小检查和各项汇报。原本为了保障资金使用高效规范的审计,异化成了挑事型审计、避责型审计,有的审计部门为了自身不被问责,在原本僵化的财政资金使用规则上继续加码,提出大量形式主义甚至不切实际的报销手续要求,这些都令基层财政资源的使用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环节。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某直辖市区一级政府规定,任何项目只要财政资金使用超过五万元就必须上会。实际上,五万元资金对区级政府城市治理来说,只是一项常规支出,区里几乎所有的项目都超过了这个数,于是只能天天拉人开会表决。下级政府跟着学,而且要加码,乡镇和街道为了体现严格遵照区政府规定,就规定三万元必须上会,结果是下级政府也陷入成天拉人开会凑数的泥潭。基层干部面对这种现实也很无奈,如果不考虑实际障碍和现实环境,单纯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引起干部队伍的不满。

基层干部事务主义心态的生成与现实政治生态有较大关系

一些基层干部在主观上不重视理论,甚至认为基础理论没什么用,同时,还被当前社会上追名逐利的风气迷昏了头脑,重视眼前利益忽视从政初心,从而陷入了事务主义。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政治信仰动摇,认为理论学习是无用之物,学习理论不如多喝酒、多“走动”。但是,这种心态上的失望,部分源自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在现实政治生态中,干部的选拔晋升,相当一部分人都认为关系硬比素质硬更重要。针对我国干部的实证研究,也一再揭示了这样一种不健康的现象,即基层政治中关系最重要,关系在干部晋升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很多有能力、有担当的实干干部,因为关系不到位,而难以提拔,甚至民间顺口溜中有“埋头苦干等提拔是新十大傻之一”的说法。还有个别领导干部道貌岸然,公开场合讲话充满理想,慷慨激昂,私底下却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甚至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等。这样的风气之下,想要做到基本的实事求是,认真面对问题都很难,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仰就更艰巨了。

在对干部提出要求时,一个基本的立场就是认识到各级干部都有趋利避害的理性判断本能,个体的行为总是深受其所处的环境和群体的影响。抛开现实政治生态的不健康,忽视现实政治环境中事务的重压和制度上对干部创新的抑制,单纯从道德上强调要求各级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意识、提升理论水平、树立创新意识,是收不到实效的。如果继续坚持理论学习的老路子,即加大学习量,甚至为了政治学习大量占用本职工作时间,对学习质量的监督也是采取审查、做作业等硬性压力办法,干部理论学习是难以入脑入心的。

由此可见,要解决基层理论学习的虚化问题,首先,需要将大道理讲透讲实。这要求理论工作者加强基层调查研究,发现基层工作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事实上,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充斥着各种假大空的语言,没有实际的知识含量和教育内容,既无法指导实践工作,也无法给人以认知水平的提升。其次,需要从政治生态、治理环境和干部管理体制等客观方面入手,排除现实障碍,要将他们从事务主义的泥潭里解脱出来。最后,还需要解决基层干部自身的学习态度问题。要让我们的基层干部清楚地认识到,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大量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出现,更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新知识学习。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基层工作   事务主义   理论学习   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