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唐亚林:中国独特的治理观源头在哪里

中国是一个热爱团体生活、讲究集体主义精神、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东方大国。中国人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对于国家、对于世界的理解,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对生命奥秘的洞察。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中国人千百年来凝结下来的美好生活愿望,就是“天下太平,过上好日子”。

中国人的勤劳、忍耐与变通三大品性,源于中国人独特的圈层包容共生式“四层次三十二字”需求观

基于美好生活愿望,铸就了中国人的三大品性:一是勤劳。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是中国人笃信不疑的生活信条,且这种勤劳特性往往是与劳累和牺牲自己,一心为家庭家族的美好生活和兴旺发达而工作的品性联系在一起的。二是忍耐。中国人的忍耐精神是闻名于世的,无论是在天寒地冻的北方,还是炎热酷暑的南方;无论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还是在条件艰苦的不毛之地,只要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只要是能够从土里刨出食来,中国人都可以拖家带口扎根繁衍,闯出一片天地来。三是变通。中国人深谙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和合之道。只要是认准的事情和事业,只要是展现了比当下状况更好的光明前景,在条件不许可时,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决不会轻易地放弃和服输;在时势都具备时,大干快上,尽可能地创造出让更大的群体共享一切美好成果的可能。

中国人的勤劳、忍耐与变通三大品性,源于中国人独特的圈层包容共生式“四层次三十二字”需求观。这种需求观,是历经千百年演化的,建立在农耕时代宗法社会特质基础之上的,是基于中国人特有的“生不过百年”“生有涯”的生活与生命哲学,以及基于血缘关系族群关系而建构的对个体、家庭、家族、国家与世界的生存、延续、发展、共荣的使命担当,包含了中国人对于成功人生标准的认知,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

一是保障个体生命的存活,这是一切生命得以存续的前提,体现为生存需求,其基本内涵在于“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二是保障家庭血脉的延续,这是个体物理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双重传承,体现为交往需求,其基本内涵在于“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三是保障家族与国家命脉的繁荣,这是群体生活的价值所在,是各族群共同栖居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动力源,体现为一种家国同构的发展需求,其基本内涵在于“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四是保障国家和世界的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体现为共荣需求,其基本内涵在于“天下为公、四海一家”。

这种中国人的圈层包容共生式需求观始终是将个体的生存与家庭的延续、家族与国家的发展、世界的共荣捆绑在一起,并一体化贯通于中国人的生命与生活共同体意义之中,体现为由物质到精神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世界和谐相处的层层递进关系,这四大层次的需求观体系有机统一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和合图景”之中。

在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圈层包容共生式需求观,孕育出了中国的独特治理观

在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圈层包容共生式需求观,在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孕育出了中国的独特治理观。

首先,强调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主导性组织所内蕴的组织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与众不同的使命型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具备代表与表达的功能,而且具有整合与分配、服务与引领的功能,既承担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又承担着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最终解放的政治理想。在领导国家和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展现了作为政党组织的主体理性特征,表现为一种组织的自我认知、自我塑造、自我期许、自我实现的能动力;体现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模式上,就是政党对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自我建构、自我实现的能动力,也表现为政党领导与参与国家建设的能级与能量,同时体现为政党将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与主体理性相结合的能动力。

其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建构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秩序力量。任何一个政治体系的发展,都需要在一个稳定开放的发展环境中进行,而建构系统理性、自主协调、适应变革的制度体系,是保障一国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在大变革时代,一国政治体系面临经济发展、政治参与、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国家统一、大国复兴、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重要变量的时空历史方位与发展次序,不仅存在相互冲突的可能,而且存在特定时空与资源约束条件下发展次序选择的权衡问题。这就需要执政党既要考虑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关系问题,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又要考虑党治民治法治这三者的关系问题,建构有序的政治秩序。

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建构国家与社会治理的仁爱力量。一个政治体系之所以有生命力,仅仅靠冷冰冰的制度体系来维系社会的运转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运行成本巨大,而且失去了基本的温情,恰恰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内蕴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思想以及道德教化的情感力量,让整个社会充满了温情。这种仁爱的力量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和社会方面,就是通过“结对子”“送温暖”、谈心、调解、对口支援扶贫脱贫等情感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建构“人心政治”的根基和魅力。

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建构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共荣力量。任何社会都是一个由多元主体组成的社会,各守其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发挥合力,是一个和谐社会生生不息的追求。中国共产党基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在国内建构“全国一盘棋”思想,在国际上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其根本目标在于彻底打破各种先天与后天不平等的羁绊,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有效平衡点,通过渐进的方式,最终走向人类和平共处、和谐共荣的理想状态。

最后,强调中国共产党建构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绵延力量。任何政治体系都是关于人生、人口与人民“三人”的制度安排与价值取向的复合。无论是人生问题、人口问题,还是人民问题,都涉及到政治体系是否可持续地绵长地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党的全面而卓越的领导,创造先进的制度文明;继续保持改革开放,建构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的宏观大格局,创造绚丽的精神文明;继续带领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谋发展,创造优越的物质文明,最终开创人类社会“良心+良制+良治”的文明发展之路。

正是基于中国人的圈层包容共生式需求观和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的独特使命综合而成的中国治理观,促使笔者近年来围绕区域治理、社区治理、城市治理、文化治理、政府治理、政党治理这六大领域,开始了持续跟踪的实地研究与理论研究,并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合作,形成了“中国治理逻辑丛书”(共六本)。我们期待此套“中国治理逻辑丛书”的出版能够为建构当代中国学科知识体系、制度体系、价值体系、话语体系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中国   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