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由浙江大学和剑桥大学联合主办的第15届全球化制造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GMC)在中国杭州紫金港国际饭店召开。全球化制造与中国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lobal Manufacturing and China,GMC)是由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与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该会议作为浙江大学-剑桥大学联合研究中心的重要项目,每年举办一次,由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与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轮流承办,今年的GMC国际会议在浙江大学举办,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工程学报、睿华创新管理研究所协办,200余名学者和产业界人士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以“数字经济下制造业的变革与创新”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化制造与创新管理领域的顶尖学者和知名企业的最佳实践者,共同讨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范式给制造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搭建了一个前瞻性的开放式思想平台。
与会人员合影
7日上午,会议在紫金港国际饭店开幕,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NIIM)主任吴晓波教授与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IfM)院长,制造研究院技术管理中心(CTM)主任Tim Minshall教授以大会联合主席身份共同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
随后,研讨会进入主题演讲环节。主旨报告第一阶段由英国大学制造研究院国际制造中心主任Yongjiang Shi主持。GMC创始主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前院长Mike Gregory爵士发表了题为“数字化和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演讲。他指出创新大于转型,并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具体的低成本数字化解决方案。
本届GMC大会联合主席,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则以“新兴制造业:C2M和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的崛起”为题进行演讲。吴教授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工业创新以及新型制造业的诞生,分析了中、美、英、德、日、韩的新制造政策差异。吴教授提出,企业应当抓住技术、市场和制度机会窗口,才能成功应对新兴范式带来的挑战。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Chihiro Watanabe教授的演讲主题为“数字经济下研发向新开放创新的转变”。他从数字经济基础、研发困境、研发转型三个部分进行具体分析,解剖了当前存在的困境,并为数字经济的转型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主旨报告第二阶段由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主持。本届GMC大会联合主席,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院长Tim Minshall教授以“为第四次及以后的工业革命发展能力”为题展开演讲。他首先介绍了四次工业革命发展历程,然后分享了3D打印在汽车行业应用的案例,接着提出了“智能制造”时代的几个关键问题:最后他分析了教育机构应如何培养具备新生产技术技能、数字化技能,开放和协作技能这三种能力的人才。
清华大学的副教授周源以“中国智能制造的升级路径:跨越技术范式的转变”为题展开了演讲。他以三一重工、春风摩托、库特智能、金风科技、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拓曼等企业为例,阐述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制造升级中面临的独特处境,分析了智能制造中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不同阶段的发展。
最后,法国蒙彼利埃商学院的副教授Shivam GUPTA进行了题为“工业4.0在塑造数字经济中的作用”的主题演讲。他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创建了新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改变生活,数字化在生产力、就业、市场结构等方面发挥影响。
7日下午,GMC会议之产业论坛在紫金港国际酒店顺利召开。产业论坛是GMC会议的一大特色。作为一个国际学术会议,GMC不仅仅局限于学者之间的分享与讨论,还搭建了一个“产学研”互动的平台,让不同行业的具有独特管理经验的高管在此分享最新的管理实践,为与会者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思考。本次产业论坛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嘉宾们分别就制造业服务化和制造业数字化展开讨论。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和浙江大学黄灿教授分别主持两个阶段的论坛,邀请了来自西子、吉利、海康威视等典型的领先企业的六位成功实践者结合其实践经验,围绕大数据对制造业的影响、企业如何发展数字化能力以促进创新等主题发表了演讲。演讲过后安排了圆桌讨论环节,优秀企业领导者与来自学术界的老师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产生热烈的观点碰撞。
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水福先生首先发表了主题为“西子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的演讲。王水福先生他在演讲中介绍了西子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他讲述了西子从电梯业务进军航空零部件制造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发展历程,强调了企业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将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的重要性。
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毛绍融先生就杭氧集团由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过程进行了分享。杭氧集团在做大做强空分设备主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气体服务产业,实现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通过加快气体服务产业布局、调整组织结构、实施“精品”战略等方式,目前气体服务已成为杭氧的支柱产业,其业务收入比重已超过传统的设备制造业务,集团也成功实现了由单纯生产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CTO)、路特斯集团CEO冯擎峰先生发表了“工业物联网革命:软件定义制造”主题演讲。冯擎峰先生提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制造业企业面临三个挑战:他从实体工厂和虚拟工厂两方面介绍了吉利的最新实践进展,吉利目前开始运用多种智能管理系统以实现订单驱动、自适应的C2M+OTD生产方式,实现订单驱动、自适应的生产模式。
在第一阶段的圆桌讨论环节,与会者与以上三位优秀产业实践者进一步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三位企业家在谈到面临新一轮工业革命时企业感受到的挑战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企业缺乏面向未来的人才,也提出企业比较难跳脱原有的技术和逻辑惯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未来,那自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产业论坛的第二阶段,中电海康集团研究院院长章威博士率先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主题为“智能物联技术助力制造业升级”。章威博士首先介绍了海康位于杭州桐庐的智能制造基地,并且详细阐述了海康研发并投入使用的生产现场智能识别与监控系统、良品和缺陷智能检测系统、车间规范化智能检测系统、人员高精度定位系统、叉车定位管理系统以及货物装载自动取证系统。此外,他还重点介绍了海康优质的全覆盖的安防管理,即企业如何成功实现安全制造。
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兴新先生从5G和制造业的关系切入,对5G时代我国智能制造的路径方法进行了探讨。他提出,智能制造不是“无人化”,而是实现人和机器的有机结合。赵兴新先生从其实践出发,总结了我国现在制造业的短板,包括高端不足低端有余、企业创新投入不足、软硬件核心技术缺乏、缺乏智能制造系统思维、缺乏理论基础研究等。在此基础上,赵兴新先生建设性地提出了发展对我国智能制造的路径方法。
深圳市智慧家庭协会会长、深圳市思锐达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智慧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锦江先生就“5G时代共建人家车智慧家庭开放”主题发表了演讲。他提出,家庭服务业是中国发展的重大缺口。在历经了封闭式小系统、开放式单品的智慧家庭模式,如今智慧家庭已进入了智慧化场景服务阶段,同时众多用户已参与到智慧家庭的创新中来。此外,从模式和渠道落地的角度看,蔡锦江先生强调了生态的重要性。
第二阶段的圆桌讨论阶段则汇集了六位优秀企业家以及学术界的优秀研究者,“实践思维”与“学术思维”在此进行了剧烈的碰撞。本场的交流嘉宾除第二阶段汇报嘉宾外,还有润通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牛哲先生、宁波诺丁汉大学李平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寿涌毅教授。他们从实际的人才缺失等角度对产业界和学界分歧的问题给出了各自的看法和见解。
在当晚的晚宴环节,本次大会颁布了三篇最佳论文奖,其中两篇最佳论文提名奖的获奖作者分别是来自于日本成蹊大学的Mitsuhiro FUKUZAWA等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Nana YANG等,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IfM)院长Tim Minshall教授和国家创新管理基地(NIIM)主任)吴晓波教授为获奖者颁奖。最佳论文奖的获奖论文是由上海交通大学的石先蔚和剑桥大学的Yongjiang SHI共同撰写,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前院长Mike Gregory爵士为获奖嘉宾颁奖。
8日上午,主旨报告第一阶段由剑桥大学Tim MINSHALL教授主持。Takahiro FUJIMOTO教授分享了“数字时代的制造业”的报告。他指出能力构筑竞争是长期的驱动力,而能力演化则是关键。他指出ICT系统、FA-ICT接合和FA系统构成了“高空-低空-地面”的框架,数字化的类比框架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发展。随后,大会主席吴晓波教授代表第十五届全球化制造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授予FUJIMOTO教授终身成就奖,大会荣誉主席Mike GREGORY教授为FUJIMOTO教授颁发了奖牌。
接下来,Yongjiang SHI博士为大家作了题为“全球制造与中国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互依”的报告。他以“在新范式下,全球制造业与中国发展的关系是什么?”问题为引,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演进与产业体系,通过构建商业生态系统的全面的模型,说明中国制造业一方面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却伴随着低质低安全性等问题“福祸相依”的现状。针对这两者相互依赖的后果,他提出了可能的潜在解决方案。
周伟华教授随后分享了“大数据与制造业转型”报告。首先,他围绕中国海宁经编产业的案例,通过分析产业供应链,指出其以小企业为主,资源有限、缺乏议价能力的资本密集的产业特征,提出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他指出,大数据背景下的制造业转型强调全面合作的服务、真正的专业化和生态系统。
主旨报告第二阶段由浙江大学郭斌教授主持。重庆交通大学冯檬莹教授以“数据驱动的供应链能力与绩效:基于资源的视角”为题。报告围绕资源观,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资源驱动供应链能力对财务绩效之影响。她指出,数据驱动的供应链对供应链能力的信息交流、公司间协调性、活动集成、供应链响应性四个维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Young Won PARK教授分享了报告“物联网时代基于平台的生态战略”。他围绕“在物联网时代,创建可持续创新体系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和“基于平台的创新能否为创建可持续生态系统提供最佳选择?”两个关键问题展开。他指出在物联网时代的产品体系结构与系统开发,封闭整体结构强调基于模拟的技术开发能力,而开放模块结构强调基于数字的客户开发能力,两者之间在构建、能力、PLC和产品等方面的发展管理存在差异。
随后,加拿大尼托巴大学Victor CUI副教授分享题为“竞合动力学:对数字经济中制造业创新和转型的启示”的报告。他对传统理论中所认知的单纯的动态竞争或合作提出了质疑,指出竞争和合作是个人、组织、国家间普遍存在的基本关系,是动态的、跨层次的,并引出了“动态竞合”的观点。
最后,英国伯明翰大学Yufeng ZHANG副教授作了题为“企业如何在数字时代创新?运营视角”的演讲。他认为,在企业正在经历的重大变革中,数字化转型挑战了我们如何创新的基本逻辑,在数字时代进行创新要将内向型学习过程转变为外向型学习过程和输出型创新过程。他指出,成功的实施需要来自多个知识领域的跨学科投入,包括商业管理、工程技术和计算机科学,关键是提高我们对人们、机器和组织如何在数字网络中共同学习和创新的理解。
8号下午,会议分为上下另两个半场,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各分会场的研讨主题分别为创新生态系统与价值共创、数字技术与电子商务、大数据驱动的用户与企业互动创新、数字技术与制造战略、技术追赶与超越、全球网络化制造与创新、企业创新中的研发和IP战略和数字技术与组织创新。大会主席与与会嘉宾对参会者的文章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参会者就自己的研究与现场嘉宾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在大会最后的总结环节,与会嘉宾就大会的热点议题、大会工作的改进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吴晓波教授总结指出,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多种新兴制造模式正在兴起,通过国际会议方式开展学术争鸣非常必要,与会者可以基于对自己经验的理解开展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这也是体现学术求是精神的重要过程。他希望GMC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的学术研究平台,通过建立长期合作的学术网络,从而促进与会者更深层次地互动交流。这其中年轻学者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面临产业巨变的时代,他们的新思想、新观点将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贡献新的智慧。吴晓波教授还希望大家通过此次国际会议,能够努力发展出新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范式转变期下的产业升级现象,并更好地指导企业的变革与创新!
GMC国际会议为期两天,在这一个包含国内国外、学界业界的交流平台上,中外学者齐聚一堂,探讨了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应该如何应对各种新兴技术范式的冲击,听众们反响热烈,获益匪浅,为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