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也是评价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高校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从思政教育的学科属性、现实问题出发,推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协同发展,构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思政教育新格局。
【关键词】思政教育 知识传授 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同频共振原指物理学上声波相遇、频率一致所创造的强大振荡。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比喻思想意识、价值信仰、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协同及共鸣。在思政教育中,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两者实现同频共振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教育为何要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同频共振是思政教育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教学,它是以价值教育为重心、知识与价值兼顾的学科,价值教育始终是思政教育的本质要求。思政教育通过知识传授、情感诱导、思想沟通、实践活动等方式改变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将外在的政治理念、道德要求、法律原则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心信仰和行为自觉。从学科建设视角看,思政教育目标是多维度的,涉及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等,与数学、物理、生活等学科相比,思政教育更重视情感态度等价值观层面的教育目标。所以,思政教育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还要重视价值引领,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从学校教育目标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无法割裂的,在知识传授中开展价值引领、价值引领中进行知识传授都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知识传授是学生习得思政教育知识、形成思政教育认知的重要前提,如果学生不了解道德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等,就无法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频共振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在网络化、市场化的今天,思政教育环境、对象、载体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比如,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信息、价值观念的渠道越来越多,青少年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这些都给思政教育带来了许多挑战。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灌输式的知识传授往往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排斥情绪,会弱化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同时,脱离知识和逻辑的价值观教育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认同,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思想抵触和价值排斥。比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一些教师只是空洞地讲解马克思主义,不能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热点问题、社会矛盾等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价值质疑。显然,只有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价值观教育,让价值引领植根于知识传授之中,促进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思政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失衡的表现及原因
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失衡的表现形式。思政教育中的知识传授不是为了让学生背下道德规范、法律条文、政治理论等,而是为了让学生将思政教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行为准则、价值信仰。但以知识评价为内容、以教师评价为主体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会导致学生以死记硬背、反复练习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学习,将思想政治课程变成了纯粹的理论知识课或专业技能课,反而忽视了思政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目标。显然,将知识传授当成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忽视了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要求。应当摒弃狭隘的知识教育观,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人格、政治信仰等出发开展知识教育,避免思政教育中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失衡的问题。
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失衡的内在原因。首先,应试教育思维影响。当前,我国建立了完善的考试选拔制度,并形成了以考试选拔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模式,在这种制度环境下,各门学科教学都围绕考试而展开,从而形成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思政教育理念。其次,思政教育学科特点。思政教育是一门涉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习惯养成、价值引导等内容的人文学科,不好进行量化考试和评价,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和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最后,功利性价值观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灌输往往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价值观教育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教育效果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更容易让教育者、学生及家长忽视。
如何推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在思政教育中,同频是手段,共振是目的,只有促进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树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一是以系统性思维看待思政教育活动。从思政教育的多元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开展教育活动,促进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二是摒弃重知识、轻价值的不良教育观念。如果学校片面重视智能培养、知识灌输、技能训练等,反而忽视了人文教育、价值观培养,会直接影响思政教育实效。应当摒弃重知识轻价值的不良教育观念,树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并重的思政教育价值观。
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整合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自己的需要而展开。所以,思政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从学生的心理需要、情感体验、内心困惑出发选择教育内容、开展教育实践,建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育格局。一是以学生需要整合思政教育中的知识传授及价值引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学生的思政教育需要结合起来,以学生需要整合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的关系,提高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融合度。二是摒弃工具化、功利化或泛政治化的思政教育立场,让思政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教师应当纠正将思政教育视为政治理论教育、意识形态灌输、价值观教育的片面认识,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视角考察思政教育问题。应当摒弃只重视理论灌输、知识传授的错误理念,将知识理论教学和价值观教育融合在一起,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
以生活实践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应当将思政教育视为“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将思政教育中乏味的知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生活故事,使思政教育植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避免思政教育单纯化、空洞化的不良倾向,将价值观培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体验和认识思政教育理念。此外,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实践,促进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讨论反腐倡廉、社会公正、精准扶贫、5G建设等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思政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原理等分析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作者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肖映胜、李铮:《促进人的两种回归——再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
②李斌雄:《论知识教育·价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③上官莉娜、骆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生成、发展逻辑和知识生产》,《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3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