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语言是了解一个人、一个民族和国家最好的心灵钥匙。“一带一路”,需要语言先铺路,唯有语言互通,政策才能沟通,贸易才能畅通,民心才能相通。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的先导工程、民心工程、智慧工程,以语言互通为媒介,不仅可以让语言无国界,更可以让世人心相通,让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关键词】语言互通 文化引领 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互通是一个浩大艰巨的工程,光靠传统路径是很难完成的,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标志的大数据技术为语言互通工程带来了重要驱动力量,开辟了全新路径。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他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为此,我们要加快发展人工智能语言技术,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语言互通工程。
语言互通的“三座大山”
语言是先遣队,“一带一路”要去何方,语言就应先到何方。语言工程,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导工程,也是艰难的工程。依靠传统路径建设,语种多、人才匮乏、文化壁垒将是三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第一座大山,语种繁多。2019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工作语言达18 种。这么多种语言,才占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的三分之一,沿线国家还有大约2400余种地方语言。由此可见,“一带一路”语言互通工程,将是多么浩大。
有人提出,可以用英语等语言作为通用语。已故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以通用之语沟通,可入脑海;以乡音之语交流,直入心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交心的桥梁,是民心相通的重要保障,像英语这样的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因此,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发挥“一带一路”语言战略作用,以各国各族人民的当地语言沟通,对获取沿线国家的理解和认同十分必要。
第二座大山,人才匮乏。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宇明曾说:“我们在‘一带一路’上行走,行囊里边最缺乏的东西之一就是语言人才。”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的高校语言教育和社会语言培训市场发展迅速。但是,语种结构、人才培养、产业发展、传播路径、平台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依然较为匮乏。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需要在当地招聘大量的劳务人员,如果不能用当地语言进行顺畅交流,沟通内容就会出现偏差。尤其是法律、经济、文化等重要信息,如果不能用当地语言直接获取的话,还有可能陷入歧义,甚至带来很大的麻烦。但是,让每一位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员工都进行当地语言的专业培训,无论从教育资源、时间和资金成本上来说,都是不现实的。
第三座大山,文化壁垒。“一带一路”的本质是互联互通,语言与文化是一体两面,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懂得沿线国家的语言,更要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社会心理、文化思想、宗教信仰和民族关系等,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语言到文化、从文字到思想、从概念到情感的演进,实现“一带一路”深层次的民心相通。
语言智能的“三条通途”
当下,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如果我们以人工智能为全新路径与重要抓手,将颠覆传统模式,搬移“三座大山”,建设语言智能的“三条通途”。
语言通。“得语言者得天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如是说。人工智能语言技术是科技产业的新风口,近些年微软、谷歌、科大讯飞、腾讯、百度、搜狗、双猴科技等全球互联网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才,通过大数据提取、储存、挖掘、处理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语言信息检索、提炼、过滤以及文本数据挖掘、语种自动辨识、跨语言检索等语言功能,促进了语言云资源的整合、处理、开发和利用效率,为全球语言共享和应用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我国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语言技术上发展迅速,据调查,国内有60余款线上机器翻译系统,其中双猴科技全语通品牌等8款系统能够支持90种语言的自动翻译。目前,以双猴科技为代表的国内科技企业已经走出国门,为迪拜、越南、泰国、乌克兰等“一带一路”沿途国家提供语言服务。
平台通。大数据利用信息技术研究语言发展规律,以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语音合成、语义搜索、核心算法等人工智能底层核心技术为基础,从大规模文本语料库中获取语言知识,推动语言云服务平台建设,行业精准数据库管理,开发翻译服务客户端等语言智能产品,为语言研究和服务提供“云、管、端”大数据语言服务生态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多语言内容服务和管理服务。
服务通。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建设为基础的智能语言建设,通过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功能,不断完善各行各业的精准语料库建设,不断挖掘各国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人工智能的学习、挖掘、优化、提取、分析,为“一带一路”建设克服语言障碍、开展语言服务、拓展语言经济、加强文化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从“三座大山”到“三条通途”,我们应继续发力,特别是要用创新思维和手段解决问题,让各国语言走进来,让汉语走出去,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语言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效能”
语言信息技术建设,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加智能、更加精准的语言服务和文化双向交流的同时,也为国家“一带一路”语言规划和语言战略发挥了三种效能。
一是安全效能。语言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信息化的水平,是国家信息安全的保障。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务实合作的新阶段,以及我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步伐加快,多元文化碰撞可能加剧,语言安全呈现复杂严峻态势。“一带一路”语言信息化建设,需要妥善应对多元文明、文化差异所暗含的潜在风险,通过有效的语言沟通和适度的文化敏感性化解分歧、管控冲突,防范、规避、预警及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安全,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要抓手。
二是倒逼效能。“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对语言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也会倒逼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海外发展。在20世纪全球顶尖科技公司中还难以找到中国企业的身影,短短20年间,在互联网企业竞争的世界版图上,中国企业闯出了一片新天地。2019年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已达1538.7亿元,同比增长45.1%,平均研发强度突破10%,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关键核心技术都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中国互联网企业掌握了先进的核心技术,既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保持竞争优势,也能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和标准的制定和规范。
三是话语权效能。放眼世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国家治理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抓手。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两大核心要素有两个,一个是美元国际化,形成“美元霸权”;另一个是英语作为“世界语言”进入各国教育体系,形成了“语言霸权”。相比之下,汉语的国际话语权就处于弱势。“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格局变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与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港口、铁路和高铁等“硬件”建设相比,要加强以文化和话语为主的“软件”建设,提升国家语言战略规划的高度,发动中国互联网企业大力发展以汉语为轴心语言的多语种人工智能语言翻译技术,使汉语能够逐渐成为人工智能的“路径依赖语言”之一,同时以人工智能语言技术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
中国正在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国家的语言能力也应向“国际型国家”发展。因此,“一带一路”语言智能建设,不仅要在沿途国家建设,也要在国内开展。海南省三亚市在语言国际化建设中就率先发力。计划用3-5年的时间,将三亚打造成全球第一个语言无障碍国际化城市,为海南自贸区建设树立一个“语言互通”的示范区,这也将填补中国城市国际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空白,为外国人在中国的精准服务、精准管理树立一个创新标杆。
(作者为海南东方五和文化研究院院长)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