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案例 > 正文

移动支付的全球局与中国局

支付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场商业模式变迁的历史。伴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成为继现金、支票、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方式之后的最便捷、发展速度最快的支付方式。目前移动支付一般分为两种:线上远程支付和线下近场支付。我国的移动支付发展迅速,移动支付普及率和市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深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我国移动支付正在走出国门,成为全球移动支付的中国名片。

发展中国家的移动支付增长迅速

全球移动支付的主要模式包括:以手机厂商为代表通过智能手机或手机钱包进行的支付,近距离通讯技术NFC和生物识别是其主要的技术载体;以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中国移动支付平台为代表,使用扫码进行的支付,二维码技术是其主要的技术载体;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代表,使用数字信用卡或数字借记卡的支付。前两种技术手段的便利化程度更高,更适合居民日常消费,其应用场景居于主流。

在移动支付的技术发展路径方面,最早采用的技术手段是NFC。2004年,诺基亚、飞利浦和索尼共同发起了NFC论坛,开始推广NFC技术的商业应用,中国银联也在2006年基于NFC技术,推出一项金融IC卡芯片的移动支付方案。但由于3G网络的兴起、POS终端的普及问题和NFC技术标准难统一等原因,NFC技术支付面临推广难题。2014年12月,苹果凭借其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发布并推广了采用NFC技术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ApplePay,在上线12小时内绑定的银行卡数量超过3800万,极大地推动了NFC支付的发展。移动支付的另外一种实现方式是发源于日本、韩国,并在我国广泛应用的二维码技术。2011年支付宝推出条码支付业务,标志着线下扫码支付时代的开启。二维码技术的推广使我国正式开启“无现金”支付的时代,并且逐步走向世界,201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首次出现了中国的蓝色二维码。

市场研究报告指出,当前的互联网支付方面,PC端用户数量下滑明显,移动支付的用户数量迅速攀升,主要源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移动端用户体验日趋完善;二是电子钱包和其他支付应用越来越丰富,各种“Pay”层出不穷;三是移动安全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电子钱包使用支付标记化技术有效地加密了客户数据;四是移动支付的即时性和便利化,当前国际上的电商流量大部分来源于移动消费。

在移动支付的全球格局方面,全球十大移动支付市场八个在亚洲(中东除外),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全球排名第一。全球十大移动支付市场分别为中国、泰国、中国香港、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中东、菲律宾、俄罗斯、马来西亚。这种移动支付市场的格局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移动支付增长迅速,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发展较缓。分析原因,除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青年人在社交网络上的参与度更高、信用卡普及率低于欧美国家之外,中国移动支付技术在这些地区的推广对这种结果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全球领先

在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上,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我国的移动支付已经出现,但仅限于电信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或者通过短信互动完成交易,所实现的交易场景也仅限于话费缴纳等服务。

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我国与全球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相比,除了NFC技术开发方面的中国银联金融IC卡芯片和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的手机钱包之外,二维码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大力推广与使用,体现了大数据时代我国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创新,除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外,中国银联推出的云闪付也在丰富着我国的二维码扫码支付技术和渠道。

在我国的移动支付规模和发展程度方面,中国银联《2018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达到了5.7亿。移动支付成为餐饮、便利店、网购、交通、医疗、外卖等日常消费中最常用的支付手段。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移动支付的二维码支付达到5000亿次,2018年更是达到7000亿次。

另外一家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2019年一季度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近47.7万亿元,环比增长0.96%。其中支付宝以53.21%的份额继续位列第一,微信支付39.44%位列第二,二者居于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同时,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因支付风险而产生的资金损失比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说明我国移动支付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

移动支付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不同的移动支付技术和相关渠道竞争激烈,带动了移动支付便捷与安全性迅速提升;二是我国的移动支付场景建设不断深化,便捷的移动支付产品有效改善人们在各个场景的支付体验;三是移动支付的市场环境正逐步净化,网络欺诈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四是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所带来的消费粘性和消费习惯的养成;五是监管手段愈发灵活,监管机构在保证安全基础上对相关技术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移动支付走出去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在全球移动支付整体格局上,受益于国内的大市场,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模式具有规模优势,但就技术能力而言,我国的移动支付技术还需走出国门,参与到全球移动支付的竞争中去,不断夯实基础、完善自身的技术能力。

我国移动支付走出去的动力及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跟随国人的脚步走出去,为国人在大陆以外地区的消费与生活提供支付便利。2018年中国出境游客使用移动支付的交易笔数,占总交易笔数的32%,首次超过现金支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当地商户接入支付宝等所带来的客流和营业额的双增长。第二,数字经济宏观背景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全球银行业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挑战。摩根大通、巴克莱银行等国际性金融机构洞察市场先机,开始了数字金融业务的开发和相应商业模型的转变。第三,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国际性普惠金融的精神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实现添砖加瓦。我们应该看到,大众化数字技术以及在其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移动支付技术具有与生俱来的普惠金融特征。

我国移动支付走出去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与挑战。第一,国际社会不同国家的消费习惯与能力。欧美国家是传统金融(相对数字金融)高度发达的地区,银行卡消费依然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主流观念。以美国为例,银行卡仍然是美国消费者支付时无可争议的首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估计,由于美国公民银行卡高度普及,其国内电子商务消费的一半以上均是银行卡消费。其他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公民,移动支付往往受限于移动通讯的基础设施和手机普及率的问题。针对这些不同的消费习惯和能力问题,需要我国的移动支付企业耐心开拓,并协调相互支持或者错位竞争,与这些国家的相关机构开展合作。

第二,不同国家移动支付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责任分工亦不明确。不但不同国家对数字金融以及与之相关的移动支付技术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空白,而且也缺少相对统一协调的国际移动支付准则。对此,应该加强国内相关金融机构和这些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开展对话交流机制,以更加开放和普惠的精神开拓国际市场。

第三,不同国家网络金融监管技术滞后和手机软件监管不到位。前者容易引起公共WiFi网络遭到恶意破坏和侵入,而造成个人信息被盗取的情况。后者容易存在下载过程当中被植入垃圾软件、木马程序等病毒软件,造成个人信息、银行卡账号密码泄露、恶性扣费等。这些问题的处理,根本上应该从移动支付技术手段与能力上下功夫,不断完善自身的技术漏洞来解决。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