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发展中的绿色动能转换

——陆水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调研报告

摘 要:承载“三峡工程试验坝”功勋荣光的陆水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试验和示范精神,不仅在维护水工程安全、保护水生态环境、涵养水源、水利科普教育、服务赤壁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着力筑好“示范”与“试验”之巢,打造全国水利综合试验示范基地,让一库清水惠及流域百姓,大力构建民生水利发展格局,生动践行水利人的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三峡试验坝 陆水水库 水情教育 水文化 试验示范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B

陆水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城区南端陆水干流山谷出口处,是依托陆水枢纽工程富集的水利资源优势而建的国家水利风景区。作为新中国第一座为解决和验证三峡工程科研、设计与施工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而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陆水枢纽工程于1958年10月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兴建,水库由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水电站、通航建筑物及灌溉渠首等组成,其中挡水建筑物包括主坝和15座副坝,坝顶连线长6.3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400平方公里,占陆水全流域面积的86%。大坝至陆水入江口河道全长45.1千米,下游两岸约90千米堤防保护着附近5条交通大动脉、赤壁市城区和3座市辖镇、10多万亩农田、20余万人口及200多家工厂的防洪安全。承载三峡试验功能的陆水枢纽工程自建设以来始终坚持治水兴邦、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中,无数水利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缔造了辉煌业绩,主坝所采用的预制安装筑坝技术成为世界首创,开人类水工技术革命之先河,被光荣地载入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史册。依托其而建的陆水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更是成为湖北乃至整个长江中游流域防洪水、保供水的重要屏障,造就了陆水湖“湖北千岛湖”的美誉,工程技术试验实现了绿色动能转换——昔日雄伟的水利大坝,撑起了全国水利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的新使命,着力构建民生水利新格局,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水兴邦,始终把科学试验作为发展创新的根本动力,坚持和发扬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

作为三峡水利工程试验坝,陆水枢纽工程的兴建是极具特殊历史意义的,可以说,陆水枢纽工程解决和验证了三峡水利工程科技、设计施工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和难点,三峡水利工程付诸实施就是从这个小小的试验坝开始起步的。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了一场新中国成立后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给沿岸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长江的洪水灾害成为当时中央和地方政府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为了根治长江洪水灾害,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曾经多次讨论修筑三峡水利工程的可行性,但由于当时大型水库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超长建设周期,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财力有限,导致这一宏伟工程迟迟未能动工。

早在三峡试验坝工程筹备初期,陆水枢纽工程就受到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58年,湖北省蒲圻县陆水和长阳县清江长滩正在兴建水利枢纽工程,在时任长江流域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即现在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的林一山看来,可以在两个电站中选择一个作为三峡工程的试验坝进行科学试验。1958年4月5日,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时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的林一山进一步提出了“采用大体积混凝土块预制装配的方法建设大坝,使大坝在施工中高速地进展”的设想,并以电报形式向周总理和原水电部党组做了专题汇报,毛泽东、邓小平、陈云、陈毅、李先念、聂荣臻、李富春和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分别在林一山同志电报的传阅件上作了批示,在中央通过后不久,国务院迅速发文,批准在蒲圻陆水枢纽兴建三峡试验坝,并以文件形式责成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水利水电部等相关单位,对三峡试验坝的工作予以大力协助;1958年8月31日,在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北戴河长江会议中,要求加快三峡工程建设工作的进程,同时批准兴建三峡试验坝。从向中央报告到三峡试验坝开工,期间只有短短三个月时间,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1958年10月23日,在陆水枢纽工程破土开工时,新中国正处在百废待兴之际,尽管当时全国上马开工的建设项目很多,物资供应相当紧张,但为了保证试验坝工程的施工需求,陆水枢纽工程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工程之一,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三峡试验坝工程所需的钢筋、钢材、水泥、机械、木材和起重机、钻机、轻铁轨、压力灌浆机、混凝土搅拌机等设备从全国各地不断地运到了蒲圻。为提高效率,还修筑了从火车站通往陆水工地的专用铁轨,日夜不停地用火车将这些物资转运到施工现场。同时中央特批,调来曾经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零九二五战斗部队,前来支援陆水工程建设长达三个月时间,最终顺利完成援建任务。

作为三峡试验坝,针对三峡水利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复杂问题,陆水枢纽工程一一进行了科学试验,其最为主要的经验是砂基固结灌浆技术和混凝土预制安装筑坝两项。这两项试验的成功,为日后缩短我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周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首创和突破,为三峡水利工程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经验、组织经验和管理经验。从此,陆水枢纽工程作为三峡试验坝被推到了新中国水利水电技术革命的最前沿。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筑好“示范”与“试验”之巢,打造全国水利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着力构建民生水利发展格局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事业始终牢固树立造福大众的人民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调整治水思路,推进治水兴水,为国家发展、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为我国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陆水水利枢纽不仅圆满完成了三峡工程各项试验任务,还创造出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陆水人紧跟新时代步伐,不忘初心接续奋斗,不仅为“平安、生态、美丽”的历史使命不断开拓,也在筑好“示范”与“试验”之巢、打造全国水利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着力构建民生水利发展格局的新使命中展现了新作为,实现了新突破。

建设集科普教育、科技示范、试验研究、技术交流于一体的水利示范基地

陆水水利枢纽既为三峡工程做整体性、全过程的科学试验,为新中国的治江事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工程建设产生的大量科技成果在全国水利和电力系统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又为我国水利水电技术进步和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陆水水库水利风景区历来注重实践与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为全国科研设计所、高校和制造厂商提供了大量新理论、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宝贵试验资料和试验基地的同时,还编制了《陆水水利工程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策划方案》,努力筑好“试验”与“示范”之“巢”,不断引进和推广应用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水库水环境改善、全面推行河长制提供技术支撑和试点示范作用。

同时,陆水水库水利风景区为彰显新时代三峡试验坝的水工程文化价值,积极主动利用展览馆、陆水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示范教育基地,增设科普教育设施,大力开展水文化知识普及教育活动,积极开展高校实习实训基地、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国家水情教育的水文化阵地建设,定期举行水法宣传和水情教育,主动走近群众、走入校园,弘扬水文化,开展水主题活动,增强公众参与节水、科学用水、水忧患意识和水法治观念,凸显全国唯一一座大型水利水电试验枢纽的科普价值。通过建设以水利水电科学技术试验、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和现代资源水利试点工程、水生态文明工程、国家水利风景示范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高校实习实训基地等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风景区,打造平安、生态、文化、美丽的水利风景示范区。

坚持造福大众的人民观,治水安澜兴水惠民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建设关系民生福祉,关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新时代陆水水库水利风景区继续发挥着巨大的防洪、发电、供水、旅游等综合效益,使得陆水流域从此大水难见灾,“十年九旱”局面彻底改变,优质水源和电源成为富民之源。

陆水水库水利风景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践行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主线,通过错峰调度、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排涝工程等建设,扎实推进陆水水库治理和防洪工程建设,不仅减少了直接经济损失,也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用牺牲发电保灌溉的调度方式,使灌区有旱无灾、连年丰收,成为地方农业稳产增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同时大力兴建民生水利,保障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着力解决好赤壁市的饮水安全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安全、放心水,让治水兴水更好地造福百姓。

构建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的美丽景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陆水水库水利风景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贯彻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治水新思路,坚持生态优先,充分发挥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开展陆水水库确权划界、入库排污口生态治理、土壤侵蚀监测、坝坡水土流失防治等加强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和水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强化严格管理手段,借用河长制,实现水库齐抓共管,集中打击水事违法活动,解决乱砍乱采、乱占乱建、圈库占库填库等问题,构建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的美丽景区,让一库清水惠及流域百姓。当地群众对此高度赞扬,由衷发出“陆水水库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得好,景观美”的心声。

陆水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新时代水利建设发展的画卷已经徐徐展开。在新起点上做好水利风景区工作,必须不断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开辟兴水惠民新领域,实现民生水利新突破。民生水利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水利风景区的发展任务仍十分艰巨。因此,为更好建设陆水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使绿水青山产生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度挖掘自身文化价值、进一步增强社会影响力,构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人水和谐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维护水工程安全、推广水利科普教育。将景区打造成为全国水利风景示范区和水利行业靓丽名片。

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增强地方文化自信,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文化是景区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底蕴和文化的力量,就没有景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没有特色的文化,就不能凸显地域特色发展的品牌。文旅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发展旅游产业的必然选择。陆水水库水利风景区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富集的文化资源,许多文化元素都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应充分挖掘本土独特的三峡试验坝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加强保护、传承、研究、开发、利用及宣传力度,讲好陆水故事,不断提升展览馆的文化内涵和水利科普价值,与景区旅游形成良性互动,打造分层次、多样化的旅游品牌和水文化产品,供不同消费者体验,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避免走入同质化怪圈,打造陆水水库水利风景区特有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群,开拓文化资源成为陆水水库新的经济增长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多措并举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景区形象

随着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时代的到来,水利风景区游客数量不断增长。游客增长的背后,除了离不开景区新颖的旅游体验外,景区对外的宣传力度也非常重要。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思想理念、宣传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创新宣传模式和渠道是做好景区宣传工作的必由之路。除对库区、坝区的群众及当地进行设置宣传牌、悬挂标语、发送宣传手册等宣传资料,播放宣传片和公益广告等传统方式加强宣传引导外,陆水水库水利风景区还应构建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渠道和互联网、微博、微信、微电影、抖音等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旅游宣传体系,如将景区宣传片在各类推介会、网络媒介上播放,不断将景区推向全国;与知名企业合作搭建活动平台,通过举办大型比赛并进行网络直播,增加陆水水库的人气量、关注度和知名度;在网红经济的热潮下,试水网络直播,积极宣传景区的公益性功能、先进水文化和水利建设发展成就。

深化景区全域化发展理念,积极吸纳社会资本,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新格局

集“资源、生态、工程、文化”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水利风景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支撑,它不同于水利旅游区,保护是目的,旅游是手段。随着全域旅游概念不断深入人心,陆水水库水利风景区应不断拓展发展思路、创新思维模式、激发内生动力,树立旅游全域发展的思维,树立“大景区”的发展理念,全面带动自然资源、产品、产业、市场及居民等所有资源,共同参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同时通过公共财政“拨”、整合资源“凑”、社会融资“引”、发动群众“投”等多举并用,打造水利建设资金筹措多元化格局,破解景区资金不足难题,最终形成当地居民、游客、相关企业、政府、相关社会组织和谐共享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实现水利风景区发展的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助推水利风景区的高质量发展。

【执笔:唐佩佩 张 捷】

参考文献

[1]游强进:《十五军与蒲圻陆水水利枢纽工程》,《湖北文史》,2015年第2期。

[2]孙长安、杨鹍:《河长制下陆水水库保护与管理工作思考》,《长江技术经济》,2018年第1期。

[3]杨莹:《春绿陆水湖 乘风破浪时——记全国五一劳动节奖状获得单位陆水试验枢纽管理局》,长江水利网,2019年4月26日。

[4]陈义和:《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名片》,《生活教育》,2018年第1期。

责编:周素丽 / 王茂磊(见习)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动能   风景区   水利   绿色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