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灌溉、解决水患、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障河套人民安居乐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河套人民的幸福河。今后,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将切实发挥好自身水利工程作用,做好黄河生态保护工作,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用实际行动在河套大地上践行好“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三盛公 水利风景区 黄河文化 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B
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黄河干流的上游,地处内蒙古西南部,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的边缘,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之间,是依托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闸”的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而建成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近年来,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牢牢把握贴近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家水利发展方针为指导,以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深厚的黄河文化为底蕴,以“传承水利工匠精神,打造文化创意景区”为要求,实现地域文化、自然奇观、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水利原生性、原真性和原创性的国家级综合性旅游景区。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于1961年建成运行,主要由2100米的拦河坝、18孔拦河闸、9孔干渠进水闸、两岸导流堤以及发电站组成,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在黄河干流建设并投入运行的大型水利枢纽,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内蒙古河套灌区”的引水龙头工程,是黄河上唯一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大型平原闸坝工程,是黄河梯级开发骨干工程的首批国家重点民生工程。安全运行五十八年来,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解决河套地区水患问题、满足河套灌区农牧业灌溉需求、改善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用实际行动在河套大地上践行好“初心”和“使命”。
建设初心:解决水患问题,满足农业灌溉需求,改善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生态环境,成为河套地区长期繁荣发展、河套人民幸福生活的强大推动力
解决水患问题,保障黄河上游地区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黄河上游地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上游河道相对较窄、河套地区多为质地砂松的灌淤土,极易发生水患。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通过控制河套地区黄河河段的水流量,降低了黄河水对其两岸河道以及渠堤的侵蚀和冲击,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水患的发生。自建成运行以来,先后经历了1964年、1967年、1981年三次洪峰超过5000m3/s的大洪水和1988年、1993年、2002年和2004年特大凌汛的考验;从2008年以来,在黄河防凌期间实施的人工分洪措施大大减轻了枢纽工程下游的防洪压力,充分体现了枢纽工程的防洪防汛综合效益,为保障下游沿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沿黄地区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满足河套地区的灌溉需求,促进河套地区农牧业发展
由于以往的干渠工程较为简陋,在无坝自流引水情况下,黄河枯水期不进水,灌溉保证率很低;汛期洪水又无法加以控制,常常造成渠堤决口。为了进一步满足河套灌区的灌溉需求,1959年—1961年,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水利建设者和各地支援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民工队伍凭着一股改变祖国面貌和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理想、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干劲,硬是靠着“人挖、肩挑、手推”,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结束了河套地区自流引水的历史,形成了适时灌溉引水的新格局。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河套源”,意为河套的源头;拦河闸被称为“民心闸”和“幸福闸”。随着总干渠、南岸干渠、沈乌干渠配套输水体系的完成,使河套平原的灌溉面积由3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020万亩,成就了“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经典传奇。
充分发挥生态补水功能,改善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生态环境,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运行不仅使黄河水资源发挥了更大的灌溉效益,还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河套灌区总干渠、干渠等七级渠系如蛛网般密布于河套地区,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通过科学调度,对乌梁素海等河套大小湖泊进行生态补水,使湿地生态环境重新得到恢复;通过以沈乌闸为水源工程的沈乌干渠、奈伦湖生态补水工程以及阿拉善盟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将黄河水引入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沙漠变绿洲,极大地改善了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环境,有效防止了沙漠进一步东侵;南岸干渠引水和鄂尔多斯杭锦旗引水治沙工程使得库布齐沙漠得到充足的生态补水,极大地方便了对其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和绿化建设,阻止了沙漠向西进一步侵蚀。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改善了巴彦淖尔地区、鄂尔多斯沿黄地区以及阿拉善盟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筑牢了我国北方生态安全重要屏障。
发展使命:坚持生态保护和水利开发并重,推动景区和地区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扩展民生水利服务功能,以水利工程建设促进民生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三盛公水利建设者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扎实做好水利工程的功能性工作基础上,不断扩展民生水利服务功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不断扩展民生水利服务功能。在农业灌溉、水利发电、交通运输等原有基础功能上,不断扩展观光旅游、水利文化科普、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民生服务功能,为当地人民、河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水生态产品。
以工程建设促进民生发展。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原有建设的堤防路、防洪路、工作桥等工程建设道路被并入国道、县道,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另外,与鄂尔多斯水利局合作建设的功能性引水渠,拟将其地打造成浓缩版的黄河,将其作为景区的重要游览观光景点,在保证该渠引水功能的同时为人民提供优质水生态产品。
秉承“低碳环保,生态和谐”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国家水利风景区创新发展和地区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秉承“低碳环保,生态和谐”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式,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国家水利风景区创新发展和地区高质量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在景区建设中,三盛公人始终坚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如水利废旧物资、闲置房屋和设施、工程弃土等。如利用枢纽工程拆除的退役闸门,经过文化创意和艺术加工,打造了象征“永昌、永固、永恒”的“黄河结”,建成了“中华千古第一筝”。
坚持绿色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三盛公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深化“改善水环境、营造水景观、修复水生态”的发展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放在首位,实现绿色发展,创造绿色效益。如以绿化养护工程为基础,形成了南湖湿地公园;积极修建水电站,实现渠水“两用”,推动清洁能源发展。
坚持“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发展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中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发展原则,实现水利开发、生态保护、景区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在水利开发中促进生态保护。在景区建设过程中,树立“绿色开发”观念,构建资源收益共享机制、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补偿机制和矛盾协调化解工作机制,实现“建设一座水利工程,形成一处水利风景区,惠及当地人民群众”。另一方面,在生态保护中实现绿色发展。坚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优先,紧密结合河流治理、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为绿色发展创造空间。比如通过对当地原来垃圾废弃点的治理,改善附近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修建了公园,成为居民日常休憩场所;通过春秋季大量植树造林,使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55%提高到85%,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绿色效益更加凸显。
弘扬“艰苦奋斗,精益创新,敬业奉献”的奋斗精神,大力推进水利建设现代化,不断提升景区建设品质
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三盛公人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精益创新,敬业奉献”的奋斗精神,以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全心全意做好水利工作,推进水利事业发展,保障河套地区的长期繁荣。首先,坚持长远规划,在保护生态和水利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实现景区功能多样化。其次,通过“每周一题”和“党员大讲堂”等活动,集思广益,为景区建设出谋划策、凝聚智慧。第三,坚持精益创新,充分利用水利建设过程中的废旧物资,将工程废料加工成为大到地标建筑、小到迷你摆件的实用艺术品,不断提升景区建设品质和景区文化内涵。最后,着力打造集4G通讯传输网、水情信息监测系统以及水量调度等为一身的业务应用综合平台,提升了行业监测能力和决策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了信息采集自动化、数据传输网络化、应用服务智能化和决策支持科学化,为建设“智慧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守初心践使命,续写新时代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新篇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的水利风景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对于三盛公人来说,他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河套人民谋幸福,为河套地区谋发展。今后,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水利事业的美好需求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打造人民的水利风景区。一方面,因地制宜,在保存现有的水利工程、河道、水利枢纽、水库等水利功能和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将其美化改造、科学规划,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水生态产品,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另一方面,将继续用实际行动坚持好“低碳环保,生态和谐”的发展原则,诠释好“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水利事业创新发展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统筹兼顾,实现生态保护和增进人民福祉的有机统一。
切实发挥好水利工程的作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宁,天下平。”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工作高度重视。目前,三盛公水利枢纽在水沙治理、防洪防凌体系建设、遏制黄河改道、改善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今后,三盛公水利枢纽将继续发挥好水利工程的作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方面,不断提升上游水源涵养能力,扎实做好河水资源配置调度工作,不仅要正常保障河套地区的农业灌溉,更要保障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另一方面,提高自身防险控险能力,完善健全防洪防凌体系,扎实做好黄河上游的防洪防凌工作;继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改善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通过不断的努力,三盛公水利枢纽将在涵养水源、调节洪峰、治沙护草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促进河套地区繁荣发展、保障沿黄地区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更多贡献。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来说,黄河是其最基础的发展条件和最有力的发展支撑。加强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为景区发展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空间。目前,三盛公水利枢纽主要通过生态补水、绿化养护、生态修复等举措进行生态治理,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湖泊湿地景观,延缓了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的扩张和移动。今后,景区将持续推进黄河上游的生态治理工作,改善河套地区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生态补水、水源涵养的功能,解决好黄河流域河套地区的生态安全问题,推动景区健康发展和地区高质量发展。此外,加强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降低上游黄河的入沙量,一定程度上减少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沙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三盛公水利建设者们终年与黄河为伍,黄河对于他们来说已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黄河文化对于三盛公水利建设者有着重要意义。今后,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将以打造“实景黄河”“全景黄河”“立景黄河”三位一体的大型黄河文化体验旅游区为切入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挖其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具体而言,一是打造黄河水文旅游观光景点;二是继续开展“黄河魂”冰凌摄影展为主题的水利科普文化长廊;三是建设“黄河水坛”景观,形成水文化的论坛和黄河祭祀;四是建设黄河文化广场,展示古黄河文明;五是举办黄河开河流凌旅游文体活动、“走进母亲河、保护母亲河”公益活动等。通过以上举措,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大力弘扬黄河文化,不断丰富景区文化内涵,为续写新时代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执笔:贺胜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新华网,2019年9月19日。
[2]王慧峰:《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思想工作》,2009年第10期。
责编:董惠敏 / 司文君(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