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亮出新时代水利风景区发展的文化底色

——句容赤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调研报告

摘 要:句容赤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利用资源禀赋优势,成功打造自然与人文并存的湿地景观;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周边城镇、产业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大众科普活动,实现了水利风景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与此同时,水利风景区在政策扶持、投入保障、水经济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缺口,需要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以更好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两山”理念 乡村振兴战略 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B

句容赤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江苏省句容市西南,地处南京都市圈、上海经济圈和宁杭城市带,依托赤山湖水利工程而建,占地总面积16.062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0.3平方公里。赤山湖管委会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决贯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落实当地政府“一福地四名城”定位,准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秦淮河流域系统性着眼,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开展丰富多样的大众科普活动,探索高质量旅游发展新方式,致力于将赤山湖水利风景区打造成为展示水利服务功能的重要窗口,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以及引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2019年9月1日—2日,“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社会调查”课题组深入江苏赤山湖水利风景区,重点了解景区优秀的实践案例和具体做法;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围绕如何做好新时代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宣传工作、景区进一步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体制机制障碍等议题,与赤山湖水利风景区有关领导、主要部门负责人展开了探讨;并通过线上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当地公众和水利工作者对于水利风景区工作的基本认识与期待,以及景区的建设成果和管理成效。

赤山湖水利风景区发展基础与现状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天然与人工湿地相互依存的格局

赤山湖水利风景区处于南京“十里秦淮”的上游,是秦淮河的源头,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便捷。景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出多处特色景点,形成了“湖面广阔、河流环绕、滩涂交织、岛屿点缀”的天然与人工湿地相互依存的格局。

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湿地+城镇+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赤山湖水利风景区通过开展退渔还湖大堤加固及环湖清淤工程、湖滨带景观暨湿地保护等旅游配套设施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当地群众,特别是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农村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深入挖掘文化精髓,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赛事,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擦亮了“秦淮第一湖”的生态旅游名片,解决了部分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赤山湖水利风景区与位于宁杭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上的郭庄镇紧密联动,深度融合湿地、城镇、产业三大要素,着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赤山湖湿地—郭庄生态科技新城”样板区。

主动探求与高端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入挖掘梳理水文化脉络体系和脉络节点

近些年,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思路由原来单一的“治水”与“造景”,转变为更加注重地方水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展示。赤山湖湿地文化存留丰富,文化发展潜力巨大,水利风景区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围绕景区文化做文章,主动与高端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充分挖掘周边水文化相关资源,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水文化脉络轴线,提炼出特征鲜明的地区水脉节点。

在赤山湖水文化研究过程中,景区选择高端合作的方式,与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和河海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研究,梳理出湖熟文化、赤山佛教文化、秦太运渎文化、秦淮文化、陂塘文化、屯田文化、圩田文化、水神崇拜文化、儒释道文化等景区特色文化。形成了以湖熟文化、运渎文化与秦淮源文化为主体,水脉节点为补充的赤山湖水文化体系,打造了水韵文脉、水韵乡愁等一系列文化节点,构筑起赤山湖文化之“魂”。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全力打造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样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7年12月,赤山湖通过验收,成为镇江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公园总面积1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0.8平方公里,湖区湿地覆盖面积达89%,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生态绿肾”与“天然氧吧”。为了保护好这片“绿肾”,赤山湖管委会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生态立园”的指导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通过积极开展湿地科研监测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建设、科普宣教工程建设等试点工作,成功打造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江苏样板。

赤山湖水利风景区进一步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景区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扶持与投入保障存在一定缺口,制约了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国家及省市水利部门对水利风景区建设工作尤为重视。2001年成立了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2009年成立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水利风景区领导机构逐步健全,在景区审批创建程序、申报材料要求、河湖管理与保护等方面思路愈发清晰,推进更加有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评—建—管”联动管理。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景区建设总体上依然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投入机制不灵活,加上基层景区管理单位经费有限,水利风景区的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管理能力的提升往往会受到限制。“水利部门对怎样建设、怎样融资没有明确的政策界限,为了不出问题,我们现在只能先以保护为主,因为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后续的工作就更难了。”据赤山湖水利风景区负责人介绍,由于当前普遍更加重视景区创建工作和前期规划工作,即使创建成功、通过审批、获得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头衔,景区的后续开发仍可能会因政策、资金落实不到位而陷于停滞。在这种情况下,赤山湖水利风景区管委会只得利用各类项目经费,如省级湿地公园监测监控经费、湿地保护补助经费,解决建设经费不足问题。

与此同时,调研组还了解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赤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的头衔在为赤山湖擦亮名片的同时,其严格的环境保护和监管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风景区的发展,有赤山湖水利风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有时候我们觉得还不如没有这些牌子,有了我们更伸不开手去发展”。

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水利旅游发展程度不高,对周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尚待加强

长期以来,“水利”一直被用作水利工程的总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除水害、兴水利为主要功能的工程性水利,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谋划建好水利工程,开发好水利风景资源,挖掘出已有水利工程的潜在价值,成为赤山湖水利风景区的重大课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赤山湖水利风景区已经基本完成了防洪、治水、水生态建设、水景打造,但因为一些客观政策因素,水经济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尤其表现在水利旅游发展程度不高这一点上。当被问及“根据您的了解,当地水利风景区是否有旅游之类的项目”时,87.5%的受访群众选择了“有,但还在完善”这一选项。相比周边的苏锡常甚至沪浙旅游大区,赤山湖水利风景区所在的句容市整体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较低的水平;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系统性的开发建设还比较薄弱,宣传力度仍显不够;景区内部游客服务接待能力较为欠缺,游客的餐饮食宿方面尚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等等。这些短板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赤山湖水利风景区发挥改善当地居民就业条件、促进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景区人才队伍不健全,缺乏具有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水利风景区作为以知识密集型产品为特征的休闲度假场所,其规划、开发和管理表现出对专业人才的高度依赖。然而,水利风景区现行的人才队伍建设却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人员不足;其二是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失衡。如果不及时对景区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引进具有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建设管理工作的推进,必然会出现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和管理水平无法满足未来景区开发建设、经营管理需要,难以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游客服务需求和欣赏水平日益提高的局面,从而影响景区正常经营管理。在被问及“为进一步发挥水利风景区的特色,您认为当地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需要优先完善以下哪些方面?”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全部当地受访群众的选择;在景区工作人员的选择中,这一选项的占比也达到了66.67%,进一步说明了赤山湖水利风景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推动景区管理队伍及其管理能力适应景区发展需要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赤山湖水利风景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充分利用景区资源,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后半篇文章

赤山湖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历程生动贯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前半部分,而后半篇文章就是要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搞好环境教育。在生态旅游方面,一要注意凸显特色风景、挖掘文化底蕴、弘扬水利精神、彰显科技力量,充分发挥水利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和发展潜力;二要大力推进跨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实现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着力开发观光、休闲、度假等各类旅游产品,使景区成为周边居民开展亲水性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外来游客亲近大自然的度假胜地。在环境教育方面,一要加强景区内环境教育者的科普教育意识和环境规划工作,健全、完善环境教育管理者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增加环境教育管理经费投入;二要深度开发水利工程文化,盘活优质环境教育资源;三是在广泛组织环境教育活动时要注重创新环境教育方式,适当采用奖励激励办法;四要加强环境教育展览馆的建设和服务,优化、美化景区内解说标牌的设计与建设,在合理位置增加解说标牌的数量,不断完善解说内容。

寻求政策支持和优质社会资本进入,为景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针对政策、资金扶持不足的情况,首先,赤山湖水利风景区管委会应主动向当地政府领导汇报,强化与当地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积极争取项目立项和财政资金扶持方面的优惠政策,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加快功能转变,加大对景区的宣传引导和帮助,为加快推进景区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其次,要自觉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主动创造条件、主动吸引、主动服务”的先进观念,加大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有实力的优质企业,充分发挥市场优势,逐步创建社会捐资、企业投资、群众合资的多元化建设管理投融资模式;第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除了可以将旅游景点门票收入等变为流动性资金注入旅游开发建设中外,还可通过转让旅游景点、景区特许经营权等,为旅游景点、景区的建设融集资金;最后,擦亮赤山湖水利风景区的“名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从休闲养生、观光祈福、寻根问祖、农耕体验、红色教育等方面着手,牢牢把握宁镇扬一体化、扬子江城市群、宁杭生态经济带三大地域发展优势,瞄准周边城市的客源市场,进一步明确生态旅游定位,推进龙头型项目建设,增强品牌带动效应,坚定大型优质企业投资景区旅游产业的信心。

加强品牌打造与宣传推广,进一步提升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随着我国水利旅游的蓬勃发展,各水利风景区之间的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为了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加强旅游品牌的打造。一方面,立足景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使品牌形象从泛化走向特化。在品牌形象定位上,改变“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赤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的泛化品牌形象,充分发掘赤山湖水利风景区最直接最核心的文化禀赋,持续围绕“秦淮文化”“湖熟文化”“秦太运渎文化”做文章,增加差异化的旅游文化产品,设计浸入式的旅游活动,提升游客体验。另一方面,多渠道拓展景区知名度、增加景区美誉度。一是通过加强与旅游网站和其他旅游媒介的合作,建立水利风景区官微、旅游产品网上旗舰店,搜索引擎优化排名等方式宣传和推广水利风景区;二是与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进行合作,举办高端论坛活动,对赤山湖水利风景区进行立体化宣传展示,在论坛峰会上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及行业精英对景区的阶段探索和未来发展之路展开广泛交流,有效提升景区品牌的影响力、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

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促进景区管理队伍及其管理能力现代化

水利风景区工作是系统工程,相称的人才队伍是做好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保障。因此,赤山湖水利风景区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系统性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促进景区管理队伍及其管理能力现代化。一是要树立人才强旅战略,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开设人才专题培训班,每年选派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到省内外著名景区考察学习,加快培育和打造一支懂政策、会管理、善经营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二是要创造良好的政策氛围,充分利用赤山湖地理环境资源优势,吸引旅游景区管理领域的领军人才,有针对性地为专业化人才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及措施,为其在生活上及就业环境上提供优良的保障。三是要积极吸纳各行业专家进入水利风景区专家库。在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营销推广、业态创新等重要领域,遴选高校学者、科研机构专家、旅游企业领军人才等,建立赤山湖水利旅游专家智库,为赤山湖进一步发展提供新思想、新思路。

【执笔:罗 婷】

参考文献

[1]王启明、李俊、曹勇:《江苏句容赤山湖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建设研究》,《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9年第1期。

[2]董青、张蕾、于小迪、汪升华:《水利风景区建设进展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水利发展研究》,2015年第11期。

[3]李海林、柴明利:《水利风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讨》,《陕西水利》,2012年第2期。

责编:李 懿 / 臧雪文(见习)

责任编辑:罗婷[见习]
标签: 底色   风景区   新时代   水利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