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智库 > 研究报告 > 正文

“4+X”引领民营企业扶贫实践创新

党建扶贫:激发人的发展动能,固本强基

碧桂园始终坚持“像建好房子一样做好企业党建工作”,高度重视党建在扶贫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从人的发展动能入手,帮思想、扶志气,以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秉持“将支部建在扶贫项目上,扶贫推进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的理念,碧桂园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已在各帮扶县成立了14个一线党支部,开展了300余场“村企党建结对共建”活动。

碧桂园把开办“碧乡·乡村振兴学习实践中心”作为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碧桂园还聘请党政机关领导、专家学者、集团相关领域专家作为名誉讲师,为集团各党组织党员、结对贫困县贫困村村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以及“老村长”“返乡扎根创业青年”和扶贫干部等授课,向其传递并解读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最新政策和知识。目前,首批实践中心已在英德市连樟村、鱼咀村、河头村、韶关市黄塘村、顺德区东海村挂牌成立。

产业扶贫:增加人的收入来源,脱贫致富

“造血式”产业扶贫是碧桂园践行精准扶贫的主要特色。在广东英德树山村,碧桂园因地制宜发展苗圃产业,派驻技术人员免费对村民进行培训,并按市场价提供种苗,创新“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资金运转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8年10月走进连樟村贫困户陆奕和家,询问他生活怎么样、有哪些困难。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碧桂园开展定点帮扶项目后,陆奕和不仅通过承包60亩麻竹笋保障了家庭基本收入,还通过参加碧桂园的免费技能培训拿到了电工证,进而通过积极务工改善生活。

碧桂园在江西兴国打造了首个绿色建筑产业基地——兴国智能建造产业基地。这是碧桂园集团机器人公司的重要产业项目,主要生产智能架体、建筑机器人、建筑免拆模体系统等,由此将脱贫攻坚带上了绿色发展、高质量转型的快车道。

教育扶贫:提升人的发展能力,防止返贫

碧桂园高度重视教育扶贫扶智在促进脱贫、防止返贫方面的根本性作用,秉持“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的理念,十余年来通过创办免费学校、设立教育助学基金、开展乡村教师培训等举措,改变了无数寒门学子及其家庭的命运。

创办于2002年的国华纪念中学是全国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制的民办高级中学,学生的一切费用由学校承担。截至目前,学校累计招收2924名贫困学子,2018年本科上线率100%,重点本科上线率达98.2%。毕业学生中,有50人选择出国深造,还有713名学生攻读了硕士及以上学位。碧桂园还在2014年创办全国第一所慈善性质的高等职业学院——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培养了一大批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就业扶贫:拓宽人的发展出路,稳定脱贫

碧桂园集团以农村需要、市场需求及实现就业为导向,结合当地群众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免费技能培训,并利用自身庞大的产业链优势,对建档立卡户劳动力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帮助其掌握致富门路和技术。按照“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工作目标,截至目前,碧桂园已在9省14县举办各项技能培训900多场次,举办就业招聘会90多场次;面向全社会开展铝模产业工人、维修电工、家政月嫂、会计电商等多种技能工种培训,共培训贫困劳动力4万余人,使得有意愿上岗的贫困户全部实现就业。

“X”自选动作:优化人的发展环境,宜居宜业

碧桂园充分结合不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地理、生态、人文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进健康扶贫、美丽乡村建设、文旅产业融合等自选动作。

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碧桂园不仅在2018年捐资1亿元用于支持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卫计委联合发起的“光明扶贫行动·白内障复明”项目,在帮扶的14县内免费为患白内障的贫困户提供治疗,还积极开展义诊下乡、基层医护人员培训工作,提升乡镇地区医疗服务水平,从医疗端和患者端双向开展健康扶贫工作。

为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因地制宜推进美丽宜居新农村建设,碧桂园从农村的发展环境入手,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挖掘和激活贫困地区闲置资源,建设多业态、多功能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吸纳贫困户就业并带动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粤北“空心村”鱼咀古村在碧桂园的帮扶下,已建设成为集花海梯田、观光体验菜园、民宿、书吧等于一体的“网红”多业态田园旅游小镇,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