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进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的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可以说,创立具有自己特点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是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区分为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和资本的政治经济学。前者是为劳动人民求解放和谋福祉的政治经济学;而后者是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劳动人民的经济学,所以习近平同志指出:学习政治经济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随着经济实践和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政治经济学重要方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已经揭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社会经济制度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能将其当作静止的教义,而是应把继承、发展与创新统一起来。因此,习近平同志要求,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些基本原理,可以结合当代实践进行创新,但不能动摇和否定。比如,当劳动人民取得国家政权,要首先把生产资料掌握在国家手中,这种国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有一个观点:私有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私有制的存在又是生产力没有达到很高程度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
在我国生产力还较落后的具体经济情况下,可以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不搞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而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把以国有制为核心的公有制的存在形式与其实现形式区别开来。没有灵活的、多样化的实现形式,国有经济会成为僵化的、缺乏生机的经济形式;但又不能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否定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形式。
■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位的问题
既不搞单一公有制经济,又要探寻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以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际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对于这种创新与发展,我国宪法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两个并存的概念表述出来。
但是,有些人没有分清两者的区别,将非公经济也视作“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国有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为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的、共有的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遵循。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情况对此进行发展与创新,表现为不搞单一的公有制,而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私营、外资、个体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明确: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党的执政基础,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的一条根本原则。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位的问题。
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是要坚持、发展和创新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其实现形式,决不能动摇、否定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同时,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非公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意义,应有足够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表明,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由于存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情况,所以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公有制中实行按劳分配,私营、外资企业实行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在此方面,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搞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怎样搞好社会主义?马、恩、列告诉我们,实行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一是要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二是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正如列宁所说,社会主义要“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邓小平将其归结为社会主义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都是围绕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两大环节进行发展与创新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相互推动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重视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如新民主主义理论、《论十大关系》中的经济理论;党的八大关于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而全国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关于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综合平衡的理论等。其内容,都是主要论述怎样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怎样更好地处理和发展多方面的经济关系,包括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也曾有过违反经济规律人为地拔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失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失成败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并在实践中发挥了指导作用。
这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创新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特别是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关于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的发展理念;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的政治经济学创新理论。如果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一系列创新理论同样都是围绕怎样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怎样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包括民生为重、缩小收入差距,使劳动人民全面发展,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但是,不要把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过的一切新举措,都当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有内容,如乡镇企业、包产到户等是在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出现的事物,是为摆脱严重短缺和困境的政策举措。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相互推动与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不断发展,随着经济实践发展的新成就和出现的新问题,我们需要总结和上升为政治经济学的新理论,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怀柔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本文发表于北京日报2016年09月26日,原标题为《创立“系统化的经济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