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披荆斩棘,70年团结奋斗,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专家学者纷纷寄语,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共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以改革激发经济活力和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以改革化解风险和挑战,在与危机赛跑中领先一步;坚持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式,降低新旧体制转换带来的风险;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条件;坚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坚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面向未来,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建设更高标准的现代产权、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基础性制度,筑牢市场经济的体制根基;建设更高标准的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促进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建设更高标准的市场监管体系,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建设更高标准的法治保障环境,切实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加快形成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和高效的法治保障体系。只要我们不断以改革激发活力和动力,中国经济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在公共财政体制基础上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高培勇
随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政府活动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新中国财政,也走过了70年的历程。新中国财政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既集中体现在它是政府所从事的所有活动的经济基础,又集中体现于它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天然关联,系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新中国财政功不可没。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中国财政更要有大格局、高起点。
作为新时代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现代财政制度一头连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头连着现代国家治理,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国家治理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在公共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在财政公共化的肩膀上叠加财政现代化,让财政在更高层次上、更广范围内发挥对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以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支持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是新时代赋予中国财政的主题,也是新时代中国财政理应担负的使命,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具体体现。
以高水平开放形成我国改革发展新布局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从打开国门到全方位开放;从制造业领域为主的开放到服务贸易领域为重点的开放;从货物和服务为重点的开放到制度性、结构性安排;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走出了一条令世界瞩目的新型开放大国之路。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新型开放大国,要以高水平开放形成改革发展新布局。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只要把握主动扩大开放,坚持“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坚持在开放中完善自身体制机制,坚持在开放中形成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就能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中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推进高水平开放,不仅是建设高质量市场经济的关键,也是有效释放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的关键。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的战略部署,以扩大开放倒逼全面深化改革,在进一步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快形成公开市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实现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 常修泽
按照“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宗旨,我们在总结国家几十年经济社会成绩时,立意应该更高远一些。一方面,要充分肯定经济总量的大幅增长以及国家经济实力在世界竞争力排行榜上位次的上升,这些无疑都是重要的;另一方面,更应看重的是人的自身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体系中作用的发挥。现代中国,正在把人的解放与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境地。
新时期,应该进一步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从横向来说,这里的“人”,不应局限于某一部分人,而应顾及全体人民,做到如中央所强调的,要“惠及全体公民”“一个也不能少”。第二,从纵向来说,这里的人,不应局限于当代人,还包括我们的下一代,诸如社会的长治久安、环境的绿水青山等,为子孙后代造福。第三,从内核来说,这里的人,已不是“单需”之人,而是“多需”之人。要时刻记得“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除了物质生活需要,还包括精神生活、社会生活需要,特别是要落实“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使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们要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