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普惠养老如何才能做到普惠?

高端养老服务价格高昂,政府兜底、支持特困群体的养老机构又住不进去,对于占老年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工薪收入老年人来说,能否获得价格合理、方便可及、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成为当前中国养老面临的一大课题。

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权威部门、专家及多地养老机构了解到,通过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中国正努力探索一条中国式普惠养老之路,让亿万老年人能够获得“买得起、买得到、买得好、买得安”的养老服务。

买得起、买得到:“政府+市场”能否解开养老服务供需失衡之困

“我们看了好几家,最终选定这里。排了大半年队,终于住进来了。”81岁的刘荣英告诉记者,她和老伴去年入住北京西六环某养老中心,这里离家不太远,附近有医院,每月费用约9000元,凭两人退休工资尚可承担。

该养老机构负责人介绍,目前这里居住了约400位老人,按照递交的申请表统计,常年有约百位老人等候入住。

与这家养老机构的“火爆”相比,同在北京、距离延庆区城区3公里左右的一家养老院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每个月人均收费2000多元,远低于市区很多养老机构。然而,该养老院院长告诉记者,或许是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护理人员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目前全院只入住29位老人,入住率不到三成。

一面是一些养老机构因离城市中心较近、收费合理、服务质量高而“一床难求”,一面是一些养老机构入住率严重不足,“冰火两重天”背后,折射出当前中国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现实问题。

“大城市养老难是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主要难在一些核心城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难在老年人需要的安全可靠、质优价廉、就近就便的养老服务紧缺。”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黄胜伟坦言,这背后反映出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也与社区养老设施不足、专业人才紧缺、服务质量不高、养老服务机构可持续发展环境不完善等密切相关。

江苏省常州市,前不久刚刚开业的一家养老院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地处常州市钟楼区龙江中路,距离市中心只有15分钟车程,医疗配套齐全,这家养老院中,一张普惠养老床位的价格大约每月4000元。2018年,常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约54000元,月均4500元,与之相当。

“开业两个多月,入住20多位老人。”国投健康(常州)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芦涛说,这家养老机构参与了国家有关部门启动的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院内部分床位提供普惠价格,同时享受地方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

“在项目建设阶段获得每张床位2万元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常州市政府提供闲置物业,并在租金方面给予较大优惠,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的长期负担,打破了行业瓶颈,使养老服务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价格下探到普通收入群体可以接受的范围;同时政府在机构设立、消防、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行政审批手续也大大简化。”芦涛说。

记者在调研多家养老机构后了解到,土地或房屋租金费用,是养老机构运营最大的成本开支。“大城市房租成本一般要占30%至40%。”民营养老机构寸草春晖创始人王小龙告诉记者,如果这部分成本明显下降,对降低养老服务价格将发挥关键作用。

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启动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提供一定建设补贴支持,吸引城市政府和企业自愿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政府提供包括土地、金融、财税等优惠政策,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企业则承诺提供有质量保障的养老服务,价格与当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退休金等相适应,让普通工薪阶层老年人买得到、买得起。

“政府主要职能是保基本,但对于覆盖面最广的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说。

突破养老服务业面临的成本制约,企业也在探索。

上海长宁区区属国企万宏集团投资的一家养老院位于长宁区茅台路。每到下午两点,几十位老人就齐坐在一楼大厅,开启“红歌KTV”模式;其他时段还有绘画、钢琴等活动,欢声笑语不断。

这家养老院共80张床位,入住率长期保持在90%至95%。万宏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祝华说,床位价格维持在每月3000元至5000元,由于价格合理,地段位置好,长期供不应求。

“国资国企拥有物业资源优势,发力健康养老产业既是责任使然、优势所在,也是发展之需。”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院长罗新宇说,进入养老服务业可以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导带动作用,在改善养老产业结构性失衡、探索市场化经营之路等方面作出有益尝试。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前既有国有资本稳扎稳打、不断布局,也有国企和民企共同合作、优势互补,还有民企逐步做大,向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通过政府、市场多方努力,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解开困扰中国养老发展的“成本之锁”,一条有效对接供需的中国式普惠养老之路日渐清晰。

买得方便:从居家、社区到机构养老,深度融合中让老年人获得方便可及的服务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社区,一栋四层小楼安静低调,不时有护理人员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在院中散步。

首开寸草亚运村养老院是一家以融合式养老为特色的养老机构,院区能为50余位失能、半失能、失智及高龄等需要长期照护的老人提供入院护理服务,同时可为周边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和助餐、助浴、助医、助洁等居家上门服务。

“以社区养老为中心,辐射周边3至5公里内13个社区约万名老人,为他们组织活动、提供日间照料、心理照护等,同时连接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实现融合养老的功能。”王小龙说。

数量众多的老龄人口、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使得融合居家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模式应运而生。

王小龙对记者说,对绝大多数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老年人来说,最主要的生活、心理和社会交往需求可以通过社区和居家养老满足,但对于失能、半失能、失智及高龄老人来说,社区附近的专业照护机构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77岁的张贵敏住在附近社区,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病。每隔一段时间,她和老伴儿就会请这家机构的助医人员陪同去医院看病。“一个是打车困难,一个是到医院后要排队、划价、取药,使用助医服务解决了大问题。”说起每一位助医人员的姓名,张贵敏如数家珍。

记者在这家养老机构看到,一层是日间照料中心,为附近居家老年人提供就餐、公共文化活动、心理慰藉以及上门助洁、助浴等服务。二层以上是机构,为需要护理的老人提供专业化照护服务。从公共空间到居住房间,小到一把座椅、大到卫浴设施,都配备有专业的适老设施,几乎每一处都是无障碍设计。这家养老机构同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接,并和中日友好医院医联体建立绿色通道。

欧晓理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居家社区养老和医养结合。“为此,我们提出支持养老服务骨干网建设。重点是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养老服务设施和带护理型床位的日间照料中心,增加家庭服务功能模块,强化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等服务能力。同时支持专业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他说。

据了解,在最近修订的《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将社区养老服务税费优惠等最新政策纳入“地方政府支持政策清单”。同时按每张养老床位2万元的最高标准支持居家社区型和医养结合型机构建设。

买得好:“我们一直在努力了解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伴随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身穿艳丽民族服饰的老年人翩翩起舞……在青海省老年大学,老年舞蹈班学员们正在排练,班长王跃花告诉记者,老年人更加需要社会交往,在这里既锻炼了身体,也愉悦了心灵,精神头一天比一天好。

“退休人群逐步向‘60后’老人转移,他们中不少受过高等教育,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多元。为此,老年大学增加了手工、素描、萨克斯等专业课程,下一步还打算开设摄影课、康复护理班等。”青海省老年大学专职副校长曹正国说。

居家社区养老、医养结合型养老、旅居型养老、学习型养老……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养老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

“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应有不同发展重点,同时都要与医疗、便民等服务紧密结合。”国投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部总经理高婕说,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养老机构,可有效利用其设备、仪器、器材等资源,为老龄居民提供专业康复训练;学习型养老服务机构可扩大服务范围,为周边老龄居民提供文化服务;旅居养老服务机构,可以为旅居养老群体提供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服务实现医养结合……

让亿万老年人获得支付得起、方便可及、使用满意的养老服务,是一项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机构到个人都努力探索的事业。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些养老机构将公共活动区域装修得富丽堂皇,但光亮的瓷砖和炫目的灯光并不适合老年人腿脚不便、不适应强光的特点;不少养老机构起居室设计得如同高档酒店客房,但专业性适老化设施却严重不足;在针对失智老人的康复训练场所,由于专业性脑力复健器械不足,一些养老机构不得不用幼儿智力开发产品代替;由于缺乏专业人员,有的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助洁、助医等服务只能委托第三方公司派遣人员,难以保障服务质量……

在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看来,从专业护理人员,到专业的适老设备,从对老年人的心理关爱,到整个社会对老年人的接纳和关注度,迎接老龄化社会,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开寸草亚运村养老院有一个屋顶花园,一个个小型花圃中,老人们亲手种植的植物蓬勃生长。花园一角,一个公交站牌和一个邮筒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工作人员介绍说,一些失智老人会有情绪焦躁的时候,这时看护人员会陪着他们到站牌前等等公交车,或是给家人寄一封信,来安抚老人的情绪。

92岁的陈振德奶奶和比她大两岁的老伴儿一起住在这里。陈奶奶告诉记者,她喜欢弹钢琴,这几年一只眼睛看不清楚了,院长就给她找了一盏很亮的灯放在养老院的钢琴旁。

细微之处的设计、人性化的关怀,对于步入暮年的老年人来说,如同春风细雨,融化人心。

“我们还没有老,很难完全体会老年人的感受,但我们要一直努力下去探索了解他们的需求,因为我们都将老去。”高婕说。

在欧晓理看来,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儿童和老年人的态度。“从老年人的眼睛、儿童的眼睛来看一个城市,他们的需求是否能在城市中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满足。我们正努力推动,使之成为衡量城市治理水平的一个标准。”他说。(参与采写:罗争光、邰思聪、何欣荣、陆华东、王金金)

[责任编辑:王驰]
标签: 普惠   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