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财政支出是保障。财政支出结构状况,反映了政府减贫工作的重点,关系到动员扶贫资源的程度。为此,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既要保障资金投入、调整支出比重,也要创新扶贫政策、完善制度设计,提高财政扶贫精准度,助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关键词】精准扶贫 财政扶持 支出结构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正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谱写着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当前,农村减贫工作向纵深推进,为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的保障作用,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多方调动扶贫攻坚资源,持续助力农村减贫。
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机制与助力农村减贫的作用
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机制。财政支出结构反映了不同类型分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占比。财政扶持贫困支出体现在农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和抚恤救济支出等方面。从减贫治理角度来说,反映了政府扶贫工作的重心,关系到政府动员扶贫资源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减贫的效果。贫困人口致贫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灾害、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恶劣等外部原因,也有内生动力不足、患病、教育缺乏等内部原因。政府保障性公共支出解决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财政支出结构性安排和专项扶持,提高了农田水利、医疗保障、教育教学、交通设施等水平,有效化解农村发展问题。在扶贫过程中,财政支出要强化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扶持原则,根据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优势,就地取材,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养殖产业、特色产品等,确保扶持资金靶向精准,切实提升农村减贫效应。
财政支出助力减贫的作用。一是降低贫困规模。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为深度贫困地区减贫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为农业部门扶贫带来溢出效应,全面降低了贫困人口规模。而且,经济增长又倒逼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合理,促进了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减缓贫困效应。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从而使得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大幅降低。三是积极发挥政府财政职能。无论是投资性支出还是消费性支出,都是政府主体行为。扶贫专项贷款及扶贫发展专项资金,加速了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确保了贫困群众获得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改善了贫困地区劳动者人力资本状况,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充分发挥了政府财政职能。
我国扶贫专项资金大幅增长,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省级差异减少,助力减贫成效显著
扶贫专项资金大幅增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央和各级财政不断加强扶贫投入力度,财政扶贫资金支出在GDP中的占比以及在转移支付中的比重都呈现逐年递增态势。2019年5月17日,据媒体报道,2019年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已全部下达,共计1261亿元,连续四年保持每年200亿元增量。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节点,贫困地区条件差、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带动不强,亟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让群众享受更多改革红利,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
地方债务资金支出助力脱贫攻坚力度增强。2016—2017年,每年安排不低于6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支持贫困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中央财政明确用于扶贫的债务资金规模达到1091亿元。但也要看到,贫困地区文化、教育支出占比仅为5%左右,农村地区贫困群众尚未享受到与城市、发达地区同等的改革红利。
扶贫资金监管力度加强,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省级差异减少。近年来,在中央财政扶持贫困地区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省级差异逐年缩减。加之,扶贫资金运行动态监管平台建设持续发力,财政预算编制导向与约束作用不断增强,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成效显著,补齐脱贫短板助力脱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但也要看到我国中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仍然较高,人均财政支出额相对较低,贫困人口基数依旧较大,并且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财政民生资金的支出总额与贫困人口基数尚不匹配,人均财政支出额度与贫困发生率存在一定差异。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保障资金投入、调整支出比重、创新扶贫政策以及完善制度设计
保障资金投入,促进财政扶贫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全力保障扶贫专项资金投入。认真领会并切实贯彻执行财政支出在脱贫攻坚中的制度安排,有效履行中央对于地方政府划分的财政支出责任,合理分配财权、事权及支出责任。强化中央政府稳固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协调东中西部农村地区减贫工作,依托中央财政支出,强化地方财政扶贫力度。另一方面,优化财政资金支出路径。扩大民生资金支出在现有支出中占比,扩大扶贫支出比重,并将新增财政收入更多投向民生和扶贫领域,改变并扩大民生资金支出规模,促进扶贫产业升级,提升创新创业力度。在农林水支出存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的情况下,要采取措施增加存量,调整结构,扩大支出总量规模,形成稳步增长机制。
调整支出比重,优化财政扶贫支出结构。首先,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财政管理层级,科学厘定财权事权,增加扶贫领域财政支出,加大对重点领域经费保障,引导相关财政支出向农村、民族地区、困难群体倾斜,确保惠及更多贫困地区和群众。其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规范投融资平台建设,提高扶贫资金流动效率,确保扶贫攻坚专项资金稳定可持续。最后,合理安排城乡间的资金支出比例。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农村贫困人口“造血”能力。
创新扶贫政策,提高财政扶贫精准度。第一,深化贫困地区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推进扶贫领域“放管服”改革,修订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限制规定,多措并举落实整合资金保障要求。尤其是对贫困人口的资金扶持,要建档立卡、动态跟踪与监督,确保财政资金流向“有始有终”,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财政扶贫精准度。第二,推进资产收益扶贫政策。通过政府引导、帮扶指导的方式,促进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和生产要素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激发贫困地区市场活力,提高贫困人口财产性收入水平。第三,实现贫困地区差异化扶贫。针对不同深度贫困地区致贫原因尤其是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方面存在的先天差异,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财政调控能力,为减贫提供充分的财力保障。
完善制度设计,强化监督评价制度保障。一是强化财政资金运行监督机制。探索动态监管体系,突出内外结合多层监督,强化内部审计通报与整改反馈制度,细化财政监督责任分工,健全信息共享与协调机制,做好“追索有径、问责有人”的责任追究工作。二是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加快绩效评价法治化进程,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落实绩效评价配套设施,增强财政信息透明度,规范各种评价主体行为,做好信息披露、通报以及问责工作。三是深化政府购买与投资制度改革。加强政府财政职能制度设计,扩大社会需求与供给规模总量,通过政府购买、政府投资等影响生产要素价格,实现有效拉动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目标。
(作者为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李艳红:《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变化的分析》,《时代金融》,2016年第23期。
②刘畅:《农村公共投资、公共服务与中国益贫式增长》,《农业经济问题》, 2012年第6期。
③卢现祥、徐俊武:《中国共享式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基于公共支出、部门效应和政府治理的分析》,《财经研究》,2012年第1期。
责编/谢帅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