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何为产业链的韧性?现阶段,我国产业链的韧性水平如何,增强产业链韧性还需补上哪些短板?
产业链韧性根植于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强大的市场需求之中
产业链韧性是指在应对内外部冲击时,产业链具有防止断裂甚至化危为机实现更新升级的能力。通过全面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产业链韧性往往与一个经济体的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制度环境等紧密相关,我国产业链韧性正是根植于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强大的市场需求之中。
完整工业体系奠定产业链跃升基础。产业多样性能够降低风险集中度和增强危机抗御能力,产业链条更完整,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会更强。我国拥有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在中国都能找到,产业链比较完备,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增加了我国应对外部冲击时的韧性和回旋余地。
强大国内市场蕴藏产业链演化动力。我国人口规模超过全球发达经济体的总和,工业化、城镇化尚在加快发展过程中,每年有超过千万的农民工实现市民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正在跨过1万美元大关,中等收入群体达到4亿多人,市场主体据不完全统计达到1.1亿户。不论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还是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不论是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提升,还是中高收入群体消费升级,都蕴藏着巨大的生产资料消费市场和生活资料消费市场空间。强大的国内市场、多层次消费需求,为新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应用场景,有利于激发产业链环节活性,促进技术变革、产业变革和场景变革同步交互发生,从而打造基于扩大内需的全球价值链新优势。
要素供给优势支撑产业链水平提升。产业链韧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要素的现代性和配置的灵活性,高韧性产业链能够在冲击过后通过要素重组配置优化结构,进而实现向更高水平跃升。近年来,尽管我国成本优势有所减弱,但在人力资本积累、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经形成较强竞争力,综合比较优势明显。与此同时,新要素积累不断加快,目前我国海量数据快速增长,数据量年均增速超过50%,预计到2020年数据总量全球占比将达到20%,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条件。
部分产业链仍存在产业基础能力短板
从技术创新能力看,我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积累不足,一些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不强,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存在“卡脖子”和“断链”隐忧。近年来,我国通信设备、高铁、核电等实现快速增长,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掌握了核心技术。提高产业链韧性,需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积累。
从资源配置能力看,我国具有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跨国企业数量不多,国际知名品牌还比较少,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控制力不强。全球产业格局调整态势已经表明,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也是形成以我为主的国际产业链的关键所在。
从要素支撑能力看,目前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已经形成实效,但要素整体质量不高,且相对于商品市场而言改革明显滞后,要素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健全,行政性垄断和所有制歧视未能消除,城乡、区域之间要素流动的不合理壁垒还没有根本打破,阻碍了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
增强产业链韧性,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群体性突破。技术创新是增强产业韧性的根本保障,对产业演化路径和产业链重构过程至关重要。提高产业链韧性,需要着眼技术创新引领,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打造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强化产业重大技术(标准)的战略选择、预警机制以及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强材料、工艺、零部件等多领域创新主体协同研发,构建更加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撑引领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产业链韧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活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应着眼提升产业链控制力,支持竞争优势明显、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制造业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高端并购、强强联合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知名度、资源整合能力达到或接近世界级水平的领军型企业。优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和落实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降本减负、再贷款再贴现等优惠扶持政策,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企业。
加大应用场景培育力度。需求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也是驱动产业链升级的重要变量。要充分利用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加快市场培育,创建应用示范推广机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打通新技术和产业发展之间的通道,推动应用场景革命。积极补齐消费领域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兴消费,激发潜在消费,促进国内市场与壮大市场主体、提升供给质量的有效协同。
强化现代要素支撑。改善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依赖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需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理顺资源和要素价格机制,引入公平竞争性审查机制,尽快打破阻碍要素在城乡、区域间流动的壁垒和障碍,促进新的生产要素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领域和环节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同时,提升供给要素质量,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物质资本更新换代,提升资本形成效率以及数据治理能力,来一场深刻的要素效率革命。其中,将数据这种关键新要素低成本广泛地引入生产过程无疑十分重要。
以全球视角打造现代产业链。韧性是开放环境下的韧性,开放合作更有利于提升产业链韧性。要统筹处理好产业全球化布局和对内纵深转移的关系,通过完善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等,鼓励东部地区企业提升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供应链高端环节,有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工制造环节;鼓励企业通过品牌合作、技术协同等方式,加强供应链全球化布局,推动海外布局与国内产业协同互补,增强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和掌控能力,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