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党建 > 正文

为人才补短板的同时,别忘了“打枣”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到底是应该努力“补短板”还是最大限度的发挥长处,抑或二者兼顾呢?这就涉及到“木桶效应”和“打枣”理论。所谓木桶效应就是指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而“打枣理论”意为一个人的进步就好比拿着木板去打树上的枣,你能打到多高枝儿上的枣取决于最长的板,而不取决于最短的板。笔者以为,相比于补短板,用好最长的“板子”“打枣”或许更有意义。

赵玉平教授在分析三国中刘备的故事后指出:“根据木桶理论,刘备要想进步,应该使劲地来补短板。刘备也是这么做的,二十多年一直跟自己的短板较劲,但是毫无长进,大战大败,小战小败,最后败退到荆州的新野县。地不过一县,将不过关张,兵不满一万,四十多岁的刘备看不到任何前途。”

刘备武功不及关张赵,军事才能不如我龙凤雏。试想,如果刘备始终致力于补齐自己军事、武功等方面的短板,会有“三分天下”的局面么?“五虎上将”、诸葛亮庞统法正、自己的皇室血统(远近暂且不论)与仁德形象都是刘备“打枣”的“板子”,用好这些“板子”,自然能打到更多的“枣”。如果紧咬着“补短板”的定式思维,那些短板真的能补起来么?前面四十年都没有补起来的短板,后面几十年补齐的概率也很低了吧?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除开天赋异禀的极少数,一个人能在某一个领域有所建树也是不容易的。如果想将人才培养成为文学历史哲学数学天文文理都精通的“全才”,其难度可想而知。

相比于补短板,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长处,用好手中最长的“板子”“打枣”更容易实现。如果是适合搞科研的人才,就不要让他去从事销售;如果适合做后勤,就别把他放在业务一线;如果适合做群众工作,请别让他在设计院绘制图纸……一粒沙放在沙漠里,或许很难感受到改变。但如果把一粒沙放在眼睛里,恐怕没有人能忽略其存在吧?尽可能的扬长避短,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人才在最擅长的领域扎根才是对人才的正确方式,就像用最长的“板子”打最多的“枣子”。

用“打枣理论”培养人才并不意味着除了才能,什么都不需要。俗话说:才不够,可以学;德不行,很难补。没有良好的德行,有再高的才华再精湛的技能也难以支撑起精彩的人生。一个人出问题,主要出现在德上,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培养人才,德是基础,才是外延。这里的德不仅仅是个人品德,还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没有德的基础,才的外延就会收到限制。高尚的个人品德是人才干事创业的根基,和谐的家庭美德是人才干事创业的关键,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人才干事创业的核心,兼济天下的社会公德是人才干事创业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德”的基础,为“才”的展现拓展空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武圣关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猛将张飞“敬爱君子而不恤小人”,但这并不影响穿越千年历史后他们在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并不影响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在群星闪耀的三国书写自己的精彩。如果刘备试图消除关云长骨子里的那股“傲娇”,磨平张飞那一份“暴脾气”,将星璀璨的时代,是否会多两个“泯然众人”的角色呢?(王念一)

[责任编辑: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