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响中国 > 正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五个着力点

原标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五个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具体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着力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更加凸显,为了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改进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观点,有效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地落实落细。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要从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高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创作传播的引领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工作、贯穿社会发展各领域,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发挥好政策导向激励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彰显;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幅提高社会文明水平。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觉悟、文明素养、道德水准极大影响着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责任,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正能量和时代新风尚。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培育理性平和社会心态;有效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文艺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导向,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标准,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大力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推动形成尊重崇高、礼敬崇高、追求崇高的社会氛围;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推动文艺创新,提升文艺原创力;大力倡导“三讲”,抵制“四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有效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文化产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品质化水平;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互动,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理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辐射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者:王岩、王宗荣,分别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主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尧(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