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基层治理如何智对“舆情劫”(2)

核心提示: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征直接影响公共舆情的发生与扩展方式,公共舆情的聚合成倍加速,公共舆论的非理性程度有所放大。假若基层治理跟着舆情跑,忽视了“恶行效应”与“善行效应”的区分,可能会导致“海蛇效应”和“公共地悲剧”。基层化解“舆情劫”,须有自己的逻辑和节奏。

“公共地悲剧”。“公共地悲剧”也称哈丁原理。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1968年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一篇论文界定了“公共地悲剧”的概念。此概念最早在人口学领域使用,后被跨学科拓展延用。“公共地悲剧”的比喻是:公共草地上,生活着一群牧羊人。每一位牧羊人都有多获利的愿望,所以每位都有多养羊的冲动。虽然他们知道过度放牧,草地可能会无法承受。但获利的冲动促使某位牧羊人这么做了,获利了,而后其他的牧羊人就会跟进。最后,草地无法承载,牧草耗竭,悲剧发生。“公共地悲剧”在河流污染、空气污染、矿产资源开采、环境卫生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时有发生。“公共地悲剧”类事件因涉及多数人的利益,容易引起共鸣,常常导致公共舆论事件。

基层政府是公共利益的看门人、守护者,公共秩序的维护者。首先,制定“公共地”规则是基层政府的首要责任。没有规则,靠民众自觉行不通。哈丁反对以良心作为管理“公共地”的规范,他认为以良心作为规范反而有利于自私的个体侵害他人的权益。其次,当出现侵犯公共利益个案时,政府应当积极作为,遏制“恶行”,避免产生负面示范。不能等事态严重,出现公共舆情了再去处理,这时往往成本高、效果差,甚至法不责众。再者,出现侵害公共利益的事件后,不管侵害者的组织规模有多大、级别有多高,政府表态都必须明确,维护公共利益。否则,容易产生误解,公众会误以为政府维护破坏规则者,进而造成公共舆情中的被动局面。最后,基层政府应认识到公共资源有限,多方利益诉求都需平衡。基层社会治理不应该仅仅只让某一个群体特别满意,因为在公共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某一群体、个体完全满意了,就会影响其他群体的利益,或者因心理不平衡而引发其他群体的不满。基层治理追求的应当是多方相对满意。

基层舆情治理应有自己的逻辑与节奏

治理逻辑上,“一事一议”还是“建章立制”?治理节奏上,“急事先行”还是“要事先行”?

化解“舆情劫”,须有自己的逻辑和节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公共舆论导向虽然声音很大,需要回应,但不能成为基层治理的指导方向。在公共舆情回应中,需着重解决治理逻辑和治理节奏两个问题。

治理逻辑:“一事一议”还是“建章立制”?治理逻辑正确,“舆情劫”自然轻松化解。站在基层政府的角度,公共舆情实质上是一种挑战。如何应对,关键在于决策逻辑,而逻辑的起点是决策议题分类。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将决策议题分为四类:一是真正经常性的问题,民众日常生活、工作方面的问题多属于社会治理中的经常性问题。如民众买菜、日常交通出行等;二是在某一特殊情况下偶然发生,但实质上是一项经常性问题;三是真正偶然的特殊事件;四是首次出现的“经常性事件”。此类问题需要时间的验证,短期鉴别存在难度。管理学认为,没有分类就没有管理。我们分类舆情议题,目的是区别应对。针对偶发性议题,治理逻辑可以“一事一议”。而其它三类经常性议题都需要启动政策议程,从制度和规则层面进行改变,通过“建章立制”从根本上遏制问题的再生。

议题性质确认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逻辑错误是将“经常性议题”视为一连串的“偶发性议题”。另一种经常出现的误差是将真正的新议题视为“旧病复发”,因而仍延用旧原则。这样是“旧药治新病”,效果差强人意。移动互联下的公共舆情本身就是新议题,假如用旧的管控原则来应对,那就好比拿机关枪来打飞机。对于基层管理者而言,发生公共舆情,应当像彼得·德鲁克推荐的那样:总是假定该议题为“经常性”,总是先假定该议题是一种表面现象,另有根本性的问题存在。如此深度思考,决策逻辑正确,公共舆情的治理必将更具成效。

治理节奏:“急事先行”还是“要事先行”?化解“舆情劫”,基层治理应当有自己的节奏。提倡自己的节奏,不是主张无视舆情我行我素,而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节奏。理性分析不能单单考虑时间一个维度。按照时间维度来处理议题,管理学上称为“救火队长式”的管理,像消防队长一样,依照火警发生的时间顺序来进行管理,没有选择空间,自然谈不上高效。正确的做法还需考虑议题重要程度。从时间和重要程度两个维度可以将公共议题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既重要又紧急的议题。类似于上级布置的阶段性重点工作,此类问题肯定需要优先处理,所有的基层管理者都不会错过此类问题。第二类问题是重要但是不紧急的议题。冷静思考时,大家都知道此类议题重要,需要解决。但却常常被急的议题挤占了资源,被不断延迟。重要不紧急的问题往往涉及长远发展问题,假如不纳入日程解决,未来将演化为既紧急又重要的问题。所以,基层治理中,解决不好第二类问题,就会被动地天天应急。地区发展战略、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教育发展、新的经济项目培育等都属于重要而不紧急的第二类问题。第三类议题是紧急但是不重要的议题。此类议题时间上紧急,需要快速应对,但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第四类议题是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议题,当然可以搁置不理了。假如将所有的议题都当作第一类问题来处理,基层将不堪重负。依据时间和重要程度对公共舆情议题进行分类,厘清优先顺序,按此节奏应对,基层治理将举重若轻,“舆情劫”将转化为学习和改进的机会。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