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肩负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宜宾通过一系列举措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动力,走出一条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域经济、民生、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多方位的超常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实现从“万里长江第一城”向“长江科创生态城”的大步迈进。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 生态 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B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作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为全国各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指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引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宜宾地处金沙江、岷江交汇处,是“万里长江第一城”,肩负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一段时间以来,宜宾面临发展速度缓慢、县域经济脆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文明体制急需改革等问题,另外脱贫攻坚、新旧动能转换等多重任务相互叠加也集中显现,这些都对宜宾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实现当地经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宜宾面临的紧迫任务。
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中央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示范市,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升级传统产业、培训新兴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深化创新改革,全力打造开放型经济,推动“产、学、研、港、城”融合“双城”建设,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动力。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宜宾走出了一条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域经济、民生、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多方位的超常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实现从“万里长江第一城”向“长江科创生态城”的大步迈进。
在对宜宾近年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有关素材、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人民智库组织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于2019年8月上旬前往宜宾,开展实地调研、深入访谈,并结合问卷调查与在线访谈,围绕宜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背景、举措、经验、成效、启示等方面,展开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总结,形成如下报告。
宜宾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现实背景:多重任务、多维现实并存
集多个紧迫发展任务于一身
宜宾位于四川省南部、四川与云南交界处,是长江上游重要城市、四川省南向开放的枢纽门户。尽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长期稳定态势,但经济增速不高的情况也与之并存,县域经济脆弱、经济体量不大,以及“市强县弱”的局面未得到根本转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制约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尽管当地生态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条件一般,产业结构性污染未得到彻底根治,环境管理体系仍有优化空间;传统产业转型还未深入,新兴产业培育有待推进,民间投资活力尚未完全激发,资金筹措难、部分重点项目推进不理想的现象亦仍旧存在;此外,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截至2018年,宜宾尚有4个贫困县待“摘帽”、167个贫困村待退出、6.74万贫困人口待脱贫。不同维度、不同领域的发展问题相互叠加,加剧了宜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
要想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破除发展瓶颈,并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打好现实根基,宜宾面临着经济、生态等领域的多重发展任务: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建设生态宜宾;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相关功能配套,建设宜居宜宾;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全面脱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对于宜宾来说,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多方面的发展需求,这无疑也对当地党委政府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构思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区域内外发展任务并重
对于宜宾来说,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统筹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之间的发展需求,更要实现好区域内外的统筹发展。
区域外发展层面,面对当前四川省经济发展“一市独大”的局面,四川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即在支持成都做强“主干”的同时,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作为四川南部重要发展阵地,四川省委省政府更是对宜宾提出了打造全省经济副中心的目标要求;面对四川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战略目标,以及省委提出的全力支持宜宾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的指示要求,宜宾必须把握好这一重要发展机遇,完成好任务,以成为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区域性国际旅游度假中心、区域性国际信息服务中心为方向,加快推进建成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
区域内发展层面,中心城区“一区独大”,各区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宜宾当前的发展现状。根据2017年数据,宜宾市各区县经济总量排四川省全部183个县(区)前100名的仅有4个;除宜宾县城外,全市仅有12个城镇常住人口超1万人,而宜宾县就占据了其中6个;2017年宜宾全市城镇化率为48.12%,低于全国、全省城镇化水平,宜宾城镇一体化发展任重道远。为解决好县域内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探索翠屏区、宜宾县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区)如何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以及实现不同县(区)间、城乡间人口的双向流动,实现城乡统筹优化发展等方面,宜宾还需下足功夫、铆足干劲,寻求新的区域内协调发展突破口。
产业、民生等领域存在诸多短板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涉及诸多领域、诸多维度。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扶贫、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做到保基本、增供给、强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应有之义,处理好新旧动能转换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在当前发展阶段,宜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短板,集中体现在民生和产业两大领域。
在民生领域,宜宾城市建设相对滞后、重点城镇集聚辐射能力尚未全面形成;虽然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但宜宾部分县(区)仍存在自然生态环境差、农村人居条件恶劣、乡村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即将实现,当前宜宾尚有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亟待“摘帽”,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在产业领域,宜宾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面对传统产业比重大、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以及当前传统产业正在转型,新兴产业尚在培育,短期内难以形成经济高速增长有效支撑的现实情况,特别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经济发展尚未引起各界足够重视,均对宜宾今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更好满足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方面形成巨大挑战。
承载“发展”和“保护”双重重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为全国各地树立起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方向。作为长江上游地区乃至我国重要的生态保障区,宜宾的生态文明建设对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以及生态屏障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如果不彻底改变“以环境换发展”的落后观念,不仅当地资源将消耗殆尽、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其自身也终将丧失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空间、发展后劲。如何进一步强化社会各方面、各领域对于“抓环保就是抓发展”的认识,如何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控环境风险隐患,如何加大对环保督察问题的整改力度,等等,都是当前宜宾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思考和正在解决的重要问题。
与此同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并不是要片面地以舍弃经济发展为代价换取良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对于长期以传统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宜宾来说,面对当地工业、农业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这一实情,如果仅靠“一刀切”强制手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饮鸩止渴的行为。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发展适合的产业,推动宜宾的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实现新兴产业的从无到有,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最终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的双赢发展。保护与发展两方面的任务,客观上增加了宜宾高质量发展的难度。
宜宾实践:“科创+生态”推动超常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是有效率的发展,是和谐的发展,也是长久可持续的发展,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宜宾地处金沙江、岷江交汇处,肩负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其关键性的地理位置以及四川省赋予的重要战略定位,使“绿色”成为宜宾的发展关键词、行动度量衡。对此,宜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并按照四川省委的指示要求,树牢绿色发展理念,以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建设好“长江生态第一城”。
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以“守住一江清水”的担当,扛起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旗,加快推进长江生态修复保护示范带、经济协同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示范县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使“绿色”更可持续,宜宾大力培育新动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鼓励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从机关、学校、社区等入手,加大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将绿色低碳生活进一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中,真正做到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绿色化”。在此次针对宜宾当地公众开展的调查中,分别有56.41%、35.20%的受访者认为宜宾在“推行绿色发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与“比较显著”的成效。为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有效保障,宜宾相继出台了生态文明改革方案、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等9个改革方案,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修定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机制,为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打下基础。一系列的举措,使宜宾真正做到从制度上为绿色发展提供保障,从基层中为绿色发展汲取能量。宜宾在推动绿色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效,也为公众所认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宾”成为受访者印象最深刻的宜宾高质量发展实践。
以科创为引领,将高质量这一导向和原则贯穿发展事业全过程
高质量发展,代表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将高质量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有效回应。具体实践中,宜宾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针对科技和人才对产业转型支撑不足的状况,坚持把产业兴市、科教兴市作为产业转型的突破口,深入实施《关于加快推进宜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建设的意见》,以高质量科创发展作为补齐发展短板的突破口。
在工业领域,宜宾认真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找准当前阻碍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发展失衡、经济体量不大等问题,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大力培育智能终端、汽车、轨道交通等高端成长型产业,实现科创型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强势崛起;紧抓自身所处“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五粮液集团的龙头作用,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提升当地特色品牌市场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大力推动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建设、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创新为引领,培育一批高新技术、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宜宾以“科创”为高质量发展关键词,通过一系列举措,确保产业转型始终朝着“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方向前进,使得当地经济发展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通过对宜宾当地干部群众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宜宾在推动“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以及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宜宾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新动能新活力”等方面所进行的实践、所取得的成就也受到了受访者的高度评价。
形成覆盖各个地区、各个领域的科学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要实现区域内各县(区)、各领域、各群体的均衡发展,必须放眼全局,立足自身重要战略定位,充分考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因素,以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来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保证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对此,宜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总体要求,落实四川省委指示精神以及赋予宜宾的重要战略定位,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565”整体谋划,即确定五大发展战略、设立六大发展目标、力争建设好五大区域中心,以更好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化、一体化发展。
在顶层设计具体化的实践中,宜宾充分发挥自身自然资源优势,健全“全域宜宾”规划体系,力争将宜宾打造成为更高品质的健康城市、绿色城市、公园城市、人文城市、美丽城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方向,推动“双城”建设,打造科教强市;加快构建“铁公水空”立体交通体系,为全面开放提供设施支撑;创新打造就业扶贫品牌,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全面建立扶贫长效机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宜宾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以开放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结构优化,以产业发展促进民生福祉,通过找准各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整体推进的方式,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改善。
坚持深化改革推动治理现代化,为建成“生态科创城”提供坚实保障
现代化地方治理需要完善政府职能,实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切实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地方治理现代化既需要将顶层设计作为改革推进的规划指引、方针导向,也需要将基层创新作为推动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对此,宜宾牢牢把握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充分结合的改革要点。
一方面,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宜宾全面把握“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对准需求侧,以解决结构性问题为方向,以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为目标,从要素供给、制度供给等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等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结合不同园区产业定位,优化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提供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力量,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推动国资国企改革,以“一类一策”“一企一策”推进市属骨干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制定出台《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办法》,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另一方面,宜宾深刻认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大对自下而上改革创新、改革探索的支持力度,以“双城”建设为重点,加强与四川省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坚持“科教兴市”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通过出台《宜宾市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措施》《宜宾市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提供政策保障;构建“苗圃产业园+创客空间+科技孵化器”的孵化培育体系,为基层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对全市工作的统一领导,以及对基层创新的鼓励推动,宜宾力争最大限度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活力。
注重发挥国有企业支撑、服务当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作用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宜宾牢牢把握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定位与作用,制定《关于进一步支持五粮液集团公司做强做优做大的实施意见》,加快推动以五粮液集团为代表的市属重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促进国有企业为推动宜宾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挥更强大的作用。
在加强国有企业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五粮液集团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宜宾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引导,通过强化品牌建设,塑造品牌影响力、制定“1+3”产品战略,推动酒业主业与多元产业协调发展,通过数字化转型、优化管理经营模式等创新举措,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同时,五粮液集团立足国企定位,勇于履行社会责任。在助力脱贫攻坚中,五粮液集团注重发挥自身产业优势,推进产业扶贫,以“造血”为主要扶贫方式,创新开展“扶贫车间”“订单收购粮食”“定点投放岗位”等扶贫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稳定收入;在坚持绿色发展中,五粮液集团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整合资源,发展白酒产业循环经济,同时基于自身所处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地区这一重要地理位置,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要原则,以惠及民生为主要目标,高标准打造集特色生态、文化体验、工业旅游为一体的世界级一流产业园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五粮液集团深入贯彻四川省委关于“确保五粮液的纯正性、一致性、等级性,提高品牌辨识度”的重要指示精神,从研发、生产、质管、品保、营销、渠道建设各环节、各领域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自身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在助力宜宾进一步开放发展中,五粮液集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积极响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推动本地国企“走出去”。
五粮液集团通过自身实践表明,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不应仅以实现企业效益为发展目标,还应承担起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同时以实践作表率;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还包括满足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保障当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调查显示,以五粮液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在助推当地高质量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在本次问卷调查中,问及“如五粮液集团这样的当地大型国有企业,在推动宜宾高质量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如何”,有70.5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显著”,还有25.76%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显著”。
做实基层党建,强化党的领导地位和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应切实发挥好作为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了更好发挥党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宜宾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始终把党组织建设摆在首位,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走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在具体实践中,宜宾以被中组部定为重点指导的开展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引领行动的示范市为契机,成立纠正“四风”常设办公室,制定《宜宾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十二项措施》《市委市政府十项规定实施细则》,加强党建示范创建,扎实抓好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区、农村等各方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党组织建设重点在基层。宜宾下辖各县(区)严格落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如高县探索区域化党组织联建,构建“区域党委+党总支+支部+党小组+党员”组织体系;成立四川省首个乡村振兴大学堂并下设4个讲习所,推进“党员+能人”递进培养。翠屏区委充分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进行全域规划、分类实施、梯次推进、整体提升,确立组织、阵地、队伍、制度、服务、智慧党建、形象展示七大支撑体系。长宁县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在下长、古河等乡镇探索推行“总支统领,组织联建、区域联治、产业联推、利益联享”为主要内容的“一统四联”区域化党建富民模式,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宜宾及下辖各县(区)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以党的领导统筹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为发展提供正确导向,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
积极营造共谋、共参、共促绿色发展、科创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不仅仅是沿江各地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格局,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共治格局、创新格局,不仅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推动当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建成“长江科创生态城”的必经之路。在本次调查中,超过40%的受访公众对宜宾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肯定。
宜宾加大政府与企业、社会间的互促互助力度,从而更好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如,通过召开工业发展大会,授予包括五粮液集团董事长李曙光在内的企业家以“卓越企业家”“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通报全市工业经济及工业园区绩效评价结果,极大提振了宜宾当地企业的发展士气,进一步激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举办第一届中国国际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大会,在带动当地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宜宾智造”打响名号;举办国际(宜宾)茶业年会、竹产业项目推介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等活动和展会,推动传统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对此,75.80%的受访者表示“政府、企业、社会有效互动”对宜宾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为了更好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宜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全民免费体检、高中阶段学费补贴、提高环卫工人待遇、“四好农村路”建设等惠民利民举措,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扩大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仅2019年,宜宾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共2550场次;打造《最后一公里》《东方有竹》等影视作品、原创剧目,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文化作品加强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加强对当地企业的激励推动、对当地群众的宣传教育,宜宾有效激发了社会各主体共促绿色发展的动力,为社会全面创新增添了生机,在让社会各群体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性、能动性。
宜宾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实践的前瞻与启示
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心无旁骛地推动新发展理念、中央有关精神落地生根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了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再先进的理念如果得不到落实也是徒劳的。宜宾实践所取得的发展成效表明,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将中央、省委重要决策部署付诸实践,从内心深处认可、理解新发展理念,并将之贯穿于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
首先,作为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应在思想上对新发展理念有清晰、正确的认知,以确保在行动上与中央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应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对中高层领导干部的教育指导,帮助其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学真懂新发展理念,真正做到使新发展理念入脑入心、使新发展理念树立树牢,使理念更好转化为行动,确立思想上的自信与自觉,并向下起到表率作用。
其次,在顶层设计上,地方要做到对中央顶层设计的全面承接,确保中央重要战略部署及时落地落实,为地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使中央精神落地生根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宜宾实践表明,地区发展应在把握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在国家、省级重大发展战略中找准机遇,从而更好谋划发展策略、制定全方位的顶层设计,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形成由市级主要领导牵头挂帅,基层干部主动落实,社会各界全面参与的发展格局。同时,新发展理念的落实离不开广大干部的主动作为,对此,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出台更健全的正向激励机制与容错纠错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指示精神,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帮助领导干部卸下思想上的包袱,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改革创新实践中,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当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最后,确保政策的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基础上制定政策措施,这也是保证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对此,其他地区可参考借鉴宜宾的实践经验,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调研”等形式,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全面把握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深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让调研成果真正体现并反映实情,为决策制定提供支撑。
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着眼长远,科学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全过程中减量、存量与增量的关系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推动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宜宾以及长江经济带沿线诸多地区,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宜宾的实践表明,以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减量、存量、增量之间的关系。而处理好减量、存量与增量三者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处理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将供需循环起来,变成长效增长动力;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经济的关系,传统产业是发展新经济形态的基础,新经济是帮助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突破。要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创新发展,必须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固有产业基础、挖掘未来发展潜力,将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动仍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打造新兴产业相结合,以更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也是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基于宜宾实践,其他地区尤其是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要实现“减量”目标,首先要对“减”的意义、“减”的对象有充分正确的认知,实现“减量”目标应重点抓好电力、煤炭、建材等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这既是绿色发展的根本要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做好“减量”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同时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以产业政策引导、信贷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导市场投资方向。要做好“存量”工作,关键是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主要可从三方面入手:通过制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计划,引导并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引导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传统产业,积极主动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共享技术、人才等资源,实现产业转型;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巩固当地既有品牌,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帮助当地传统企业实现向品牌经济的发展转变。打好“增量”基础,一是要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促进新兴产业与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加大科研投入与科研力度,推进成果就地转化与利用;二是“以点带面”,以重点区域开发,打造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主导产业的规模水平和集聚度;三是找准重点培育产业,建立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整体竞争力;四是发挥好政府的服务职能,创新企业服务模式,确保政府全程跟进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以更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保障,真正做到“引得来,用得好”。
宜宾实践的启示也在本次调查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有58.61%的受访者表示“清晰的产业规划与发展定位”对宜宾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紧抓源头,推动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加快转变、跨越式更新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增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长期以来,由于受自身发展条件、发展基础、政策倾斜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以期通过国家批项目、拨资金、下政策,以及其他地区对口帮扶等“输血”方式保温饱。面对这种只求稳定而忽视经济发展的落后思想,必须从决策层入手,加强培育当地领导干部抓机遇、争发展的责任感,激发领导干部敢想敢干敢创新的探索精神,树立起面向市场、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思想观念。一些地方除了领导干部缺乏工作热情外,群众的“思想贫困”也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教育落后等原因,致使一些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乡镇、乡村群众接触外界新鲜事物的机会十分有限,其对外部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的了解仍存在滞后现象。长时间形成的路径依赖效应,使得这些地区的贫困群众适应和习惯了当前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或多或少存在不想也不愿了解“外面的世界”的情况,导致党和政府的脱贫攻坚举措难以落实,即便落实下去,也很难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宜宾实践表明,解决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紧抓解决干部、群众思想落后这一源头问题。在转变领导干部思想作风上,应打破传统思维,以更高标准审视发展现状,其他地区可借鉴宜宾的实践,开展“大讨论”形式,找准思想上的落后与不足,针对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满”“傲”“骄”思想,增强干部的“归零”意识、危机意识、赶超意识;以目标凝聚共识,围绕地区实际,制定发展战略目标,并以新目标为方向,形成全域共进、共赶超的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加强干部能力培育,围绕产业转型、脱贫攻坚等领域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提升当地领导干部抓发展、促改革、保民生的能力;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党性锤炼,强化“四个意识”,强化“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认识;围绕建设一支“敢打胜仗、能打胜仗”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大力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到一线历练,切实加强干部培训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此外,在帮助群众转变更新思想观念上,应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大力开展文化服务活动等,引导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逐步摆脱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束缚,跳出固有的发展思维定势;同时,综合发挥各级党政职能部门、领导干部、先进典型事例、模范的教育引导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新发展理念、新思想观念的普及和深化。
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建强文化,以高质量文化激发、汇聚高质量转型创新的内生动力
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对于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尤为重要。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保障区,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虽然生态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尤其是长期以来以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方式,导致当地资源消耗巨大,环境问题愈发严峻。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式,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绿色产业,宜宾大力推进以“蜀南竹海”“文兴石海”以及茶文化、酒文化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并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共同体”,发展健全产业链,以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生动践行“两山”理念。当地公众也对宜宾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给予高度肯定,92.89%的受访者认为发展茶文化、竹文化等特色产业对于宜宾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宜宾所取得的成效表明,为适应更高标准的高质量发展要求,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应加快发展以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为特点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文化产业建设,首先应从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入手,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实施一系列与特色文化产业相关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及产业规划,整合要素资源,明确文化产业功能定位,鼓励产品创新开发;充分借助文化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业的内涵与品质;扩大招商引资,尤其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推进涵盖景区开发、休闲康养、特色小镇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充分结合“吃住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建立全域式旅游发展模式;在加强品牌建设的同时,积极在当地或外部地区开展文旅推介活动,扩大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知名度、影响力。
此外,在建强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同时,必须加快城市文明建设,形成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民风民俗,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为城市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通过评选“道德榜样”“模范标兵”等典型代表人物、事迹为城市文明建设树立模范典型;结合地方特色、产业特点组织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为城市文明建设激活群众力量;广泛开展乡风文明专题培训,促进农村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
宜宾正是通过从文化产业建设、城市文明建设两大方面入手,以高质量的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走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以崭新昂扬的社会精神面貌为高质量发展凝聚精气神、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由内向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课题组负责人:李雪林,执笔:李 懿 董惠敏】
参考文献
[1]人民智库:《绿色理念引领下的沁源转型实践》,《国家治理》,2019年第26期。
[2]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9年8月31日。
责编:臧雪文(见习) / 司文君(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