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治国安邦的中国之道

摘 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人民性、整体性、创新性、系统性,是国家治理的“本”和“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制度的“用”和“表”。在推进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要注意协调二者间的关系,用制度规范治理,用治理巩固制度。

关键词:国家制度 治理现代化 中国之治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在科学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和彰显了治国安邦的中国之道。

中国之治的政治性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确保我们国家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前进,才能确保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康。目前,关键是要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因此,必须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作为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中去。一是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进一步强化党的性质和宗旨;二是要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三是要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进一步加强党对国家和事业的领导;四是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进一步密切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五是要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进一步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六是要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进一步明确党的任务和责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人民军队,是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军队国家化”“军队非政治化”等错误言论,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明确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到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这样,才能确保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正确政治方向,才能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才能确保完成实现祖国统一、保卫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党还必须善于领导,因此,必须围绕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同时,要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要善于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转换为立法建议,用法律保障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中国之治的人民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因此,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去。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我们必须将人民主体地位贯彻落实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中,并使之成为我们国家制度的内在设计和内在规定。在经济上,要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参与经济治理,推动经济管理和经济治理的民主化。在政治上,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要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文化上,要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治理,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在社会治理上,要在共建的基础上推动共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生态治理上,由于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因此,必须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

在长期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根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须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加强国家制度建设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支点和内在要求;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的科学理念,健全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权益保障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共同开创生气勃勃的创造性局面。

中国之治的整体性

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必须从整体上加强国家制度建设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力避免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碎片化。

从其构成来看,国家制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以及党的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围绕着这个整体,我们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我们要立足于这个整体,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升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

从其任务来看,我们要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在经济领域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政治领域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我国文化领域中的根本制度,规定着我国文化制度的根本属性。因此,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统领文化制度建设,提高文化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国的制度优势。

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的“本”和“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制度的“用”和“表”;我国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必须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用制度规范治理,用治理巩固制度,协调推进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之治的创新性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必须充分发挥这一显著优势,以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现在,我们必须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落实在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中去,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我们治国理政科学化的能力和水平。其中,在生态文明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将提升生态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就是说,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推进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换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创新安排。在外交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推动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更好转化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创新安排。在社会治理领域,中国共产党同样进行了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十八大精神,而且突出了民主协商、科技支撑在社会治理中的创新作用。

目前,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新科技方兴未艾,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科学理念,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通过科技创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中国之治的系统性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按照系统性原则和方式,加强国家制度建设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科学的系统,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在这一系统框架中,我们党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总体布局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战略布局则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前者是我们党对社会有机体系统性的科学认知,后者是我们党对社会有机体系统性的战略运用,二者具有内在联系。

在长期治国理政的科学实践中,我们党推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显著优势,可将之集中概括为“十三个坚持”。“十三个坚持”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全面依法治国、全国一盘棋、各民族统一平等五条优势,集中体现着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治理的优势,是管“总” 的方面。第二,经济制度和治理、文化制度和治理、社会制度和治理等三条优势,是“五位一体”中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具体展开和成功实践,要进一步转化为制度设计和治理原则。第三,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坚持党指挥枪,坚持“一国两制”,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五条优势,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条件。上述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一个科学整体。

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个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体系同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前四条,即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是国家治理的政治保证,充分体现政治挂帅的要求。其次,中间五条,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五位一体”中的政治之外的制度安排和举措。第三,最后四条,即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国家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障条件。十三个制度体系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开端,以“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为收尾,共同构成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系统。

总的来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发布的公报,集中体现着中国之治的经验、谋略和智慧,是我们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纲领。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项目批准号:18VSJ00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杨信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8年第4期。

[2]张云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初探》,《探索》,2019年第4期。

[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责编:王茂磊 (见习)/ 罗 婷

责任编辑:luoti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