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理论前沿 > 正文

杨亚俊:脱贫攻坚重在精细精准

精准脱贫,重在精细化。精细的核心是分析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只有以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工匠”精神与“绣花”功夫抓细抓实每一项工作,才能精准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精准脱贫,重在精细化,用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成效。精细的核心是分析致贫原因,缺技术就要加强技能培训,缺资金就要做好金融帮扶,因病致贫就要做好医疗救助;精准就是对症下药,有劳动能力的推动就业,符合政策的积极帮扶落实。只有瞄准个体,实施“量身定做”,才能精准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我们只有以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工匠”精神与“绣花”功夫来抓细抓实脱贫攻坚,一村一村地精准施策、一户一户地对症下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各个击破,才能让全区贫困群众如期脱贫,让更多的贫困户受益,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贵港市港南区位于广西东南部,“十三五”时期,全区认定贫困村50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4万多户4.74万多人。扶贫工作如何在精细精准上做文章,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今年10月,我再次到桥圩镇锦垌村走访。

我首先来到因学致贫的潘长君家。今年13岁的潘长君,自从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后,就和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无劳动力无收入是他家致贫的根本原因,保障生活、医疗、求学是他家的迫切所需。

我告诉潘长君的爷爷潘蔼章,潘长君这学期安排在市里读书后,我去看望过他,小潘读书很自觉,请他放心。同来的扶贫干部告诉我,潘长君的奶奶张仕娣已经落实困难残疾人每月80元的生活补贴,3名家庭成员也已落实B类每月648元的低保金。

保障潘长君顺利完成学业,单单依靠政策层面的“雨露计划”补助和教育补助各1500元显然是单薄的。借助社会力量,弘扬扶贫济困、人心向善的传统美德,既使爱心企业的社会责任得到体现,又为贫困群众摆脱困境,是个双赢的举措,这个路子值得深入探讨。此前,通过努力,我联系到爱心企业桥圩福禄好家具城和马可波罗慈善基金会,每个学期开学前组织捐资助学活动。今年秋季,分别为潘长君捐献爱心助学金2000元和1500元,捐资助学活动将持续至潘长君学业完成。

近年来,港南区严格实行“双线四包”责任制,抓实控辍保学工作。2019年,全区4749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获得各类教育资助407.86万元,3044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获得“雨露计划”学历教育补助513万多元。

此外,医疗保障方面,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和慢性病就医保障方面,今年8月底,区医保局和卫健局组织医疗专家免费上门做慢性病诊断鉴定筛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共鉴定筛查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4686名,上门服务132名,筛查确诊患特殊慢性病群众1186名,办理慢性病证1186份。

在村民叶寿恒家里,我一面完善扶贫手册,一面和叶寿恒拉家常。

叶寿恒家脱贫前在八塘砖厂务工,由于路途远,工作很辛苦,几乎没时间照顾家庭。他的妻子庞春梅在家务农,两个孩子分别读大学和高中,家庭收入低、支出大,需要帮扶的事项是实现有力的就业增收和教育扶持。

于是,我推荐叶寿恒到桥圩镇木板厂工作。现在,工作地点离家近,早晚可以回家照顾家庭,空闲时间还能种粮种菜,每月基本收入都有3000元;庞春梅在桥圩镇做零工,月收入1500元。

通过扶贫政策,叶寿恒家还获得产业奖补优质稻补助2000元,两个孩子获得“雨露计划”教育补助1500元和3000元。

近年来,港南区坚持在“拔穷根”的同时“种富根”,以产业为支撑,制定了《港南区贫困户稳定增收扶持方案》,按每户扶持2000元标准,对全区符合条件的9734户贫困户投入扶持资金1946.8万元,由各镇(街道)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扶贫产业基地,将贫困户吸纳到基地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使脱贫攻坚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作者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韩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