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学区教育教学辅助中心主任王越在北京市劳动教育大会分论坛上做主旨报告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学区教育教学辅助中心成立于1999年,原名海淀学区劳动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坐落在中关村核心地区,占地面积343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989平方米,专业教室18个,年接待3万余人次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技术实践活动。中心成立二十年来,结合中心优势资源,努力开发建设适合青少年实践活动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多举措、多形式建设开发基地功能,服务区域内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体验,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
我们把教辅中心比作万花筒,三色阳光课程如同三菱镜面,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万花的世界。从这里望去,孩子们的兴趣、潜能、天赋在老师们智慧之光的照射下,通过三色课程变换出丰富多彩的子课程,产生多彩的成果,多样的能力,多维的发展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全面阐述,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相较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劳动教育本身有其独特性,注重实践经验,强调亲身经历的实践性品质,同时要求学生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手脑结合,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结合。这一独特性使得劳动教育的实施开展需要现实的劳动环境,使学生在其中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劳动生产和实验创造。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提供教学场所、实践工具、教学内容及师资等劳动教育必需的基本条件。
一、多举措开展基地建设,提升基地教育能力
(一)找准职能定位,确立办学理念,完善顶层设计——劳动教育实施的办学方向
中心立足实际、充分调研,明确中心职能定位,确立中心办学理念,通过顶层设计规划发展路径,确定实施劳动教育的办学方向。中心以“辅学育人”为核心价值追求,践行“手脑并用、自主探究、发展特长”的培养模式,“阳光、积极、快乐”的育人目标,努力实现“树德、增智、健体、益美”的办学宗旨,积极主动接待区域内中小学校、学生开展各类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活动。
(二)科学构建“三色阳光课程”体系——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抓手
课程是学生开展教育的基石,是提升活动质量的载体。基地建设要把课程建设放到首位。近年来,中心结合课题研究,科学有序开展三色阳光课程建设工作,聚焦实际,明确课程建设目标,科学构建“三色阳光课程”体系,丰富学生课程资源,建设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抓手。
1、开展课程调研,关注课程建设深度、梯度和维度
我们通过编写《海淀学区教辅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调查问卷》对教职员工开展中心文化访谈,开展调查研究。调查问卷设计分三类群体(中心教师、服务学校、学生)通过对课程需求开展问卷调查,收集有效样本,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数据分析,从课程内容、学习需求、课程评价、教师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整理,撰写调研分析报告;在充分分析学校课程情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调查,了解现有课程的实施情况,发现学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学校课程情境分析和学生需求调查,完成我中心《学校文化报告》、《综合实践“三色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问卷调研报告》,为原有课程梳理与“三色阳光课程”建设提供依据。
2、构建课程框架,注重课程内容客观、科学和连贯
中心在充分调研、客观分析、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完善与构建顶层设计,确立“辅学育人”的核心价值追求,以“阳光、积极、快乐”为育人目标,选定黄绿蓝三色为校园环境建设的主打色,课程建设的设想与构建与育人目标与学校环境建设相统一,在贯彻新课改精神,梳理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创建了“三色阳光”课程框架。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聘请专家配合执教老师,针对一线教学状况,对我中心三大类共六十余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深度挖掘。我们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将每项课程进行细分,从小学一至六年级分学段建设形成每个课程不同梯度的活动内容,并在日常接待工作中组织安排课程实施,开展实验工作。在中心“辅学育人”的课程哲学引领下和课程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注入专业性、实践性、实用性、科学性、前瞻性的研究理念,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把握课程门类之间的关系,梳理学校课程结构,依据不同领域确立:“炎黄课程”、“生命课程”和“未来课程”三大类精品课程,构建教辅中心“三色阳光课程”体系,形成课程结构图谱,编辑《辅学育人》及《三色阳光课程》学生用书。
(三)教师培训实效,聚焦专业成长——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力量
中心重视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
1.“青蓝之约”,私人订制教师专业培养计划
中心依据教师的特长、兴趣以及自身能力,量身设计教师专业培养计划,邀请非遗专家与中心教师建立“青蓝之约”的一对一师徒结对培养机制,定期开展专业课培训及阶段性的师带徒研修活动。依据“三色阳光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实际需求,中心邀请各领域专家和非遗传人,对全体教师进行陶艺、茶艺、烹饪、雕版印刷、扎染等课程培训,全方位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以中国茶艺课程为例,首先教师接受高端系统专业培训,进修为中级茶艺师,并组织专家及全体教师结合校内小学综合实践和初中通用技术课程要求,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有效评价方案。在有了专业的教师后,学生才能受到专业的指导,学生从学习茶礼,了解茶器开始,到六大茶类的冲泡技巧,品茶方法,到茶叶基本制作工艺均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自身修养的提升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每学年中心还结合培养效果确定教师的授课专业,保证课程实施效果。
2.举办课程展示与研讨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展示教师风采
中心多次举办课程展示与研讨活动,积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锻炼与展示的平台。2016年中心召开北京市教育科研成果现场会,展示“三色阳光课程”建设与教学成果,中心主任及课题组成员做课题研究的主题发言,开展含“非遗小传人”项目在内的《雕版印刷》、《双喜字剪纸》、《魅力扎染》、《泥条盘筑》等20余节公开课,得到市区县综合实践教师及教育同仁认可。2017年召开了北京市综合实践课题宣传推广活动,全体参研人员进行了结艺、剪纸、扎染、种植等15节研究展示课,获得多家媒体及社会关注,并被认定为市级综合实践示范校。 2018年召开海淀区综合实践骨干教师工作坊交流活动,进行《直线锯割七巧板》、《魅力中国结梅花络》、《传统美食山楂糕制作》课程展示,广受好评。教师培养工作有效地促进中心教师专业成长,区级骨干、学科带头人教师数量由2015年的4人,增加到2019年的8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骨干教师数量占到教职工的42%。
(四)探索实施策略,固化教育成果——劳动教育的推动路径
中心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寻求外力,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先后参加了多项全国劳动技术及综合实践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建设,成功立项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的《海淀学区教辅中心综合实践“三色阳光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等五项国家级、市区级课题。随着研究的推进,我们在“三色阳光”课程框架及学生用书的基础上,依据综合实践学科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普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确定“三色阳光课程”系列教材编写内容,开展课程群校本教材的系统建设,大大丰富了校外教育课程资源,增强校外教育创新能力。首先我们加强研究,明确课程功能,选择专业项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指导思想,明确每一门课程的具体功能,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专业项目。如:快乐烹饪——指向学生的生活及生存能力培养;光影天地——指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在具体课程建设中坚持以能力培养为重,既关注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又注重人文底蕴、社会参与、职业体验的渗透,采用多维度立体建设课程结构,滚动发展课程内容。内容确定上坚持发展性原则,每学年都根据教学反馈,调整内容安排,补充新课程。在具体内容安排上坚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的特征,分年级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细化具体要求,编写“三色阳光课程”校本系列教材,陆续完成出版了《茶韵》、《快乐烘焙》等校本教材,并在北京市校外教育资料评选中被评为三等奖。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引入STEAM学科融合的先进教学理念,选择时代性强的人工智能、创客课程等内容,采用先进的二维码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富有时代特征的新技术教育课程,编写并正式出版了《快乐科普多媒体》及线上自主学习课程和《STEAM创意工程》两本教材在北京市校外教育资料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在一段时间的研究沉淀后,收集、总结和固化研究成果,编写了《综合实践课程优秀课例集》,陆续开发了10项精品校本课程。炎黄课程:《茶韵》、《木艺工坊》、《青花陶园》、《魅力扎染》;生命课程:《快乐烘焙》、《二十四节气》、《百草园艺》;未来课程:《快乐科普多媒体》及线上自主学习课程、《三D创意》、《STEAM创意工程》
(五)统筹资源,整合力量,拓宽视野——劳动教育的突破和发展
教辅中心积极将优质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共同开发建设劳动技术教育活动实践基地,引入优质师资力量成为教育人才。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如海淀区文化委的专业指导;在课程实施及实践活动开展中,建立与北京市茶业协会、扬州雕版印刷研究中心等社会资源单位长期合作关系,为教师研习培训、学生传承体验提供保障。同时我们转变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师教学理念,提出“能者为师”理念,中心教师常规教学,定期开展“大师课”等活动引入非遗传人进课堂亲授指导,积极探索双师教育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际获得。
二、多形式组织劳动教育实施,提高区域服务能力
(一)搭建活动育人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普及水平。
1.“三色阳光课程”实践体验活动
我中心位于海淀教育核心区,接待学生活动数量多,服务学校覆盖面广,服务惠及中关村学区、海淀学区、北太平庄学区、五棵松学区、温泉学区等多个学区,包括中关村第一小学、北师大附属实验小学、八一学校等30余所单位,与学校和师生形成良好协作关系,起到补充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三色阳光课程”实践体验活动是教辅中心的传统品牌活动项目,现教辅中心每周二至周五全天接待各校学生来中心参与“三色阳光课程”体验,开展劳动技术教育、非遗主题和各类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开设二十多个专业课程百余项活动内容,服务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初中一至三年级学生。中心平均每日接待300多名师生,每学年接待3万余人次。
2.主题教育及公益培训活动
中心发挥自身优势资源,努力开发建设适合青少年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课程,服务区域内中小学生开展实践体验,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还根据各校需求开展“非遗体验”、“快乐六一”、“魅力端午”、“欢乐中秋”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送课到校及社会公益培训等形式服务各校及社区,总计达1.5万人次。中心协助多所中小学开展工会、团建活动,开设了茶艺、扎染、烘焙、种植等提升教师素养培训1.2万余人次。中心还结合“两学一做”发起了“手筑爱”等爱心公益系列活动,党员送课给孤儿和弱势群体孩子,关注教育公平,让服务区域内每一位孩子都有机会体验教辅中心丰富的课程,助力孩子成长。
3.兴趣小组、社团、冬夏令营活动
中心利用寒暑假等课外时间组织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组织课程实施,取得良好效果。我中心组织“非遗小传人”项目组雕版印刷、扎染、脸谱、陶艺等社团学员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2017年6月雕版印刷社团师生在李江民大师的带领下参加,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丝路童心”非遗展示活动。2018年6月雕版印刷、扎染等项目应邀参加了在清河二十中举办的第三届“京津冀”地区非遗成果展示活动。2018年6月茶艺社团师生应邀参加北京市少年宫茶艺体验展示活动;2018年9月雕版印刷、盔头脸谱、薛氏糕点、紫砂陶艺等社团教师带领社团成员在海淀区中秋文化科技节上进行展示活动,为孩子们搭建展示非遗技艺平台。
(二)拓宽劳动教育服务范畴,多元发展提升区位服务能力。
教辅中心在着眼劳动教育教育普及区域覆盖的基础上,还重视发展自身的区位服务职能,通过多元发展提供各类教育服务。结合新技术及新时代劳动生产的发展,教辅中心在美育校外科的部署和指导,承担少科院生命领域办公室工作,配合总院有序开展工作,为少年科学院分院和研究所提供有力支持,完成了领域科技节、重阳节敬老等活动;承担区艺术测评及传统文化工作,请专家对38所非遗传承校进行专项培训,组织传统文化活动项目课程开发展示,完成京津冀非遗展、中秋科技文化体验节等群文活动;承办海淀区中小学生艺术节的个人展演(篆刻、工艺制作)项目工作;组织社团成员参与、完成海淀区微电影节竞赛展演工作,获得优秀组织奖、安全教育类微电影二等奖。学生们在获得市区奖项的同时,提升了自信,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人文底蕴。我中心同时加强社会大课堂、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建设工作,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平台,创新服务品牌发展。
三、“三色阳光课程”助推教辅中心课程品牌塑造
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心的课程教学与教科研活动得到了现代教育报、北京教育报、海淀教育、新浪教育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海淀教育曾连续8期在海淀网报道“三色阳光课程”的炎黄类课程,《北京教育》杂志也刊登发表中心的教育教学及教科研的教育经验,受到各级专家、领导的高度赞誉。“非遗小传人”项目被评为北京市校外教育“三个一”优质项目特色课程并在市级研讨会上汇报交流。中心于2016年4月和2017年5月先后两次召开市级教育科研成果现场会活动,展示“三色阳光课程”建设与教学成果,在市区起到带动引领作用。中心还协办了北京市劳动技术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承担两次海淀区综合实践骨干研修班的研讨活动,中心主任及团队在市、区现场会做主旨发言介绍经验。中心的茶艺教师团队在敬德书院及校外教育大会上进行区级课程展示,被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教育基地茶文化教育体验中心,并于2019年11月作为先进单位代表在全市进行经验汇报。
中心先后被评为中心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劳技中心、全国综合实践课题研究先进单位、中国雕版印刷传习基地、北京市校外教育先进集体、北京市社会大课堂先进单位、北京市校外教育教科研先进集体、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示范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与实践基地学校、北京市阳光少年艺术节优秀组织单位、海淀区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先进集体、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基地、海淀区社会大课堂单位、海淀区教职工素质提升基地、海淀区文明单位、优秀茶文化教育体验中心、北京教育理事单位、北京茶叶协会会员单位。
四、明方向 敢作为 铸品牌
我们希望沿着前期研究建设的成果和思路,紧紧把握国家对于劳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和实际需求,践行中心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开设更多高品质的劳动技术教育精品课程,探索创新新时代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今后的工作中,围绕中心的功能定位,立足学生核心素养,不断创新课程,完善评价体系,让课程体系适应形势需求,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同时开展对中心教师的全员培训,明确培训目标,努力提升教师的劳动技术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规划、设计的能力等。其次,配备劳动技术课程专职教研员,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并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等,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多举措、多形式开发基地功能适应劳动教育。
(作者为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学区教育教学辅助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