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在伟大时代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实质上也就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国人与世界了解70年来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基本历史逻辑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情怀,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故事”在世界范围内更具励志意义与效应。这是“中国故事”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所蕴含的重要道理,也是中国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关键词】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故事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8.009

近几年来,无论是“中国模式”,抑或是“中国道路”“中国故事”,这一系列概念其实都有一个根本的指向——中国共产党。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1]因此,“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实质上也就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国人与世界了解70年来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基本历史逻辑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情怀,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故事”在世界范围内更具励志意义与效应。

“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标准

讲好故事显然是有标准的。一个故事好不好、动不动听,能否引发听众的思考,能否激发听者的志向,首先在于故事本身的内容,其次在于故事讲述者的叙述方式。换句话说,有好的故事题材,没有好的讲述,那就吸引不了听众。一般而言,好故事大多“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娓娓道来”讲究的是故事情节的逻辑清晰与严谨,运用特定的叙述方式使故事有铺垫、有转承、有高潮;“引人入胜”讲究的是通过特定的叙述方式能够让故事情节感染听众,并最终能够使故事所内涵的道理或者结局引发听者在情绪上的共鸣与感慨。故事好、叙事好,合而称谓“讲好故事”。

首先,好故事的标准在于“人物情感的感染力”。唯有故事主体的情感感染听众,故事才会生动,才能让听者深刻理解与体会故事主体的苦难和成功。美国学者苏珊·麦特(Susan Matt)和彼得·斯特恩斯(Peter Steams)认为,情感不但塑造了历史,而且情感本身也有历史。对情感的研究“改变了历史书写的话语——不再专注于理性角色的构造”。[2]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其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感史。作为故事主体,绝不会是只有理性而没有感情的。毛泽东同志曾言,共产党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刘少奇同志也说过:“我们共产党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社会中产生的。每个共产党员都是从中国社会中来的,并且今天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还经常和这个社会中一切不好的东西接触。”[3]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与具有崇高使命、坚定意志并不矛盾。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谈及:“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4]2019年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事业情感的历史溯源与精辟概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5]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故事主体具有强烈的情感,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能够有血有肉,展示正能量。

其次,好故事的标准在于“明晰的叙事主线与逻辑”。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时而令人扼腕叹息、时而令人如释重负、时而令人欢呼雀跃,这是好故事的前提。但更为关键的则是叙事主线的纷而不乱与故事逻辑转承启合的严谨。人所共识,中国共产党自全国执政以来的70年是一段波澜壮阔、曲折而辉煌的历史。观历史经纬,单看经济一条:1950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仅为1.57亿美元;2018年,外汇储备为30727.12亿美元。2019年中国GDP总量估计可达100万亿人民币(约15万亿美元),人均预计1.06万美元,而1949年总量尚不足180亿美元,人均23美元。[6]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人口从5.4亿增长到14亿左右,贫困人口从占世界总数的40%左右减少到1660万人,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已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7]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主线是带领中国人民自“站起来”后开启了“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并历时70年使“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很显然,这一故事主线是极其清晰的。而这70年间所遭遇的坎坷与挫折的转承逻辑也很明确,即中国共产党出现过重大的政策失误,并且这种失误所造成的影响也很严重,但是每至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都能自我清醒地力挽狂澜并作出适应性调整或者改革。而这些转承启合的背后依然明确地体现着故事的主线,即艰苦奋斗的初心不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宗旨与目标不变。

再次,好故事的标准在于“引起共鸣与思考”。故事的情节会牵引听众的情绪,或是激动或是压抑或是惋惜或是惊叹,但真正的精彩实则在于故事结束之后所带给听众的共鸣、回味与思考。而这种共鸣、回味与思考又是建立在听众真正听懂了故事本身,包括体会了故事主体的情感,知晓了故事情节演绎的逻辑等基础之上。194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出访莫斯科,他在苏联大剧院发表讲话时,出席会议的13个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团全体起立鼓掌,这显然是对新中国成立前28年“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结局的共鸣。同样,2019年4月在中国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34个国家元首、88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出席,则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的再度共鸣。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执政党,在自己不断强大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崭新的发展理念,倡导“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与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思考。很显然,这种共鸣与思考是全球性的,也充分展现了“中国故事”的魅力。

“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叙述方式与境界

从狭义上说,故事既源于历史,亦立足于真实。“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按照太史公的观点,故事在“述”而不是“作”。“作”故事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而虚构和想象并不适合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所谓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其实质上应该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等义。历史有时候让人觉得过于理性、无血无肉;而“故事”作为一种文学体例,其往往更重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进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因此,使用“故事”这一概念,目的应是强调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故事之形式生动地“讲”出来,从而避免呆板的说教灌输之印象。当然,此一推断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而定的。所谓大历史观,亦即是要求将历史作为整体与过程加以研究。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发表讲话时说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8]“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9]“中国有着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10]

重视历史的过程性,实质上就是要求将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179年中国近现代史、98年中国共产党党史、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41年改革开放史等这些历史时段承接起来,加强不同时段之间转承启合过程的研究,进而突出这些过程的历史情节,使历史变得鲜活。依此逻辑,只有具备真实情节的故事并且置入于大历史观中,才能使故事成为历史的生动题材。同时亦表明,历史的叙述方式实是非常重要的。故事的叙事形式比历史来得更加灵活与多样。当然,故事与历史还存在其他的不同。故事是可以一个一个讲述的,而历史则必须以整个时段进行整体性考察。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脱胎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历史往往理性地总结经验与规律,而故事则将这些经验与规律蕴涵其中,由听众来评说。易言之,故事引起的共鸣与思考由听众自行体味与发挥。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题为《好的故事》,其中叙述道:“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11]故事可以有人物之美、事物之美,也可以有悲壮之美、雄壮之美;故事之美不仅在于过程与情景之美,亦在于结局无尽回味之美。听故事的人更多地总是寄望结局,“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恰好给了听者结局之美。

针对不同的听者,“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应有一个分类的标准。向国人讲述与向世界讲述的不同更多在于话语体系和叙述方式。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2]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故事充满着正能量,只有一方面用中国日新月异的面貌作为故事的结局来吸引听众;另一方面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来讲述出现故事结局的前因与过程,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让世界范围内的听者真正听得清楚、听得懂“中国故事”与“中国共产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与价值观念。

当然还需要强调的是,敢不敢将自己的故事讲述给别人听,这其中展示的是一份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3]以建党与新中国成立时点算起,中国共产党用差不多三代人的时间探索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成功之道,用三代人的时间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道路,并用了40多年时间向世界展示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实则就是自信与奋斗的故事,这种自信“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政党与民众的统一、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统一”。[14]

“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根本目的与意义

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15]这一论述实则清楚地表明了“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的根本目的与出发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一直在求富求强之路上探索行进。时至今日,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为答案。从最初的“输出革命”到现在的“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故事”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向世界诠释了一个浅显易懂的结论——“发展才是硬道理”;从最初的“无偿对外援助”到现在的倡导“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故事”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向世界表露了“为世界谋大同”的情怀。为世界发展提供多样化的答案,这是“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的贡献;而是否选择中国方案,这种选择权在听众。因此,“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既要讲好中国的现在,也要讲清楚中国的过去与未来;既要讲好70年的成绩,也要讲清楚70年的经验与教训;既要讲清楚过程,也要讲明白原因。

2016年7月,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16]这是“中国故事”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得出的适合自己的结论。但是从故事的角度,这一结论恰也适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历史与现实表明,仿照西方模式推进现代化,无论是拉美、中东还是非洲,都陷入了西式民主的困境,混乱的社会秩序、不断更迭的国家政权带来的依然是贫穷与落后。相反,“中国故事”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首先向世界讲述:走自己的路而不是照搬别人的,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现代化道路,保持发展的自主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经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7]并且,现代化成功与否应以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来衡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8]

其次,“中国故事”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向世界讲述:只有通过改革创新、依靠民众、发挥执政党的领导作用才能以合力的方式来获得现代化的推动力量,而不能寄望于外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9]改革与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不竭动力。同时,要充分认识与依靠民众的主体力量。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力量源泉。但更为关键的是,推进和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的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0]

再次,“中国故事”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向世界讲述:在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协调各种重大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冲突,实现各领域发展的平衡协调。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始终重视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强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建立在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基础之上。只有重视各方利益,解决发展平衡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才能持续为推进现代化注入动力。只有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才能在政治与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在推进改革与发展中实现政治与社会长期稳定。

这是“中国故事”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所蕴含的重要道理,也是中国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十九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ZT028)

注释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年8月23日。

[2]王晴佳:《为什么情感史研究是当代史学的一个新方向?》,《史学月刊》,2018年第4期。

[3]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2页。

[4]《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5页。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页。

[6]《中国统计年鉴(201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年,第121页。

[7]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报告》,2018年。

[8]习近平:《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的讲话: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历史感》,《光明日报》,2017年7月14日。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

[10]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观察历史中国是观察当代中国的重要角度》,《人民日报》,2015年8月24日。

[11]鲁迅:《好的故事》,《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7页。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6页。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6页。

[14]郝永平、洪巧英:《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底气》,《学习时报》,2018年8月1日。

[1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1日。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6页。

[1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70页。

[19]《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页。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0页。

Telling the 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Great Era

Su Haizhou

Abstract: "Telling the story of China well" and "making the world better understand China" are essentially "telling the 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ell" so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world can understand the basic historical logic of how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led the Chinese people in standing up and becoming rich and making China strong over the past 70 years as well as China's care for the world with Xi Jinping's "human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story of China has an inspirational effect around the world. This is an important truth contained in the story of China and the 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is also a "Chinese wisdom" and "China plan"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Keywords: new era,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ory

苏海舟,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主要著作有《“破茧之初”:1978年前后中国农村与农民的原初状态及地区差异》《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等。

责 编/马冰莹

[责任编辑:马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