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校安全风险防控 > 热点时讯 > 正文

变青春冲动为成长动力化解校园伤害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海口市,让15岁的小刘(化名)没有想到的是,刚刚走进高中生活的他竟遭遇噩梦,被同宿舍同学拿刀捅伤。入院已经两个月的他至今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而这场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也同时冲击着两个家庭以及原本平静的校园。从现实来看,类似事件,并非孤例。

媒体不时爆出的校园伤害事件,的确让人心痛,由此也引出一个青少年到底该如何和平相处的课题。处于社会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发达、社交媒体活跃的现实之下,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与70后、80后有着极大的不同。对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认真应对,帮助站在人生重要成长节点的青少年顺利“转弯”。

不得不承认,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成长节点。实际上,校园伤害或校园欺凌行为之所以常见于中学,很大程度上与此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有关:他们在身体上快速发育,逐渐显露成熟的样貌,心理上却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他们渴望独立,渴望得到他人尊重与认可,但自身能力却显不足;他们希望融入同伴,又一时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方法;他们比较自我且内心敏感,看似坚强实则脆弱;他们愿意真心付出,去收获一段真正的友谊,却总因为无心之言使得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可能因为别人的一句嘲笑而做出极端之举,也可能因为一句表扬而在行为上发生根本转变。说到底,青少年处于身体、心理与价值观的激荡期,极其容易受同龄人影响。教育者要清楚地看到青少年这一心理特点,尤其需要看到蕴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巨大能量,力求智慧、巧妙地将其转变为成长动力。

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不能眼里只有分数,要把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完善认知、全面成长作为重要的教育课题。在给予学生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主动了解他们的心事,以值得信任的朋友的姿态与他们相处,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有研究指出,10岁到25岁之前的初显成人期,同学逐渐成为孩子成长的最大影响源,当内心产生困惑或遇到困难,他们首先愿意求助的不是父母和老师,而是同龄人。通过树立同学或同龄榜样,从现实来看能有效引导青少年更好地求真向善。如报道中所说,校方固然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恰当地进行情绪宣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育场的作用,通过环境营造、课程文化等软性力量来帮助学生找到自我。

父母也要意识到,当孩子进入中学,教育理念、教育重心和教育方式都与小学阶段有着巨大变化。此时是考验父母教育能力的关键期,是父母与孩子关系迭变的关键期,是变得深度接纳、彼此理解,还是相看两厌、形同陌路,乃至彼此仇恨,与父母的教育观能否迭代密切相关。有人曾给广大中学生父母“少说话,多做饭”的六字真言,内有深意,颇有实效,背后是换一种方式与此阶段孩子交流的转化,是让孩子在家庭里得到尊重和接纳,并感受到父母无声的饱满的爱。有了紧密的亲子关系,孩子在学校自然积极向上,更好与同学相处,而不至于遭遇校园伤害。

青少年如何与同学和平相处,不只是同学之间的问题,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孩子自我教育相互合力的一种投射。三方面主体都认识到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做好本职工作,更有助于促成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帮助孩子结成学习共同体,最终使他们珍视生命的意义,找到人生的方向。

[责任编辑:张尧(见习)]
标签: 青少年   校园   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