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以融合创新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然而,发展规划不合理、产业链凝聚力不强、产业过度商业化等现象制约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此,应将融合创新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在坚守文化底线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创新,保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然而,发展规划不合理、产业链凝聚力不强、产业过度商业化等现象制约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此,应将融合创新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在坚守文化底线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创新,保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政策、技术、资本和需求的多重驱动下,我国文化产业实现了良好发展,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方面的优势功能愈加凸显。但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规模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产品复制轻文化研发等现象影响了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因此,在探索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中,须坚持守正创新,在坚守文化底线的基础上合理创新,避免文化产业发展走弯路、走错路。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作为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其发展深受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运行的“双重”影响。因此,需要深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综合形势,明确产业发展的重心,提升发展的有效性。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形势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产业发展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为更好地适应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引导和规范文化产业发展行为,我国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的投入力度,以日臻完善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仅2019年,先后出台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具体路径,为多元主体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导向。

二是产业链条逐步拓展。文化先天所具有的交流性和融合性赋予了文化产业强大的产业融合能力,使其能与相关的农业、科技、旅游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进而衍生出新的文化发展业态。例如,文化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分别产生了文化创意农业、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这些基于产业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还细化了文化产业链的分工,使产业链中的研发、生产、销售环节更加深入,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链基础。

三是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精神需求也日益增长且呈现多样化。这种需求规模和结构的升级既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空间,同时提高了对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要求,驱动文化产业向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制约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呈现出了逐年增长的势头,并成为消费和投资的重点关注领域,但产业发展结构、模式仍然存在诸多缺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而言,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盲目跟风,造成核心文化缺失。文化产业发展最核心的资源要素是文化,缺少优质文化资源做支撑的文化产业犹如无源之水,难以长流。当前,受经济利益因素的干扰,一些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缺少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立场,盲目地发展短期内流行的文化项目,以“蹭热点”的模式发展文化产业,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却造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缺失,最终难免遭遇产业发展“冰点”。

第二,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产业“变味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也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受“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理念的影响,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遵循以文化为主题、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方式,通过经济活动实现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易造成一些主体为获取经济利益而放弃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破坏文化产业发展生态链的平衡。例如,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了尽快回收建设资金,哄抬园区房租,使文化创意主体因无法承担高昂成本而被迫搬离园区,造成产业园的发展失去了文化的“活水”。

第三,偏离需求,引起产业发展不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心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如果偏离需求,产业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下,虽然部分产业主体觉察到市场需求特点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主动适应,但多数产业主体的运营理念和行为仍停留在传统的“卖方市场”,对人们出现的“碎片化消费”“夜场消费”等文化消费行为缺乏足够的敏感度,造成产业发展滞后于文化需求改变,导致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出现乏力。

打好特色文化“组合拳”,探索文化发展新模式,满足多样化需求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在破解一系列产业发展难题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对于当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坚持融合创新,探寻更加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路径,确保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第一,兼容并蓄,打好特色文化“组合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要走多元化的道路,避免一条道走到黑。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盲目跟风是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的产物,对该类现象要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首先,突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产业类型,虽然互联网打破了产业发展的地域限制,但文化产业仍带有明显的地域烙印。在当前同质化现象日益普遍的情况下,地域特色文化恰恰赋予了文化特有的内涵和意义,使文化产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应坚守地域特色,避免文化错位。其次,融入新兴文化形态。包括“网红”文化在内的新兴文化形态是文化产业在互联网作用下的一种变体,在迎合人民群众现代化的文化需求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于此类文化形态,不能完全排斥,而应因势利导,将其中的优势内容引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之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实力。例如,打造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网红”景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

第二,效益兼顾,探索文化发展新模式。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并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过度商业化问题应从改变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和方式方面着手加以解决。首先,更新产业发展理念。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监管,严厉打击借文化之名行牟利的行为,净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秩序;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市场主体要准确理解文化产业发展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社会效益,在实现社会效益的过程中追求相应的经济效益。其次,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形态。为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除了推动文化影视产业、文化娱乐产业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还应进一步融合“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新兴产业发展形态。同时,合理利用文化产业展销模式,借助动态化展销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动力。

第三,利用数据,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大数据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为文化产业精准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文化产业主体应积极探索能更好满足人们差异化文化需求的发展路径,增强产业发展的综合能力。首先,准确定位文化需求。文化产业主体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数据功能,把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特点及其变化情况,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支持。其次,主动适应多样化需求。文化产业主体应将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作为产业发展着力点,在发现需求、满足需求的过程中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避免发展脱轨。

(作者分别为河北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北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专项“‘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457642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士林:《文化产业园如何摆脱“商业化魔咒”——促进文化产业园区治理与城市更新融合发展》,《人民论坛》,2018年第11期。

②范周、祁吟墨: 《深度融合,守正创新:助推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出版广角》,2019年第9期。

责编/李一丹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橙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