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形势下我国需要何种科技创新战略

核心提示: 新型国际关系背景下的科技竞争对科技创新战略提出新的要求,必须发挥奋勇争先的气势,进一步重视自主创新,加快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自主可控;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跨国创新,实现全球创新资源的综合运用;加快打造全球尖端人才高地,为自主创新和跨国创新营造强大的智力基础。

【摘要】新型国际关系背景下的科技竞争对科技创新战略提出新的要求,必须发挥奋勇争先的气势,进一步重视自主创新,加快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自主可控;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跨国创新,实现全球创新资源的综合运用;加快打造全球尖端人才高地,为自主创新和跨国创新营造强大的智力基础。

【关键词】科技创新 自主创新 跨国创新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创新成为全球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竞争不断升级。我国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成为了关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繁荣稳定的最核心议题。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珠海市考察时强调:“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所有企业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奋斗。”为此,我国应进一步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

进一步重视自主创新,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加快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自主可控

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成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与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中美科技竞争的关键。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我国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国情出发确定跟进和突破策略,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当下,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基础学科薄弱。基础学科的研究能力是实现关键领域“原始性创新”与“自主创新”之源,基础学科建设的不足难以为我国提供厚积薄发的持续创新力。长期以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惯于“模仿”和“跟随”,缺少在基础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基础技术研究方面长期、稳定的投入,难以形成创新的稳固基础。因此,必须从源头抓起,以高校为核心,加大对基础学科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为“十年磨一剑”甘于坐“冷板凳”人才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与成长空间。要加强高校基础学科建设,形成多样性的基础学科群,从而发挥优势基础学科群的合力作用,以基础学科为核心组件追踪科技发展的前沿、交叉、新兴领域,构建面向未来10-30年的基础研究储备,为长期科技竞争打下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时强调:“对看准的方向,要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以高铁、大飞机等为代表的典型产业大量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的创新路径,实现了中国工业的快速追赶。然而,高速发展的背后中国科技创新还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核心技术水平偏低等问题,基础产业仍然存在核心技术空心化,本土企业也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困境。2018年,《科技日报》整理报道了当前中国35项“卡脖子”技术和尚未掌控的60余项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从创新大国到创新强国的转型与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强调:“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在国际上,没有核心技术的优势就没有政治上的强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要下大功夫。”为此,我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要进一步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同时,我国也要在颠覆性技术创新上取得新的进展。颠覆性技术创新,是科技竞争的新要素,识别与开发颠覆性创新将有助于我国摆脱原创性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工作,是自主创新工作的新内容、新要求,是实现以进口替代为特征的自主创新转变成自主可控的自主创新的必然选择。以基础研究的深化、“卡脖子”技术的破解到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深入展开,构成新时期科技创新战略的核心要点。

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跨国创新,实现全球创新资源的综合运用

在坚持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为什么要重视以全球为基点的跨国创新以及全球创新资源的运营?这是因为创新存在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要运用全世界的研发资源帮我们来创新,也就是要进行跨国开放式创新。开放科学、开放创新是世界科技创新的新范式。基础研究成果、数据的开放共享,将极大地促进科技成果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企业过于封闭的自主研发,可能带来研发成本过高、创新风险过大,如果把研发外包,则能吸收全球成熟的新技术助力创新。中国有一句话叫做高手在民间,很多行业外的公司或者个人的创新可能会解决原公司内部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要举全球之力加强开放式创新,方能减少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当前,以大规模跨国投资驱动、高增长中间品贸易为特征的全球价值链步入深度结构调整期,突出表现为全球价值链的结构性变化与重构,这对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全球经贸治理乃至世界经济繁荣稳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在开放创新时代,要加强和跨国公司的竞合,加快建设以中国为主导的开放型全球创新体系。依靠技术创新,主动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中运用好品牌战略,打造自主品牌,用创新的方式推动我国企业进一步的参与和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所处的地位。

为此,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全球的研发资源,积极和国际的研发机构建立战略联盟,开展跨国的合作创新,并购有价值的研发团队或企业。在开展实体的跨国创新基础上,也应积极运用数字科技构建跨国创新的网络平台,进一步利用全球的研发团队开展针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有效利用“零工经济”吸引全球的业余创新者开展联合创新,同时也应进一步重视把中国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及时向全球扩散,实现技术创新从标准到专利的国际输出。例如,华为公司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的典范,在其创新创业过程中,始终坚持跨国创新的战略。华为在俄罗斯、印度的本土化研发战略,有效地占领了当地的通讯市场空间;在瑞典、以色列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是有效地进行学习、跟踪新兴通信技术前沿的部署;在美国硅谷建立创新中心,是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国际化和建立全球创新网络的有效探索。又如,依托全球开放创新体系,海尔把“人单合一” 的管理模式从国内输出到全球,如原美国通用电气的家电事业部被海尔并购后也积极采用“人单合一”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目前,海尔积极向物联网背景下的万物互联的生态企业演化,成为未来全球管理模式的领先者。

加快打造全球尖端人才高地,为自主创新和跨国创新营造强大的智力基础

国际科技创新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科技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或者是经济问题,而且包括很多价值观的问题,必须依靠党的全面把控,才能把握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深化对这三个规律的认识是我国各创新主体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重视的问题。人才是第一创新资源,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跨国创新,更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需要进一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引进与激励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

以高校为纽带,以学术开放引领科技开放,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将利大于弊。对我国而言,打造全球尖端人才高地的任务就是要以高校为引领。一方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背景下,美国作为全球高端人才的主要集中地,已经逐渐缩紧甚至关闭了各高端科技领域与我国进行深入合作的大门,单纯的知识与技术转移将变得非常困难;另一方面,美国高校的限制措施使得我国留学人员越来越难以接触到其核心技术领域,通过本国人才的全球化培养实现技术引进也将面临现实困境。因此,应转变思路拓宽视野,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打造更加适合的环境、提供更加优厚的待遇,使国外顶尖学者可以并且愿意来华长期工作,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支撑。

以高校为纽带,加快以学术开放引领科技开放,将大大激发我国创新的源动力。建立以中国为核心的世界科技交流平台,以学术交流促进知识共享,凝聚世界智慧,建立知识交流、创新、溢出的良性互动机制。具体而言,是强调在新兴交叉领域上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协同、从国内交流到国际合作的转变。将国际交流合作与相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引进等工作进行系统整合,营造积极、开放、多元、包容的交流环境,从而形成高质量、可持续、连锁式的双向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以学术交流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推动科技知识的跨国流动。

当今,我国高校在海外高端人才引进的制度建设上仍存在显著不足。过去许多高校在人才引进来之后,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考评机制的持续支持,造成人才引进与培养链条的断裂,最终带来“引进来、留不住”的问题。另外,许多高校对海外高层次人才采取“偏向性”考评,并予以极高的薪酬待遇,而这种考评机制很容易挫伤本土人才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造成双方关系紧张,不利于发挥各自的创造价值,也不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两难困境。

解决以上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考评体系。要总体构建以主管部门为引导,以高校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育与引进机制,系统构建一条“华裔科学家的回家之路”。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政府要加强对人才培育与引进的顶层制度设计,将人才引进、培育、服务三大工作一体化,促进和维系人才的稳定与长期发展。在软硬环境建设上,一方面,要加大对创新人才、创新团队的硬件设备资助和科研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善科研人员生活、居住条件,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加强科研软环境建设,提升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积极性。在评级激励体系上,要考虑人才本身的差异性,设立分类别、多维度的人才考评晋升体系,构建以同行专家为基础的人才评议机制,对接国际标准,促进科学家跨国、跨学科、跨领域的流动和交流,实现精准化的人才管理。

总之,面对新形势,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为目标,突出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战斗力的重要作用。为此,要积极实现科技创新战略的跃升,努力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发挥奋勇争先的气势,以原始创新、自主可控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在自主创新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各国的科技资源,实现全球创新成果的开放共享。重视全球创新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与教育的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努力加强对全球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新的科技创新战略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王璐瑶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8ZDL1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陈劲:《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

责编/谢帅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橙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