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

摘 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效能,需要立足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在整体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贯穿于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要突出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转化为国家治理中党的领导、思想引领、社会主体效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的五大效能。

关键词:制度体系 治理效能 党的领导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起着规范、引领、推动、保障、服务的重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贯穿于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努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整体效能。

把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转化为国家治理的领导效能

要健全党对一切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党对国家治理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和完善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制度,就是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本领,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变革、治理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离开了党对一切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保证,就不可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制度,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因此,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构建管党治党新常态;要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强化制度执行力,有效提升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

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制度体系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引领效能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引领制度建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新时代下,要注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汇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理论优势所在,是团结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确保党和国家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发挥科学理论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引领作用的重要前提。

把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转化为国家治理的主体效能

增强国家治理效能,必须牢固确立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力量,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有效落实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

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转化为国家治理的经济效能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建设世界一流的国有企业,真正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要毫不动摇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民营企业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要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努力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好、完善好,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积极推进减税降费、优化服务、公正监管,坚持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形成市场强、政府强、企业强、社会强的经济治理结构,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法治效能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度体系建设,为国家治理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必须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法律法规更好体现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的价值准则。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立健全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保障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文化效能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国家治理的文化制度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广泛形成发展共识,凝聚亿万人民的精神力量。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国家治理体系提供深厚底蕴和价值支撑。

新时代,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建立网络文化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与国家治理息息相关。因此,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制度保障。

把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转化为国家治理的社会效能

我国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都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进行。在社会生活中,要大力增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切实改善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新时代,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大力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推动社会治理工作重心下移,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牢固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转化为国家治理的生态效能

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国家治理的生态效能。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标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践行“两山”理念,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建设美丽中国,一方面,必须划定生态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和终身追责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同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为国家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障。

【本文作者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责编:王茂磊 (见习)/ 臧雪文(见习)

责任编辑:luoti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