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以人民为中心,谱写“中国之治”新篇章

摘 要:“中国之治”宣示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价值关怀和实践取向。坚定的人民立场为“中国之治”提供立足点,真挚的人民情怀为“中国之治”倾注动力源,稳固的人民主体为“中国之治”树立顶梁柱,纯洁的人民本色则是检验“中国之治”的试金石。

关键词:中国之治 以人民为中心 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汇聚“中国之治”的磅礴力量在于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守人民立场、恪守人民情怀、信守人民主体、谨守人民本色。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之治”最牢靠的立场,坚定的人民立场是“中国之治”的立足点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立足点。因此,要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第一,维护人民利益是坚守人民立场的关键,“中国之治”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坚守人民立场的基础,“中国之治”立足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涉及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养老、住房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应通过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并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满足人民的需求、优化人民的生活、增进人民的福祉。

第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坚守人民立场的目的,“中国之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崇高理想。中国共产党不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之治”最深厚的情怀,真挚的人民情怀是“中国之治”的动力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真挚的人民情怀就不可能长期执政,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也就不可能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中国之治”需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增进与人民血肉之情,滋养真挚的人民情怀。

首先,幸福生活是人民最热切的期盼,“中国之治”是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份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懈奋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体表现为:就业机制的健全,保障了民生之本;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升了人民的素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消除了人民的忧虑;医疗制度的强化,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感。

其次,民族复兴是人民最殷切的情怀,“中国之治”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国家治理的高效性。党领导人民建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了根本保障;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效路径;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保证。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之治”最崇高的理念,稳固的人民主体是“中国之治”的顶梁柱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中国之治”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历来尊重并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治理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中国之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因为人民是发展的动力主体,也是发展的利益主体,更是发展的实践主体。

其一,人民性是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之治”以人民为动力主体。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发展的动力主体,也是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动“中国之治”的内生动力,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着巨大作用。

其二,获得感是发展的利益表征,“中国之治”以人民为利益主体。“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说明了人民是发展的利益主体,与“中国之治”的改革面相契合、与“中国之治”的发展面相统一。改革开放是“中国之治”最伟大的发展实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发展红利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使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改革得到人民更广泛的认同、拥护和支持。

其三,创新性是发展的最佳实践,“中国之治”以人民为实践主体。人民群众既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实践主体,又是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实践主体,也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主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番全新的事业,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把人民群众的创造作为发展的重要经验来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是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正是人民群众的这些实践经验不断开辟出“中国之治”新境界。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之治”最亮丽的本色,纯洁的人民本色是“中国之治”的试金石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永恒的“生命工程”,事关党的领导的根基和血脉,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和命运,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和成效。人民政权的性质决定了执政者的人民本色,永葆人民本色是最纯洁的民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决定了其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本色;国家公职人员是人民公仆,决定了其人民勤务员的政治本色;人民军队是国家的坚强柱石,决定了其保家卫国的军人本色。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成就了风景独好的“中国之治”,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本色。

首先,“中国之治”以人民本色为核心价值追求。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在推进“中国之治”迈向更高境界、更高水平的进程中,应谨守人民本色,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中国之治”注入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其次,“中国之治”以人民本色为根本实践引领。国家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应依靠人民来引领、发展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始终把自己看作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始终保持人民公仆、人民勤务员的本色,始终为人民利益、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最后,“中国之治”以人民本色为最终检验标准。回应人民的实际需要是“中国之治”的根本逻辑,只有紧贴人民的行动方向,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才能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最具乡土气息的话语昭示了人民是“中国之治”的首席裁判员,检验“中国之治”成效的关键在于人民的实际需求是否得到有效回应。

【本文作者为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网,2019年10月31日。

责编:杨 阳 / 臧雪文(见习)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