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以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展与路径

摘 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政治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支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强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担当推动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优化治国理政的制度架构,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政治体制 国家治理体系 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C19 【文献标识码】A

善治良序是人类古老而崇高的政治理想和追求。探索新中国治国理政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的国家制度体系是新中国几代建设者不断实践的核心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国家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放眼世界,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直面问题,通过一系列重大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治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并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协同得到加强,形成了总体效应、取得了总体效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十八大以来制度建设引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政治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及其改革提供国家制度保障。政治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系列重大改革。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创新,法治中国建设稳步推进,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取得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明确体制机制改革理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旗帜鲜明地驳斥了关于改革的“西化论”“滞后论”和“怀疑论”,抵制了所谓“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判断和歪曲认识,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政治体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凡是符合这个方向、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就要坚决改;凡是不符合这个方向、不应该改的,就决不能改”。正确处理了“改什么”和“不改什么”的问题,就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边界和底线,不仅可以避免出现“颠覆式错误”,而且为政治体制改革明确了根本方向,凝聚了共识,提振了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在于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科学论述党的领导的新时代内涵,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结党的领导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的领导的重要论述,明确党的领导是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六大任务:一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二是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三是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四是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五是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六是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端正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首先要确保依法用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是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有效的重要标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这是我们党首次从“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战略高度提出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国家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建设和发展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围绕着这一历史命题,党中央强调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强化党内监督;调整和完善国家权力分工体系,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党内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机关监察有机统一,实现对所有行使公共权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部署和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全面加强巡视巡察制度,提高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加强对权力运行轨迹的监督,防止公权力滥用。

优化职责体系和重塑组织架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集中行动,是将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度化的整体行动,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党中央整体性推进了中央和地方各级各类机构改革,健全党的领导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增强了党的领导力;完善政府治理体系,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高了政府执行力;改革武装力量体系,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增强了人民军队战斗力;创新群团工作体系,提高群团工作体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形成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激发了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活力。统筹推进党的领导体系、政府治理体系、武装力量体系、群团工作体系优化协同高效,形成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优势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总体合力。经过党政机构改革,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主体框架初步建立,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重要标志。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时代下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推进。首先,司法组织体系不断优化,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完成总体布局,知识产权法院、互联网法院、金融法院等专门法院被批准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检察院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其次,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司法责任制全面落实,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第三,诉讼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正深入推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立场,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建设的同时,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和发展作为政治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构建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在内的制度化协商机制,充分彰显和发挥协商民主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

推进政府改革和建设,既是做好政府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进行了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政府改革进入到以“放管服”为核心、“全面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新阶段。

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的“简政放权”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激发了市场和社会的活力,优化了营商环境。以完善监管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放管结合”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职能定位。以推进“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抓手的“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提升了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让“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有力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的“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了政府服务质量,完善了政府监管,提升了治理效率,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反映和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基本期待。

全面深化改革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制定各项政策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党确定改革方向最重要的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尽最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要求和期待。这既是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强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担当推动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优化治国理政的制度架构,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进了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这些问题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直接或间接相关,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愿望,就必须继续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以保障和推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持续深化。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的演变、国际秩序的深刻变化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重塑都进入了关键期。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正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力量。中国正在实现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到改革者角色的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全球治理理念和倡议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响应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国际社会对“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制度供给的期待不断提升。

但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博弈日趋复杂,大国竞争上升、协调难度加大,国际规则之争加剧,全球治理呈现无序与碎片化倾向。中国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过程中都将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而国家间竞争的成败将由国家治理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并最终由国家制度体系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所决定。

“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日益受到全球关注和热议,并在国际制度比较中愈来愈有吸引力。但是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还没有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正所谓“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因而,我们一方面要坚定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持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制度更加成熟的基本路径

改革的主体上,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首先,在新时代下,无论是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都需要攻克无数的困难和险阻。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能有序推进并取得重大成效,其秘诀和关键就是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其次,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自觉。这种“直面矛盾、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和“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源泉,是引领政治体制改革的灵魂所在,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实保证。在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党的领导现代化,创新领导机制、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改革的内容上,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

制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首先,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加快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当家作主、社会文明进步。其次,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必须一手抓制定完善,一手抓贯彻执行,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进一步把我国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改革的方法上,要实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体现了理性建构与经验总结的辩证统一。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强调的是尝试和摸索。摸着石头过河意味着在渐进改革中汲取经验教训,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积极稳妥推进。顶层设计意味着制度上的理性建构,强调谋划和布局,其目的在于寻求总体和全面解决方案,其路径在于由上而下和整体推进。深化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把握好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平衡。

改革的重心上,要做到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并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虽然有紧密联系,但又不是一码事,不是国家治理体系越完善,国家治理能力自然而然就越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和新要求,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使政治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同时,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行实践和结果,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的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

改革的价值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维护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的利益和增进人民的福祉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宗旨。政治体制改革务必牢牢抓住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最广大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将严重影响人民权利和利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以权谋私的体制弊端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既是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又是改革的主要推动者。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化,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本位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会不断提升,必须倍加珍惜、精心运用,要增进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共识,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支持,扩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参与,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其更加成熟和更加定型的新时代使命引领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本文作者分别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

[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

[3]唐任伍:《改革开放精神永放光芒》,《国家治理》,2018年第47期。

[4]张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论纲》,《求实》, 2019年第3期。

[5]何显明:《习近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意蕴》,《观察与思考》,2019年第1期。

[6]陈宝生:《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制度支撑》,《光明日报》,2016年5月25日。

责编:臧雪文 (见习)/ 王茂磊(见习)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