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一种“局部空转”的怪现象。所谓“局部空转”,就是使虚劲、做虚功、玩花活,表面热闹、实则无效。与一般的不作为不同,“空转”过程中的每个人都很忙,都严肃认真、履职尽责,但就是走了一大堆流程,空转了一大圈,除了人人都免责外,没有任何成果和成效。“空转”不仅贻误改革,还会浪费资源,损害真正干事创业者的精力,损害国家和人民的整体与长远利益,干部群众对此很反感又非常无奈,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局部空转”,根源在于各式各样的官僚主义,表现为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本质上是“资源空耗、体制空转”,它不仅脱离了群众,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还往往以制度落实为幌子,有制度之名而无制度之实,把各种不正当的考虑隐藏在“制度执行”之中。主要表现在用文件落实文件以应付上级、勤于汇报疏于落实、善于踢皮球不愿挑担子、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以传达解读代替落实政策,拿各种规矩做免战牌;整天沉湎于文山会海,缺乏干事的实际行动和具体措施……凡此种种,让基层党员干部在疲于应付中“空转”,让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推诿扯皮中“空转”,让基层发展在人力财力的虚耗中“空转”,致使“改革原地杵、政策中梗阻、群众心里堵”,加剧了政府履行职责“虚化”、政府作用发挥“弱化”、政策落实“形式化”的不良态势。
“局部空转”现象反映的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脱实向虚”。如果说经济领域大规模的“脱实向虚”会腐蚀经济体,那么治理体系的“脱实向虚”则会侵害政治体。在由广大干部队伍构成的庞大政策执行体系中,“空转”现象暂时是局部的,但若不对其进行及时有效治理,局部的“改革空转”就有可能演变为体系性的“政治失灵”,其危害性不可小觑。
一方面,“空转”并不省时省力,反而更加耗时费力;另一方面,改革目标与对个体的要求不可谓不清晰。既然都是忙,为什么我们的执行主体不向明确要求的改革方向“使劲”,而是选择“原地踏步”?
究其根源,有些制度机制设计不合理是“局部空转”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或单位的制度机制设计既未经充分调研与科学论证,又缺乏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协商,其设计的制度机制或“隔靴搔痒”,无法精准对应需求,或“牛栏关猫、华而不实”,搞“一刀切”,使得制度体系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全局性。此外,执行主体出于“避责”心态,千方百计绕着制度走、搞变通、兑水掺假,是导致“局部空转”的深层原因。当前时期,巡视问责主要针对的是官员的不响应和不服从行为。在制度环境相对宽松时期,个别党员干部因变通执行而累积的政绩,在巡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时期,成为其“既往病史”。一旦其违规线索被巡视组关注并调查,“既往病史”就将成为问责力度加强的依据。因此,由避免被追责而产生的“官油子”心态和“好人”心态,成为一些人政治觉悟和担当意识萎缩并且导致“局部空转”现象逐步扩散的重要根源。
2019年11月21日至11月28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对全国1103名基层党政干部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猛踩油门不挂挡”现象是基层党政干部反映最多且最为典型的“空转”问题;文件性空转、文字性空转、不作为空转、无效率空转是当前“空转”现象的主要类型;“官油子”和“好人”心态、能力不足水平有限、基层考核机制漏洞、上层设计与下层操作两张皮、激励实干和约束“空转”的机制乏力等五个方面是干部认为造成局部空转的深层原因;“空转”在政治、民心、发展、制度四个方面危害巨大,影响“两个维护”和作风建设,耽误发展,阻碍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局部空转”制造出的人为“中梗阻”,妨碍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降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必须坚决予以整治。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规定与调节基层干部的职责范围以及权利、义务关系,在全社会真正形成用制度管权力、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政治生态,才能有效遏制“局部空转”现象,使越来越多的实干者施展才华、勇于作为,让奋斗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最鲜明的底色!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