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乡村振兴涉农人才短板如何补

核心提示: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面临人才不足问题。涉农人才总量缺口较大、教育与就业不匹配、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等,阻碍了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此,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涉农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人才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涉农人才待遇;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市场,推动涉农人才合理流动。

【摘要】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面临人才不足问题。涉农人才总量缺口较大、教育与就业不匹配、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等,阻碍了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此,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涉农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人才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涉农人才待遇;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市场,推动涉农人才合理流动。

【关键词】乡村振兴 人才短板 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向全国人民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塑造和谐有序的文化环境,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源储备较为不足,人才外流现象逐渐凸显,阻碍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对此,必须要补齐人才“短板”,逐步强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面临人才不足问题

涉农人才总量缺口较大,优质人才储备明显不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大量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聚集,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空心村”现象愈发突出。此外,对现阶段乡村地区的人力资源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涉农人才以具有一定农业生产经验的劳动力为主,掌握新技术的复合型现代化农业人才相对较少。从分布来看,涉农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农业技术与农业经营范围内,农业科技人才偏少。综上所述,当前阶段的乡村振兴在人才总量与质量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育与就业不匹配,阻碍了涉农人才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引导涉农人才深入产业发展的第一线,进一步发挥人才储备优势。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涉农人才教育与实际就业存在着不匹配现象,影响了人才结构的优化升级。比如,大多数职业院校并未立足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设农业相关专业,新型农民培育领域存在较大空白。而对于农林类专业院校毕业生而言,大多数将进入农业相关企业担任管理职务作为首选,次之则选择农业产业推广、农业技术支持等,很少有人愿意深入基层从事农业生产相关工作。此外,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科学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我国的涉农人才教育未能紧随产业发展实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比如,一些农业院校仍将农业初成品加工作为教学主要内容,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农产品深加工的需求。

乡村对涉农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涉农人才价值的发挥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但仍有部分涉农人才尤其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高尖端农业人才,不愿意留在乡村工作,或者即使留在乡村也时间较短。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传统的城乡二元格局下,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完善、经济基础薄弱、物质条件匮乏,难以有效满足涉农人才的发展需求。比如,涉农人才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诉求,但农村地区通常无法满足这些诉求。二是涉农人才的职业前景不明朗。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地区享受到了充分的政策红利,但依然无法在短期内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难以为涉农人才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由此,一些涉农人才逐渐丧失了在乡村地区发展的热情。三是未能建立起涉农人才与乡村的情感联系。部分外来涉农人才将参与乡村建设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一旦乡村地区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其就会流动到其他地区。此外,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务农是一项“没出息”的职业,因此难以对参与农业生产产生情感认同。

补齐涉农人才短板须从多方面入手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涉农人才培养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不足问题。只有从教育端发力,扩大教育规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涉农人才长期性短缺问题。作为宏观教育政策的供给者,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引擎”。

一要结合地方需求建立分层次的涉农人才培养机制。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不同,对涉农人才的需求也有较大差异。对此,地方政府应立足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农业职业教育结构。比如,以农业技术输出、农业科技服务为核心产业的地区,应依托应用型本科院校,做好农业科技人员培养工作;以经济作物种植、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产业的地区,应优先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增加一线涉农人才供给。此外,应不断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农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二要为涉农人才教育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不可否认,我国的年轻一代对农业产业的参与热情不高,选择农业相关专业的人数也较少。对此,地方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壮大涉农人才队伍。比如,可以尝试免除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学生的学费;为农林类专业院校的学生提供额外的生活补助。三要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为涉农人才发展提供用武之地。

发挥人才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涉农人才待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彻底解决乡村地区人才不足问题,必须要遵循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为涉农人才提供优质的待遇,满足其基本需求。

一要提高涉农人才的经济收入,增强其获得感。针对紧缺型涉农人才,地方政府应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相关企业应给予其不低于其他地区的工资待遇。同时,应着力推动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允许涉农人才通过知识产权、技术入股等方式共享乡村振兴成果。二要为涉农人才提供生活保障,确保留住人才。要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机遇,打造城乡均等化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服务,增强涉农人才在乡村地区的居住与工作体验。三要紧抓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机遇,引导涉农人才积极参与创业活动。随着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以绿色农产品为核心的现代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涉农人才虽然具有丰富的现代农业知识,但在农业发展资源方面却较为欠缺。因此,地方政府应综合考虑人才能力、发展意愿等,为涉农人才创业提供贷款、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四要加强对涉农人才的重视。农业乃立国之本,从事农业产业与农业劳动的人理应受到尊重。应营造重视农业、关心农村和尊重农民的社会氛围,增强涉农人才对乡村地区的情感认同。

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市场,推动涉农人才合理流动。涉农人才培育不仅要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配作用,推动涉农人才合理流动,激发农村人才队伍活力。

一要打造地方性涉农人才市场,为涉农人才招聘、就业提供便利。应在综合性人才市场设置涉农人才专栏,积极引导农业相关企业入驻。同时,应依托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打造网上人才市场,为企业与涉农人才提供更加便捷的人力资源服务。二要立足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价格机制。若完全依赖人力资源市场的自我调控,人才价值则容易受供求关系的过度影响,从而不利用涉农人才队伍的壮大。为此,地方政府应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提供相应信息,为涉农人才流动提供参考。三要鼓励相关企业理性运用市场价格机制,引导涉农人才合理流动。同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对涉农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因此,涉农人才必须要紧随时代发展趋势,逐步提升个人能力。

(作者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陈玲玲:《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现代化农业》,2018年第5期。

责编/孙渴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