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治愈经济”的出现源于人们的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如果听任“治愈经济”自发发展,易使“治愈经济”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丧失其应有的积极意义。因此,有必要根据“治愈经济”现存的问题,对症下药地引导“治愈经济”发展,促进其更好地为人民美好生活服务。
【关键词】“治愈经济” 消费 新业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旨在为消费者解压、放松的“治愈经济”已经悄然兴起。尽管目前的“治愈经济”刚刚起步,还不能真正承担起“治愈”心灵的任务,但作为一种新业态,“治愈经济”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并具有积极意义。因而,在进一步明确其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治愈经济”健康发展,对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治愈经济”产生的社会根源
“治愈经济”并非无源之水,其发生、发展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前提就是人们对解压、放松的需要。在当今物质相对丰富的社会中,人们的精神需要尚未得到充分满足。现实中的人并非西方经济学所假设的“多给钱多干、少给钱少干、不给钱不干”的所谓“理性人”,除了物质需要外,人还有诸如情感、审美、信仰等精神层面的需要。而且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非物质需要也日益增多。也就是说,当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精神需要的重要性就不容忽视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精神上的需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但这些需要不能仅仅依靠物质来满足。因此,尽管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品市场日趋繁荣,但有些人的精神生活并未丰富和充实。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潜在的心理压力,容易使人陷入孤寂、落寞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式急剧变化的同时,也背负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和心理负担。伴随着社会的转型,人们旧有的生活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一些原有的、习以为常的观念也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因而,在适应新生活方式的同时,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样,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人们既面临着大量的机遇,也承担着产业结构急剧变化所带来的就业、再就业压力。这些压力还会加剧竞争,从而进一步增加人们的心理压力。
随着商家不断向人们植入“虚假需要”,人们认为“必须购买”的商品不断增多,这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马尔库塞等学者指出,资本出于逐利目的,通过广告等手段刺激人们消费商品的需要,在这种需要驱使下的消费本不是人们必需的,因而也不会带给人们真正的幸福,但资本家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资本积累。然而,在人们对虚假需要缺乏认知的情况下,会误以为相应商品就是必需品,加之商家总是不断推出升级换代产品,并向消费者植入新的虚假需要,人们就陷入了总觉得钱不够花的怪圈,逐步形成压力源。
“治愈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有的“治愈”成了兑现不了的噱头。当代社会中的人们具有解压、放松的真实需要,但是并不是标榜“治愈”的产品和服务就一定能“治愈”人的心灵,一些商家甚至走上了利用“治愈”噱头制造虚假需要的邪路。比如,“一个人的小火锅”等广告语给人以被商家呵护和关心的感觉,然而,一个人吃一顿火锅并不能真正抚平内心的伤痛,它只能让人“暂时忘却”伤痛,而人们在大快朵颐之后,可能又会重新陷入伤痛之中。如此地循环往复,将导致顾客对“一个人”的商品或服务产生“消费依赖”,而商家却在这个过程中赚得盆满钵满。消费所谓“一个人”的商品或服务,充其量只能成为促进人们“适应孤独”的安慰剂。相当多的此类“治愈系商品”制造商只是借助人们对“被治愈”的渴望开拓市场,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实际上并无治愈功能可言。这些商家实际上是在向人们植入虚假需要,而这样的“治愈经济”对“治愈”是完全没有疗效的。
有的“治愈”在做表面文章。现有的“治愈经济”还只是在浅层次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难以从根本上满足诸如情感、信仰等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更难以从本质上改变人们的心境。其一,现有的“治愈经济”需要人们在工作之余,通过消费相应的服务或商品来缓解压力、得到放松。这种身处工作过程之外的“治愈经济”,无法使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避免遭遇痛苦,而只是在工作过程之外通过消费行为来平抑这种痛苦。虽然人们在闲暇时可以借助这种“治愈经济”收获种种“小确幸”,但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所承受的竞争压力、所遭遇的种种纠结和烦恼仍旧挥之不去。如果不调整工作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人们的心境就难以通过消费“治愈系”商品或服务获得根本上的改变。其二,一些消费领域的“治愈经济”只是做表面文章,仅仅满足于给人以浅层次的“消费快感”,而未深入到对幸福规律的把握上。事实上,很多人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痛苦,除去上述社会原因外,大多是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实现幸福的规律相悖,并且由于在痛苦中浸淫日久,导致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因此,要真正解除人们的痛苦,而不是仅仅为他们提供浅层次的安慰,这就要求商家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干预以及心理治疗的经验和规律,并掌握有利于实现幸福的方法和途径,正如生产物质商品也必须掌握相应的技术、经验和规律一样。然而,这些领域对于不少“治愈经济”的从业者来说,仍旧十分陌生。也正因为如此,现有的“治愈经济”还停留在给人以些许慰藉的水平,离真正的“治愈心灵”尚有较大的差距。
多措并举引导“治愈经济”健康发展
加强对“治愈经济”行业的监管,谨防以“治愈”为噱头的虚假需要走向泛滥。自由放任的“治愈经济”可能成为虚假需要制造商的“天堂”。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治愈经济”商家的广告宣传及其所提供产品、服务的检查,防止商家以“治愈”为噱头向消费者植入虚假需要。同时,宣传部门还应动员大众媒体,在全社会开展反虚假需要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消费者对于虚假需要的认识和警惕,从而从需求侧杜绝虚假需要的泛滥。此外,还应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以及电商平台的桥梁作用,广泛收集“治愈经济”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以便在此基础上科学判断哪些“治愈经济”从业者的广告宣传失实、哪些“治愈系”商品和服务给人们带来了切实的“治愈”体验,进而以此为依据引导“治愈经济”的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对虚假需要的科学认识是实行上述措施的前提。因此,我们还要加强对虚假需要的理论研究,提出在现实中识别虚假需要的实用方法,以便科学引导“治愈经济”健康发展。
加强政策扶持,促进“治愈经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深层次的精神需要。面向深层次精神需要的“治愈经济”,要求从业者掌握更多的经验和规律,而无论是积累经验,还是揭示规律,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一些有益探索很可能因为缺乏资金支持而中途夭折,甚至根本无法进行。因此,我们还需要借助政策的力量,促进“治愈经济”向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深层次精神需要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建立服务于“治愈经济”的产、研联动机制,即政府要以优惠的税收、金融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在“治愈经济”领域开展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优势,为“治愈经济”的发展提供科研支持。同时还要运用政策手段引导相关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推动“治愈经济”更好满足人民深层次精神需要。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治愈经济”向改进人与人关系的方向发展。政府可以引导“治愈经济”从业者研究增强团队内聚力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提供咨询或团队建设服务的方式为目标公司疏导职员的情绪、调整职员的观念,进而改善公司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既可以为“治愈经济”从业者带来丰厚的收益,又可以帮助目标公司舒缓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是“治愈经济”有待深入的一个重要领域。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杜冲霄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责编/贾娜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