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有效落实必须同时实现两个目标:在维护政府行政能力的同时,必须确保最大程度地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以管理为支点,架起“放管服”改革的“龙脉”。当前“放管服”改革多数聚焦在“放”和“服”,而对“管”重视力度不够。在“放管服”改革中,我们更多地讨论如何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而较少探讨如何做好管理。管理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重在处理跨边界的任务,使得市场社会各主体在懂得并遵守自由选择的同时,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越是组织多元、流动性大的社会,越需要管理。然而由于我们对管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充分的实践,导致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历史阵痛。因此,做好“放管服”改革必须以管理为支点,由政府履行管理的责任,正确处理好放权、管制、服务与治理的关系。
以个体为原点,激发活力锁住责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的社会和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所有这些变化的最深层次原因都汇聚在了一个原点:个体的解放。伴随个体解放而来的是自由意识,只有自由没有责任就会失序;而依靠控制换取的秩序不仅成本高昂也不可持续。因此,以诚信守责为基础的有约束的自由是良序社会的构成条件;以“负责任”的个体和组织为土壤,“放管服”改革过程中的活力与秩序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改革中要避免以维稳为底线的倾向,因为这会使不合规、不合理的行为制度化,导致此类行为仍可以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存在。所以,基层“放管服”改革要正确理解稳定、秩序与个体自由、责任,以“负责任”的个体为原点激发活力。
以信息为基点,避免受技术控制。当前,基层“放管服”改革中的技术治理盛行,需要警惕,不能走向极端。有些地方以“不见面”为绩效,不一定是正确的导向,政府与群众还是需要保持适当的面对面沟通,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兴起致使信息分散化,但不同的个体和组织对何谓有价值的信息的认识存在差异,如何形成社会共识,是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数据不等于信息。如何让数据转变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需要专门的知识和专业化人才。因此,“放管服”改革中政府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从哪里来、意味着什么、如何流动,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需要采取怎样的技术手段来达到目的,而不应受制于技术、以简单追求服务技术化为目标。
以资源为焦点,善用竞争与合作。“放管服”改革对竞争机制的青睐,导致同质性竞争大量存在,空间分割下的重复投资和浪费公共资源被合法化。市场资源的使用以竞争机制为基础,但是,公共资源以及社会治理中的资源投放是否适合用竞争机制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建立过多相互竞争的公共组织,可能会带来难以协调和政府缺乏凝聚性等问题。另外,“放管服”改革中公共资源使用成效没有受到足够关注,公私合作项目的风险通常由公共部门承担、也就是纳税人承担,这些现象也需要引起重视和深思。
【本文作者为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
责编:贺胜兰 / 司文君(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