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消费市场逐渐火热起来。然而,有些家长受到了消费主义的影响,陷入盲目消费的误区,违反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现阶段,必须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加强教育消费市场监管,调整教育消费产品供给结构,引导社会公众养成理性的教育消费习惯。
【关键词】教育消费 结构性失衡 理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消费在家庭消费结构中的占比逐步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同比增长10.9%,主要是教育培训增长较快,带动教育支出增长17.4%。然而,教育消费的爆发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教育培训机构盲目扩张、遍地开花,良莠不齐,教育“消费热”面临着非理性的尴尬局面。因此,为教育“消费热”降温,引导教育消费回归理性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我国教育消费现状
第一,家庭教育理念失衡,教育投入偏高。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价值创造能力,在造福社会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然而,受“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等传统文化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家长的教育理念较为功利,对应试教育的投资逐步加大,想要通过高投入来换取高回报。实际上,教育投入绝非简单的经济投入,同时教育回报与教育投入之间的关系也绝非简单的线性增长关系。一些家长由于无法获得相应的教育回报,便会进一步加大教育消费力度,不仅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热化了教育消费市场。此外,教育消费的盲目扩大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
第二,教育市场化趋势明显,社会公众的教育焦虑心理被过度激发,扩大了教育消费的盲目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公办教育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新型教育体制,教育市场化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然而,教育过度市场化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一方面,教育市场总容量逐年下滑,教育产业逐步从增量竞争转移到存量竞争阶段,大多数教育机构把市场开拓摆在了首要位置,教育广告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多数家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极易产生教育焦虑心理,往往不自觉地增加了教育消费支出。另一方面,近年来,教育市场逐渐引起了金融领域的关注,金融创新强化了教育消费场景的应用,网络教育平台与线下教育机构加强了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推出了教育贷等金融产品,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
第三,教育消费结构性失衡现象突出。一方面,教育消费大多集中在应试教育层面,很难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当前,在市场化机制的驱动下,教育产品供给大多都是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育消费大多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针对高等教育的消费产品供给相对较少。在教育消费市场中,高等教育消费产品的消费群体规模相对较小,教育机构也不愿意研发相关的教育产品,总体上看,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消费主要以考研、英语培训为主,且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多管齐下引导教育消费市场回归理性
教育消费“过热”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坚持从多角度入手,因势利导解决问题,引导社会公众理性消费,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产出的最大效率。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加速教育改革步伐。教育目标是决定教育消费行为的根本性因素,要想弥补消费行为缺陷,就必须要完善现行教育体制,优化教育消费结构。一是要改革“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核机制,降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尽管应试教育塑造了一个公正的教学环境,但也形成了片面的教育目标,导致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产品占据了较大的市场空间。为此,可以降低考试在升学考核中的权重,构建多元化考核机制,调整教育消费产品供给结构。二是做好教育理念的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公众转变教育观念。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教育的本质认知逐步深化,但还有一些家长对此却并不了解,陷入盲目消费的误区,导致家庭教育消费结构的失衡。为此,政府部门要以学校为依托加强现代教育理念宣传力度,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观,降低教育的功利性。三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符合立德树人的客观需求。当前,要将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体制中,构建以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为核心的新型教育体系。四是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降低公众的教育焦虑。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教育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切实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例如,地方政府应积极推进改革以房产为依据的入学机制,打破学区房对教育资源分布的影响。
加大教育市场整治力度,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理性的教育消费观。教育市场在社会公众教育消费引导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现阶段必须要从市场端入手调整教育消费模式,引导教育消费逐步回归理性。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教育市场准入机制,维护和谐有序的教育市场环境。随着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市场规模开始逐步扩大。但与此同时,一些不合格的市场主体开始渗透到教育领域中,这些培训机构往往以刺激消费意愿为宗旨,想方设法引导消费,他们所提供的教育消费产品在质量方面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为此,现阶段必须要制定行之有效的产业准入机制,规范市场经营行为,为教育消费热“降温”。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非公立教育机构的治理力度,避免对教育消费市场的过度刺激。具体而言,可成立包含教育、工商、文化、网络等多个行政部门在内的联合监督机构,实施对教育机构的专业化监管,同时严格规范教育金融产品运行情况,根治教育消费中的盲目性。
加大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优化教育消费供给结构。一是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普及率,降低家庭教育消费支出。“互联网+”为优质教育资源普及提供了有利途径,同时由于网络教育资源能够有效破除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在资费方面相对低廉,能够大幅度降低社会公众的教育负担。为此,现阶段要通过金融扶持、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引导教育机构实施“线上+线下”组合型教育模式,降低宏观教育成本。二是要缩小应试教育资源供给力度,引导资本向素质教育资源制作与加工领域流动。随着素质教育普及程度的逐步提升,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将逐步拓展到更为广泛的领域,单纯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将逐步被淘汰。为此,必须要将教育资本导流到素质教育领域,扩大素质教育资源供给力度。三是要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开发以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消费产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以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基于高等教育的消费产品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此,现阶段应通过市场机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教育机构研发以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为主的教育消费产品。
(作者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张卓:《从“校园贷”乱象反思新时代大学生消费教育》,《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②邸俊鹏、袁燕等:《教育程度、消费倾向与消费结构——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19年第2期。
责编/银冰瑶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