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内容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突破了西方文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倡导发展的人民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提升对自然认识的系统思维,“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生态文明建设的携手与共。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世界性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典型的世界性特征:反思性、科学性以及辩证性
奠基于整个人类文明兴衰史上的反思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人类文明史中经验和教训两方面的深刻总结反思而形成的科学理论。通过对人类文明兴衰史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有着深刻的阐述,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历史的悲剧总是惊人的相似,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文明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环境恶化直接相关。与之相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国家和地区,或那些在生态环境出现问题及时应对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瑞典等,则纷纷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道路。
融汇于古今中外生态理论与实践中的科学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科学性。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指导思想,继承了有史以来人类文明史中有关生态发展的科学理论,结合了我国历史上优秀的生态观念,吸取了近现代生态文明理论中科学的成分,总结了自己对当前我国和世界生态环境的科学理性思考,经过高度凝练概括后,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二是实践的科学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坚持不懈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了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领域,形成实现社会发展新思路。
根植于科学思维发展史上的辩证性。具体而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性集中体现在推动解决生态文明现实问题的辩证法上。如“两山论”这样充满“正-反-合”辩证意蕴的观点,正题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反题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合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如“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论”这样的唯物辩证法思维方式,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范畴出发,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为马克思的辩证法增添新的科学论断和理论旨趣。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内容的世界性意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突破了西方文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因过分强调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机械化思维模式而导致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这种思想过分强调自然界的“奴隶”地位,忽视了自然界与人的共存共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之道,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而且也回应了当前西方世界一些学者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批判,从而彻底超越了这种机械化的思想。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倡导发展的人民性。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化与资本私人占有的固有矛盾,大众受压迫的现实无法根本解决,2011年美国民众发起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最好的写照。因此,在谋求世界各国携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空喊口号,实则退避三舍。与此相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强调发展过程中人民获得感的重要性,为世界各国人民认识资产阶级统治的隐蔽性和无产阶级治理的无私性提供了鲜明的对比。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提升对自然认识的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山水林田湖草”的“命脉”关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之间紧密相连、唇亡齿寒的整体关系,有力地突破了西方世界以机械论思维看待生态环境,从而割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的有机联系。海德格尔强调世界的“纯然一元”可视为一个很好的理论呼应。海德格尔指出,世界是由“天地神人”四元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在世界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不能仅仅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进行,而是要从系统论的角度把握自然界、人与社会三者的关系。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生态文明建设的携手与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延伸到生态文明领域,就是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在这样一个共同体中,面对环境恶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独善其身。世界从来都不是圈地式的分离状态,清洁美丽的生存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共同期盼。在这样的背景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导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之路成为人类无法逃避的选择。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赞许的同时,目前的工作需要有一个“推己及人”的转型,让“全球共谋”作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的有力回应。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
首先,冲破中西壁垒推动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之所以强调生态文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工业文明数百年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已经达到人类生存的临界点,资本家的贪婪不仅仅在于剥削和压迫人,对于大自然的压榨也是不遗余力。当人的生命和大自然的“生命”在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工业文明下被即将“吸干”时,人与大自然的本能必然促使历史进程做出相应改变,以确保人同自然的双向和解。这种双向和解即是迈入生态文明时代。所以,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时,实际上是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呼吁全世界携手共进,加速实现人与自然的双向和解,推动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
其次,突破地域局限构筑人类“诗意栖居”的“地球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生态上强调携手并进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里的“地球家园”,与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异曲同工。海德格尔通过对人、大自然和技术本质的剖析,指出技术通过对人的宰治,使人丧失了人的本质,失去作为“此在”的意义,由此导致人的尊严、价值、自由等统统消亡。人要回归自己的本质,就需要冲破技术的宰治,回归自然,实现“诗意地栖居”,因为“诗意地栖居”体现出人与自然彼此促进的“共在”,“此在”只有实现与大自然、社会的交融发展,才能实现对自我、对自然的救赎,最终达至“诗意地栖居”。这一点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地球家园”的追求并无二致,可以说是对同一追求的不同表述。
最后,放眼世界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宏阔的视野,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三个客观规律。一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则文明衰。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合则两利,分则俱伤。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公开表明,我国在世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能够也愿意承担应尽的责任,愿意携手世界各国共建人类共有的美好家园。三是要将公平正义作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向来把维护世界公平正义作为处理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推动共建生态文明过程中,这一准则依然需要被坚持。放弃或者弱化了公平正义的准则,各国在携手推进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目标就难以实现。
(作者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海德格尔选集(上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②吕逸新、徐文明:《论海德格尔的生态思想》,《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编辑/谢帅 美编/陈琳(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